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的都知道,每个作者的风格都像指纹一样独特。有的爱用长句铺陈意境,像沈从文写湘西,一句能绕出三个弯;有的偏爱短句快节奏,比如海明威,字里行间都是 “冰山理论” 的克制。可轮到 AI 上场时,经常会出现尴尬的情况 —— 前两章还是古龙式的江湖冷雨,第三章突然冒出琼瑶剧的哭哭啼啼。这不是 AI 笨,是我们没把 “风格密码” 给对。今天就拆解一套实战技巧,让 AI 续写时像戴着同一副 “风格眼镜” 看世界。
📝 精准提炼原作风格要素:别让 AI 猜谜
好多人用 AI 续写时,只甩一句 “模仿这个风格” 就完事了。这就像让厨师 “照这个菜做”,却不告诉他放多少盐、用什么火候。风格从来不是模糊的感觉,而是能拆解的具体要素。
先看语言特色。翻开原作,先抓用词偏好 —— 是爱用书面语还是口语?比如汪曾祺写市井,“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全是生活化的白描;张爱玲写情爱,“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比喻里藏着刺。再看句式结构,鲁迅的短句像匕首,“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迟子建的长句像流水,能把大兴安岭的风雪写得缠缠绵绵。这些都得一条条列出来,告诉 AI “多用三字短语”“避免复杂从句”。
然后是叙事节奏。有的小说一章能写完一个人的一生(比如余华的《活着》),有的三章还在描写一场雨(比如普鲁斯特)。给 AI 的提示里,得明确 “每段场景描写不超过 200 字”“对话占比 60%” 这类硬指标。我之前仿写阿加莎的侦探小说,特意标注 “每 3 段对话后插入 1 句环境伏笔”,AI 立刻就有了那种暗流涌动的味道。
还有人物对话风格。金庸笔下的大侠说话掷地有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龙的浪子开口带点颓废,“喝最烈的酒,杀最狠的人”。把这些对话的 “口头禅”“语气助词” 摘出来 —— 比如某个人物总说 “罢了”“也好”,直接告诉 AI “该角色对话结尾必带这两个词”,比泛泛地说 “模仿武侠对话” 管用十倍。
📚 给 AI 喂足 “风格样本”:不是越多越好,是越准越好
有个朋友为了让 AI 学莫言的风格,把《红高粱家族》全本都塞给了 AI,结果续写出来四不像。问题就出在 “样本太多太杂”。原作里有战争场面的粗粝,也有爱情描写的细腻,AI 分不清该学哪部分。
正确的做法是精选 “风格锚点” 片段。比如想仿写王小波的幽默,就挑《黄金时代》里 “我二十一岁时,正在云南插队” 这种看似平淡却藏着反讽的段落;想仿张爱玲的苍凉感,就选《金锁记》里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这类金句密集的章节。每段样本控制在 300-500 字,最多不超过 5 段 —— 多了反而会稀释核心风格。
更关键的是给样本 “贴标签”。比如在一段沈从文的湘西描写后备注:“注意:用‘绿油油’‘清凌凌’这类叠词;描写河水时必提‘鱼’‘虾’等具体生物;句子结尾多用‘了’‘呢’等语气词,营造闲适感”。我试过不给标签,AI 写出来的水乡像江南;加了标签后,字里行间全是湘西的野性与温柔。
还要注意样本的 “时效性”。如果是续写某本书的中间章节,就不能用该书开头和结尾的样本 —— 很多作者写长篇时风格会微调。比如《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用词密度和情感浓度都有差异,硬凑在一起喂给 AI,只会让它无所适从。
💬 用提示词 “焊死” 风格边界:别让 AI 自由发挥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是提示词太模糊:“请模仿古风风格续写”。这等于告诉 AI “随便写”—— 古风里有李白的豪放,有李清照的婉约,还有《聊斋》的诡异,AI 怎么可能猜对?
