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做设计的朋友聊天,几乎都在吐槽同一个事。客户凌晨三点发消息说 “排版再改改”,打开文件一看,不过是把行距从 1.5 调到 1.6。这种机械又耗时的工作,谁碰到都头大。这时候有人提了一嘴,“要不试试 AI 排版工具?”
这话一出,席间瞬间安静了。有人觉得是偷懒,有人担心被替代。但说实话,AI 排版这两年确实火得厉害。从电商详情页到公众号推文,从简历模板到海报设计,好像什么都能让 AI 来弄。可它真能把人工挤走吗?我琢磨了大半年,看了不少案例,也实际测了十几款工具,结论可能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 先看 AI 排版的 “硬实力”:效率碾压,但有天花板
AI 排版最让人惊艳的,肯定是效率。上个月帮一家电商公司做运营方案,他们有 300 多个商品需要统一详情页排版。以前美工团队至少得连轴转 3 天,这次用了某款 AI 工具,设定好字体、配色、模块顺序,1 个小时不到就全弄完了。核对下来,格式错误率不到 0.5%,比人工的 3% 低多了。
这不是个例。有数据显示,在标准化排版场景里,AI 的效率是人工的 8-10 倍。比如企业年报里的表格排版,人工要反复对齐、调整字号,AI 导入数据后直接套用预设规则,连小数点后的对齐都能精准搞定。还有批量生成的邀请函、工作证,只要信息模板固定,AI 能做到 “秒出”。
但问题也出在 “标准化” 这三个字上。上个月见了个做独立杂志的编辑,他们试过用 AI 排封面。给了十几期往期杂志当参考,AI 倒是很快出了几十版,但翻来翻去总觉得差点意思。要么是标题字重跟图片张力不搭,要么是留白位置刚好把插画的灵魂细节挡住了。最后还是设计师手动调整了大半天,才找到那个 “说不清楚但就是对了” 的感觉。
AI 对 “美” 的理解,目前还停留在数据层面。它能算出 “80% 的优秀海报用了左对齐”,但算不出 “这张照片里的夕阳偏暖,标题用冷色会更有冲击力”。就像给一首诗排版,AI 知道段落要分段,但未必懂 “此处留白是为了让读者喘口气,感受诗句里的停顿”。这种对 “隐性需求” 的把握,现在还是 AI 的短板。
✋ 人工排版的 “软实力”:那些 AI 学不会的 “感觉”
说个真实案例。某母婴公众号之前用 AI 自动排版,打开率一直徘徊在 2% 左右。后来换了个有 5 年经验的编辑手动调整,没改内容,就把重点育儿知识的字号加大了 2pt,在关键数据旁加了小符号,把作者寄语的位置从文末挪到了开头。结果呢?打开率涨到 3.8%,完读率提升了近 40%。
这就是人工的厉害之处 —— 懂用户心理。老编辑知道,宝妈们看文章时,眼睛会先扫标题下方 3 厘米的位置,所以把 “3 个月宝宝补钙误区” 放在那;知道手机阅读时,段落超过 3 行就容易让人划走,所以把长句拆成短句。这些不是规则,是经验堆出来的 “直觉”。
还有品牌调性这回事。奢侈品的排版讲究 “克制的贵气”,行距要宽,字体要细,颜色不能超过 3 种;潮牌则喜欢 “混乱的活力”,字体可以歪歪扭扭,元素堆得多但不杂。AI 能学表面的样子,比如奢侈品常用金色,但学不会 “金色用在 logo 上要比背景浅 20% 才显高级” 这种细节。某运动品牌试过用 AI 排新品宣传册,AI 把所有产品图都居中放大,结果看起来像批发市场的价目表,完全没了品牌那种 “街头感”。
最关键的是 “应急处理”。去年双十一,某家电品牌突然要在详情页加 “前 1 小时减 200” 的活动信息。AI 按常规逻辑把文字放在了价格旁边,设计师却直接把这句话做成了斜着的红色印章,盖在产品图上 —— 既醒目又不破坏整体布局。这种 “打破规则又不违和” 的能力,目前 AI 还做不到。
🔄 不是替代,是协作:新的工作流正在形成
现在行业里慢慢摸索出一种新模式:AI 做 “初稿”,人工做 “精修”。就像写文章先用大纲工具搭框架,再自己填血肉。
我认识的一个新媒体团队是这么操作的:小编写完推文后,AI 自动根据内容类型(干货 / 故事 / 活动)套用排版模板,包括字体、配图位置、重点标记。然后设计师花 5-10 分钟调整:把读者留言提到的高频问题,用对话框样式突出;把作者的个人经历部分,换个温暖点的底色;删除 AI 自动加的、但其实没必要的装饰符号。整个流程下来,排版时间从原来的 40 分钟缩到 15 分钟,出错率还低了。
