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各种内容平台,划一划屏幕,你会发现不少文章的排版越来越像。标题的字号、段落的间距、配图的位置,甚至是重点内容的突出方式,都透着一股 “眼熟” 的味道。这就是当下讨论度很高的 AI 排版同质化现象。有人说这是工具不行,限制太多;也有人觉得是使用者太懒,不会变通。到底是谁的问题?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
📊 AI 排版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行业痛点
随便找十个用 AI 排版生成的公众号文章,有八个的标题都会用加粗加大的字体,再配上一个醒目的 emoji。正文段落呢,差不多都是固定的行间距,每段开头空两格的习惯好像被统一取消了,换成了段与段之间留一行空白。如果插入图片,位置不是居中就是左对齐,大小也相差无几。
这种雷同不是偶然。有数据显示,2024 年使用 AI 排版工具生成的内容中,超过 63% 的作品在版式结构上有 70% 以上的相似度。读者看得多了,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本来想通过排版吸引眼球,结果反而因为千篇一律,让用户划屏的速度越来越快。
更麻烦的是,这种同质化正在影响内容的辨识度。一个品牌花了大力气打造独特风格,结果用 AI 排版后,文章看起来和竞品没什么区别,品牌调性被稀释得厉害。这可不是小事,长期下去,用户对品牌的记忆点会越来越模糊。
🛠️ 工具的锅?算法与模板的局限性
AI 排版工具的核心是算法,而算法是靠 “学习” 海量现有内容成长的。这些内容里,哪些排版方式传播效果好、用户停留时间长,算法就会把这些 “成功经验” 总结成规律,然后用到新的排版中。问题就在于,它学的是大多数的共性,而不是个性。
很多工具为了降低使用门槛,会预设大量模板。这些模板确实方便,选一个套进去,几分钟就能搞定排版。但你想过吗?同一个模板,可能一天被几千人用。就像一件爆款衣服,穿的人多了,再好看也会显得普通。更关键的是,不少工具的模板更新速度很慢,半年才换一批,同质化自然越来越严重。
还有功能限制的问题。一些中小团队开发的 AI 排版工具,为了控制成本,不会提供太多个性化设置。比如字体只能选 5 种以内,配色方案就固定那几套,想调整个复杂的分栏布局都做不到。用户就算有想法,也被工具的功能框死了,根本施展不开。
👤 使用者的错?创意与能力的缺失
打开 AI 排版工具,直接点 “一键生成” 的用户不在少数。他们觉得既然是 AI,肯定比人专业,生成啥样就用啥样,连微调都懒得做。有个做美食号的朋友就说,她用 AI 排菜谱,从来没改过段落顺序,因为 “觉得 AI 分的步骤挺清楚”。可她没发现,自己的菜谱和别家的比,除了菜不一样,排版简直像双胞胎。
不是说 AI 生成的基础排版不好,而是很多使用者缺乏 “二次创作” 的意识。就像做菜,AI 给了你食材和基本做法,但放多少盐、炒多久,还得自己根据口味调整。排版也是一个道理,AI 给了框架,你得根据自己的内容特点,比如重点在哪里、想突出什么情绪,去优化细节。可现实是,80% 的用户都跳过了这一步。
还有些使用者本身就对排版没概念。他们不知道不同的字体能传递不同的感觉,不清楚配色和内容主题要呼应,更不懂如何通过排版引导读者的视线。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完全依赖 AI 的默认设置,自然做不出差异化。你问他为啥不用别的样式,他可能会说 “不知道还有别的样式能用上”。
⚖️ 并非非此即彼:两者的相互作用
工具的局限性会放大使用者的惰性。如果一个工具的模板少、功能单一,使用者试来试去都差不多,慢慢就会失去调整的动力。反正改了也看不出啥差别,不如省点时间。就像你手里只有一支黑色马克笔,画出来的画再用心,颜色也只能是黑的,时间长了谁还愿意琢磨构图呢?
反过来,使用者的低要求也会让工具失去进步的动力。如果 90% 的用户都满足于 “能用就行”,工具厂商何必花大钱去开发复杂功能、更新模板?有个工具开发者就直言,他们做过用户调研,大部分人说 “模板够用”,所以就把研发经费挪去做别的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用户懒得改,工具懒得更,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其实,工具和使用者应该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就像摄影师和相机,好相机能帮摄影师拍出更好的作品,但摄影师的技术和审美,才能让相机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AI 排版也是这个道理,工具提供基础,使用者注入创意,才能做出独特的排版。
🚀 打破同质化:工具与使用者的共同进化
工具厂商得加把劲了。算法上,不能只学 “共性”,还要鼓励 “个性”。比如分析用户的历史排版习惯,生成更贴合其风格的方案;模板要搞 “动态更新”,根据热点和季节常换常新,甚至可以推出 “限量模板”,减少重复使用率。功能上,至少要开放基础的个性化接口,让有能力的用户能自己折腾。
使用者也要提升自己的 “排版素养”。哪怕花 10 分钟,改改标题的字体,调整下图片的圆角弧度,或者在重点内容旁加个小图标,都能让排版变得不一样。多看看优秀的排版案例,学学别人是怎么用留白、配色突出重点的,把这些灵感用到自己的 AI 排版里。记住,AI 是助手,不是主导,最终决定权还在自己手里。
行业里已经有好的例子了。有个科技类公众号,用 AI 排版后,会专门让设计师手动调整配图的阴影效果,还会根据文章内容换不同的分割线。读者都说他们的排版 “既有 AI 的工整,又有人的温度”。还有个工具,推出了 “个性化训练” 功能,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历史排版,让 AI 学习自己的风格,生成的内容就很少和别人撞车。
说到底,AI 排版同质化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工具的局限和使用者的惰性都脱不了干系。但也不用太悲观,只要工具愿意进步,使用者肯花心思,打破同质化并非难事。毕竟,排版的最终目的是让内容更好地被理解和记住,而独特的风格,永远是吸引读者的重要筹码。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