提示词要具体到 “可执行”。比如想仿写金庸的武侠:“1. 战斗描写必用‘刀光如练’‘掌风似雷’这类四字短语;2. 人物对话带江湖切口,如‘阁下’‘承让’‘这梁子结大了’;3. 场景描写先写远景(山、云),再写近景(树、石),最后聚焦人物动作”。我用这套提示词试过,AI 写的江湖恩怨,连老武侠迷都没看出是机器手笔。
更妙的是用 “风格对比” 锚定方向。比如:“不要像琼瑶那样用大量心理描写,要像古龙那样用动作代替情绪 —— 角色生气时,不写‘他很愤怒’,而写‘他捏碎了手里的酒杯’;角色悲伤时,不写‘她很伤心’,而写‘她转身时,披风扫落了案上的烛台’”。这种 “不要什么 + 要什么” 的句式,能帮 AI 精准避开风格陷阱。
还可以植入 “风格校验点”。在提示词里明确:“每段必须出现至少一个‘月亮’的意象(模仿张爱玲)”“所有对话都要带方言词汇‘啥’‘咋’(模仿路遥)”。这些硬性指标就像给 AI 套上了风格 “紧箍咒”,想跑偏都难。
🔄 动态调整续写方向:发现 “画风突变” 就及时止损
就算前期准备再充分,AI 偶尔还是会 “走神”。比如写着写着,老舍式的京味儿突然冒出一句 “内卷”“躺平” 这类现代词,或者村上春树式的孤独感,突然变成了网络小说的 “爽文” 节奏。这时候不能慌,得会 “拉回来”。
立刻用 “纠错样本” 校准。比如发现 AI 写的对话太现代,就截取原作中 3 句最具时代特色的对话(比如《骆驼祥子》里 “拉包月”“车份儿”),附在新的提示词里:“请参照以下对话风格修改:‘先生,今儿个天儿不好,要不改日?’‘这趟活计,车份儿得加两毛’”。亲测有效,通常 1-2 轮纠错就能让 AI 重回正轨。
缩短续写篇幅,增加反馈频率。别让 AI 一次写 1000 字,改成每次写 200 字就停下检查。发现风格不对,马上调整提示词 —— 比如 “上一段对话太啰嗦,改成海明威式的短句,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这种 “小步快跑” 的方式,能把风格偏移扼杀在萌芽状态。
还有个冷门技巧:用 “风格混搭” 测试底线。比如先让 AI 用 “鲁迅 + 王小波” 的混合风格写一段,如果结果里两种风格界限清晰,说明 AI 已经吃透了单一风格;如果写得乱七八糟,就说明之前的样本或提示词有问题,得回头重新打磨。
⚠️ 避开风格偏移的 “致命坑”:这些错千万别犯
踩过太多坑才明白,有时候不是技巧不够,是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最容易中招的是 **“风格洁癖” 陷阱 **。有人为了追求 100% 一致,把提示词写得像论文 ——“每句话的平均字数必须在 18-22 字之间”“比喻句占比不超过 15%”。结果呢?AI 写出来的东西工整得像机器翻译,完全没了原作的灵气。风格是 “神似” 而非 “形似”,留点弹性空间反而更自然。
然后是忽视 “情节对风格的影响”。比如写悲剧场景时,就算是平时幽默的作者,笔触也会沉重。如果硬让 AI 在写死亡场景时保持钱钟书式的讽刺,只会显得荒诞。正确的做法是提示词里加一句:“当描写角色死亡时,风格转为史铁生式的平静与悲悯,减少比喻,多用白描”。
还有个隐藏雷区:用翻译腔原文喂 AI。很多人仿写外国小说时,直接用中文版当样本 —— 但翻译后的文字已经丢失了原作的语言节奏。比如海明威的英文短句翻译成中文后,可能被拉长了;卡夫卡的德语长句,译成中文后可能被拆短了。想仿写原味,最好找双语版本,把英文(或其他原文)片段也塞给 AI,虽然它不一定看得懂,但能捕捉到语言的韵律感。
最后想说,AI 就像个刚入门的学徒,你教得越具体,它学得越像。那些抱怨 AI 写不出风格的人,多半是自己没把 “风格的密码” 拆解清楚。试着用上面这些技巧,把你喜欢的作者风格拆成一个个可执行的 “指令”,说不定下次打开文档时,你会恍惚 —— 这到底是 AI 在续写,还是那位作者从未离开?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