这种协作在出版行业更明显。某科技类出版社用 AI 排书的内文,章节标题、图表位置、注释格式这些固定项全交给 AI,编辑只负责核对公式是否对齐、案例故事是否需要特殊排版。以前一个编辑一天能处理 80 页,现在能处理 150 页,还能腾出时间琢磨 “怎么让科普内容的排版更有趣”。
还有个更聪明的用法:人工给 AI “定规矩”。某连锁餐厅的菜单排版,设计师先制定好规则:招牌菜名用橙色粗体,辣度提示放在菜名右侧 10px 处,价格必须右对齐。把这些规则输入 AI 后,不管新增多少道菜,AI 都能排得整整齐齐。设计师只需要偶尔检查下 “新菜品是否需要破例强调”,比如季节限定款用个小图标。
这种模式下,AI 成了 “执行力超强的助理”,人工则变成 “指挥官和最后一道防线”。效率提上去了,人也从机械劳动里解放出来,能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事。
🎯 重新定义 “人工”:从操作者变成 “规则制定者”
以前排版,人工的主要工作是 “做”:调字号、挪位置、改颜色。现在呢?慢慢变成 “定”:定标准、定方向、定例外。
某教育机构的排版专员,现在的工作内容跟两年前完全不同。以前她 80% 的时间在改课件的排版,现在花 60% 的时间制定《课件排版规范》:不同学段(小学 / 初中 / 高中)用什么字体,知识点用什么颜色区分,例题和练习题的排版差异是什么。把这些规范输入 AI 系统后,老师上传课件内容,AI 自动排好版。她剩下的时间,就是处理 AI 搞不定的情况,比如某个复杂的数学公式排版,或者给优秀课件做 “排版升级”,让它更适合课堂投影。
她自己说:“以前觉得自己是个‘排版工人’,现在更像‘排版产品经理’。” 这种转变,其实是把人的价值从 “执行层” 提到了 “策略层”。
还有个趋势是 “跨领域融合”。现在优秀的排版师,不光要懂设计,还得懂点 AI 逻辑。比如知道怎么给 AI 写 “提示词”:不说 “排得好看点”,而是说 “标题用微软雅黑,重点数据用蓝色加粗,段落间距 20px,整体风格贴近《好奇心日报》”。某广告公司甚至专门培训设计师学 “AI 提示词写作”,效果很明显 ——AI 初稿的合格率从 30% 提到了 70%,人工修改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未来的排版岗位,可能会要求 “既会用 AI,又能驾驭 AI”。不是比谁排得快,而是比谁能让 AI 排得更准、更符合需求。
🚀 未来三年,排版行业会发生这些变化
从现在的趋势看,AI 肯定会重塑排版行业,但不是让人工消失,而是让行业门槛提高,分工更细。
中小公司会更依赖 AI 工具。以前雇个全职设计师成本高,现在用 AI 工具 + 兼职设计师就能搞定大部分排版需求。某花店老板自己用 AI 排每周的促销海报,选模板、换图片、改文字,10 分钟搞定,比找设计公司省钱多了。但遇到情人节这种大日子,还是会请专业设计师来 “拔高” 一下,让海报更有感染力。
专业机构会形成 “AI + 人工” 的固定团队。比如出版社可能会有 “AI 训练师”,专门负责优化 AI 的排版规则;有 “精修设计师”,专注于打磨 AI 的输出成果;还有 “创意指导”,负责把控整体风格。各司其职,效率更高。
排版工具也会更 “聪明”。现在的 AI 还需要人喂规则,以后可能会自动学习。比如你每次都把 AI 排的标题左对齐改成居中,工具会慢慢记住 “这个用户喜欢居中标题”,下次直接按这个来。就像现在的输入法会记你的常用词,未来的排版工具也会 “个性化”。
但有一点不会变:好的排版永远是 “为人服务” 的。AI 再厉害,也只是工具。它能帮你把文字排整齐,却不能替你思考 “这段文字想给读者传递什么情绪”;能帮你套用模板,却不能替你判断 “这个模板是否适合目标人群”。这些需要 “人味” 的地方,终究还得靠人。
所以说,AI 排版不会代替人工。它会淘汰那些只会机械操作的人,却会让真正懂设计、懂用户、懂策略的人更值钱。与其担心被替代,不如早点学会和 AI 合作 —— 毕竟,工具越强大,会用工具的人就越有竞争力。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