说真的,现在做排版,没人能绕开 AI 工具。不管是电商美工做活动海报,还是新媒体小编排公众号,甚至出版社的书籍版式设计,都在纠结:到底是用 AI 快,还是人工做得好?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 ——AI 和人工排版,到底谁更能打?
📊效率对决:AI 用速度碾压,但人工更稳
先看最直观的效率。AI 排版能在 3 分钟内完成 10 张电商主图的基础排版 —— 这不是夸张,我上周亲测某 AI 设计工具,导入产品图和促销文案后,它能自动匹配配色、字体,甚至调整元素布局,生成的初稿虽然不算惊艳,但至少能看。如果是人工做,就算是熟手,10 张图至少要 1 小时,还得反复调整。
批量处理时,AI 的优势更明显。比如电商大促前,品牌需要给 20 个 SKU 做详情页排版,AI 能直接套用模板,把产品参数、卖点文字自动填充到对应位置,甚至根据产品类别(比如女装、家电)调整版式风格。之前问过一个做电商的朋友,他们用 AI 排详情页,原本 3 天的工作量现在 1 天就能搞定,省下的时间全用来优化卖点文案了。
但 AI 的 “快” 有代价。它生成的排版经常出现细节问题:比如文字叠在产品关键部位、配色和品牌 VI 冲突、间距忽大忽小。有次我用 AI 排公众号文章,它把重点加粗的文字直接放在了段落开头,导致整体排版头重脚轻,最后还是花了 20 分钟手动调整。
人工排版的核心优势在于 “精准把控”。比如书籍排版里的公式、图表,AI 经常会把公式符号错位,或者让图表和文字间距不均匀。但有经验的排版师会逐行核对,甚至根据阅读习惯调整行间距 —— 这就是为什么学术期刊、精装书至今还得靠人工。不过人工的效率短板很致命:如果遇到临时改需求,比如客户突然要换主色调,人工可能要重新调整所有元素,而 AI 只要改个参数就能批量更新。
🎨创意对决:AI 靠 “数据堆灵感”,人工赢在 “独特性”
再聊创意。AI 的创意其实是 “大数据拼接”。它会分析全网热门的排版案例,比如最近流行的 “极简风海报”“复古报纸风公众号排版”,然后把这些元素重组。好处是不容易出错,比如用 AI 排美食公众号,它大概率会用暖色调、圆角边框,配上食物特写 —— 这些都是经过数据验证的 “安全牌”。
但问题也在这:AI 的创意太容易撞款。上个月看到三个不同品牌的奶茶海报,版式几乎一样 —— 都是杯装产品居中,背景渐变色,底部加促销标签。后来才知道,他们用的是同一款 AI 工具,选了同一个 “夏日饮品” 模板。AI 能快速跟上潮流,却很难创造潮流。
人工排版的创意更像 “个性化表达”。有个做独立杂志的朋友,为了突出 “环保” 主题,把文章段落排成树叶形状,甚至用再生纸纹理当背景 —— 这种想法 AI 根本想不出来,因为没有现成的数据支撑。但人工创意很看状态:如果设计师没灵感,可能半天憋不出一个方案;而且新手容易陷入 “自嗨”,比如强行用冷色调排母婴产品,结果不符合用户审美。
还有个细节:AI 对 “隐性需求” 的创意响应几乎为零。比如给老年产品做排版,AI 可能只知道用大字体,却想不到要把 “防滑”“易操作” 这些卖点用图标放大 —— 而有经验的设计师会主动考虑老年人的视觉习惯和关注点。这就是人工创意的 “人情味儿”,AI 暂时学不会。
🔍细节把控:人工能揪出 0.1mm 的误差,AI 常犯 “低级错误”
排版的细节直接决定专业度。比如文字左对齐是否严格对齐,图片边缘有没有毛边,标点符号有没有全半角混用 —— 这些看似小事,却能影响读者对内容的信任度。
AI 在细节上经常 “摆烂”。我试过用 AI 排一份企业年报,它把 “2023 年” 写成 “2023”(少了 “年” 字),还把柱状图的数值标错了位置。更麻烦的是,它不会 “自查”,生成后必须人工核对。有个做新媒体的同事吐槽:“用 AI 排完推文,我花在纠错上的时间,比自己排还多。”
人工排版的 “细节敏感度” 是练出来的。专业排版师能一眼看出 “行距差了 0.5 磅”“字体粗细不一致”。之前参与一本书的排版,设计师发现某页的页码位置比其他页偏右 1mm,硬是重新调整了整个章节的版式 —— 这种较真,AI 目前做不到。不过人工也有局限:如果排版量太大,比如几百页的手册,难免会有疏漏,这时候反而需要 AI 辅助检查(比如用 AI 扫描文字错误)。
💡适用场景:没有谁能通吃,选对才是王道
其实根本不用纠结 “谁更好”,关键看你要做什么。
如果是 “紧急且标准化” 的需求,比如电商平台的 “限时秒杀” 海报、企业内部通知的排版,直接用 AI。这些场景不需要太复杂的创意,能快速出图、信息清晰就行。我见过最快的案例:某品牌直播间临时加推新品,用 AI 在 5 分钟内做好 3 张预告图,虽然简单,但至少能及时上架。
如果是 “高端且个性化” 的需求,比如奢侈品画册、品牌周年庆海报、学术专著,必须人工。这些内容需要 “质感”—— 比如奢侈品排版里的留白比例、字体的复古感,都是 AI 靠模板堆不出来的。之前接触过一个珠宝品牌,他们的产品手册排版,光是调整钻石图片的光影和文字的烫金效果,设计师就花了一周,这种细节投入,AI 替代不了。
还有种中间情况:用 AI 出初稿,人工做优化。比如公众号排版,先用 AI 快速搭框架(分栏、配图、标题样式),再手动调整重点文字的颜色、插入符合品牌调性的小图标。这样既能省时间,又能保证独特性。我认识的很多新媒体团队都这么干,效率至少提升 40%。
🛠️未来趋势:不是替代,是 “AI 做基础,人工做升级”
现在行业里已经有明确的分工了:AI 负责 “体力活”—— 批量排版、基础样式生成、格式纠错;人工负责 “脑力活”—— 创意策划、细节优化、风格定调。
比如某出版社的流程:先用 AI 把书稿自动分成章节、设置基础字体和行距,然后人工设计师介入,调整封面版式、设计插画位置,最后再让 AI 扫描一遍有没有文字错位。这样既减少了人工的重复劳动,又保证了书籍的设计感。
对从业者来说,这意味着 “技能升级”。只会用 AI 套模板的人很容易被淘汰,但能把 AI 当工具、自己掌握创意和细节把控的人会更吃香。就像以前的摄影师,从用胶片机到用数码相机,工具变了,但 “构图”“光影” 这些核心能力反而更重要。
💡总结:别纠结选哪个,先想清楚你要什么
最后给个实在的建议:如果你的团队缺人、赶时间,又不需要太高端的设计,大胆用 AI—— 现在的工具已经足够应对 80% 的基础排版需求。如果你的内容需要 “差异化”“专业感”,比如品牌形象设计、重要出版物,一定要留足时间给人工。
说到底,AI 和人工不是对手,是搭档。就像计算器代替不了会计师 —— 计算器算得快,但会计师能看懂数据背后的问题。排版也是一样,工具再强,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内容和用户需求。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才是最高效的做法。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