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公众号内容合不合格,原创度是绕不开的硬指标。现在平台算法越来越严,读者眼光也越来越刁,那些东拼西凑的内容早就行不通了。今天就从实操角度聊聊,怎么用原创度标准给自己的公众号内容打打分。
📝 先搞懂:平台眼里的原创度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原创就是 “完全自己写的”,这话对也不对。微信官方从没说过 “100% 纯原创” 才叫合格,而是看内容的独特价值。比如同样写职场干货,你把别人的观点拆解开,结合自己的案例重新论证,加入独家数据或采访,这就算优质原创。
真正的原创度包含三个维度:观点原创、表达原创、信息增量。观点原创指的是你提出的核心论点有没有新意;表达原创是说就算观点相似,你的叙述方式、案例选择、结构设计也要有自己的风格;信息增量最关键,就是读者看完你的内容,能得到别处看不到的东西 —— 可能是一个细分数据,可能是某个行业内幕,也可能是更落地的解决方案。
别被 “洗稿” 的灰色地带迷惑。有些账号把几篇文章的观点打乱重组,换几个近义词就当成原创,这种小聪明现在很容易被识破。微信的原创保护机制会比对全网内容,包括句子结构、逻辑链条甚至案例排布,重复率超过 30% 就很难拿到原创标,严重的还会被降权。
🔍 原创度不达标,后果比你想的更严重
最直接的影响是流量受限。现在公众号的推荐机制里,原创度权重越来越高。同样的内容,原创度高的能进入 “看一看” 精选,被更多人刷到;原创度低的可能连粉丝的信息流都进不去,更别说涨粉了。
长期低原创内容会让账号标签混乱。平台会根据你的内容质量给账号打标签,经常搬运或洗稿的账号,会被贴上 “低质内容源” 的标签。这时候就算你突然想好好做原创,系统也不会给你太多推荐,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个坑。
读者流失速度会加快。现在的用户特别敏感,一篇文章里有没有真情实感,是不是作者真的懂行,扫几眼就知道。那些拼凑出来的内容,逻辑断层、观点矛盾是常有的事,读者看两次就会取消关注。我见过一个账号,三个月里因为持续发低原创内容,粉丝从 5 万掉到 2 万,还都是活跃度很低的僵尸粉。
📊 3 个指标,快速自测内容原创度
先看观点重合度。找 3-5 篇和你主题相似的爆款文章,把核心观点列出来,对比自己的内容。如果超过 50% 的观点都能在别人的文章里找到几乎一样的表达,那原创度肯定不达标。合格的标准是:核心观点至少有一个是独有的,其他观点也要有自己的延伸和补充。
再算案例独特性。打开你的文章,数一下里面的案例有多少是自己经历的、采访得到的,或者是从冷门渠道挖掘的。如果 80% 的案例都是网上随便能搜到的老例子,比如总拿 “海底捞服务好”“瑞幸营销牛” 说事,那读者凭什么要看你的?原创案例占比至少要达到 40%,才能让内容有记忆点。
最后查结构原创性。同样一个主题,别人按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做” 写,你也跟着这么写,就算观点有差异,也会被认为原创度不高。好的结构应该体现你的思考路径,比如从一个反常识的现象切入,再拆解背后的逻辑,最后给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可以试试把自己的文章结构画成思维导图,和同类文章对比,看看重合度有多高。
💡 提高原创度的 4 个落地技巧
从 “信息整合” 转向 “信息加工”。别再满足于把几篇文章的内容拼在一起,而是要带着自己的视角去筛选和解读信息。比如写行业报告,别人都在列数据,你可以深挖数据背后的趋势;别人说 A 现象好,你可以分析 A 现象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关键是加入 “个人解读” 的环节,哪怕只是多问自己几个 “为什么”,内容的原创性都会提升。
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原创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独特素材的再创作。平时多积累三类素材:自己的经历(成功的、失败的都算)、独家采访(哪怕是身边的普通人)、小众数据(行业白皮书里的细分表格、地方统计年鉴等)。我认识的一个情感号作者,专门收集读者的真实故事,现在她的素材库里有 2000 多个案例,随便拿出一个都能写出别人没有的内容。
学会 “微观视角” 写作。同样写大主题,比如 “职场沟通”,别人都在讲通用技巧,你可以聚焦 “内向者如何高效沟通”“跨部门沟通中的潜规则”。视角越细分,就越难和别人撞车,原创度自然就高。而且细分内容更容易吸引精准粉丝,转化率比泛泛而谈的内容高 3-5 倍。
尝试 “过程式” 表达。别总用 “结论先行” 的写法,多展示你的思考过程。比如写一篇关于 “公众号涨粉” 的文章,别一上来就说 “要做这 3 件事”,而是可以讲 “我这个月试了 5 种方法,前 4 种都失败了,最后发现第 5 种有用,过程是这样的……”。这种带着探索感的表达,哪怕观点不新,也会因为真实而显得原创。
🛠️ 原创度检测工具怎么用才靠谱?
微信官方的原创检测机制要重点关注。每次发文前,系统会自动比对全网内容,如果提示 “可能存在与其他内容相似的情况”,一定要认真修改。别侥幸觉得 “稍微改改就行”,系统能识别句子的语义相似度,不是换几个词就能蒙混过关的。遇到这种提示,最好换个角度重写,或者加入更多原创案例。
第三方工具选 2-3 个交叉验证。“原创度检测工具” 很多,但算法不一样,结果可能差很多。我常用的是 “微小宝” 和 “新榜” 的原创检测功能,前者对句子重复度敏感,后者更关注观点重合度。两个工具检测结果都超过 70% 原创度,才算基本合格。但也别完全依赖工具,它们只能检测表面的重复,测不出观点和逻辑的原创性。
自己做 “反向检测”。把自己文章里的核心句子摘出来,放到百度、微信搜一搜里查,看看有没有高度相似的内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观点句,这些地方最容易撞车。如果发现有相似的,要么换种说法,要么加入更多限定词,让表达更精准独特。比如把 “年轻人喜欢国潮” 改成 “一线城市 25-30 岁的上班族,更愿意为有文化符号的国潮产品买单”。
❌ 最容易踩的 3 个原创度误区
原创不等于 “不能用别人的内容”。合理引用反而能提高内容质量,比如引用权威数据、专家观点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关键是引用要注明来源,并且有自己的解读。比如你可以说 “根据 XX 报告显示,有 60% 的用户喜欢短视频,但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个数据在三四线城市可能要打个八折,因为……”
原创度不是越高越好。100% 纯原创的内容,有时候反而没人看。因为完全脱离大众认知的观点,很难引起共鸣。好的原创是 “在熟悉中找陌生”,比如用大家都知道的现象,讲一个没人发现的角度;用大家都认同的观点,补充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原创度保持在 70%-90% 之间最合适,既能体现独特性,又不会太偏离读者的认知。
别把 “原创” 和 “正确” 画等号。有些人为了追求原创,故意说一些反常识的话,哪怕逻辑不通也硬撑。比如明明数据显示 “直播带货转化率在下降”,非要写 “直播带货即将迎来爆发期”,这种为了原创而原创的内容,只会让读者觉得你不专业。原创的前提是尊重事实,在事实基础上找新角度,而不是凭空捏造。
最后想说,原创度不是平台给的枷锁,而是内容创作者的护城河。现在公众号生态里,真正能活下去的账号,靠的都是别人抄不走的东西 —— 可能是你的独特经历,可能是你的专业视角,也可能是你和读者的情感连接。与其纠结 “怎么才算合格”,不如多问自己 “我的内容能给读者带来什么独一无二的价值”。想通了这一点,原创度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