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各大平台对内容的审核愈发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限流机制。为了帮助创作者们避免踩坑,这里总结了几种常见的违规内容类型,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开。
🔍内容安全红线:触碰即限流
平台对内容安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一旦出现违规内容,不仅会影响账号的流量,还可能导致账号被封禁。
虚假信息与不实内容
平台严打虚假信息,比如夸大事实、编造热点等行为。像有些创作者为了追求流量,会发布一些未经核实的社会事件类内容,使用 “听说” 等无法核实的信息来源,这种行为不仅损害用户信任,更违反平台规则,容易触发限流机制。还有一些账号会虚构摆拍家庭伦理、情感纠纷等矛盾冲突剧情,传递不良价值观,这类内容也会被平台重点整治。
敏感话题与恶意营销
涉及敏感话题的内容要格外小心。比如借春节晚会、春节档影视作品或者热门体育赛事活动等话题,挑起互撕谩骂、拉踩引战等行为,或者恶意丑化攻击春节民风民俗、传统习惯等活动,借机发表 “地域黑” 等歧视性内容,都会被平台严厉打击。此外,刻意渲染鼓吹不婚不育、反婚反育等话题,宣扬极端女权,挑动性别对立,集纳展示血腥残忍画面,恶意宣扬暴力戾气的内容也属于违规。
在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的行为也屡见不鲜。比如虚假摆拍、虚假人设、虚假营销、炒作争议性话题等,这些行为都会被平台整治。例如,一些主播为了吸引眼球,会编造一些虚假的故事或者人设,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用户体验,还会破坏平台生态。
低俗恶俗与不良文化
低俗恶俗的内容同样不可取。无底线炒作明星艺人、网红群体绯闻隐私和情感八卦,打着春节演出、休闲娱乐等各类名义发布推送含有低俗擦边等内容的直播、短视频,开展恶俗或者带有自虐自残等倾向的直播 PK,直播低俗搭讪或者骚扰路人等行为,都会被平台禁止。以 “挑战吃播测试”“挑战海量喝酒” 等名义,变相发布暴饮暴食、畸形饮食信息,借机获取关注的内容也属于违规。
此外,鼓吹不良文化的内容也会被整治。比如以春节风俗之名刻意展示炫富斗富、铺张浪费等导向不良内容,通过标注地点、突出背景画面等方式进行隐形炫富,或者打着风水运势、改命转运、破除太岁等旗号,鼓吹炒作封建迷信陋习,提供网上算命占卜付费服务的内容,都不符合平台规范。
🚫版权问题:侵权就是自断生路
版权问题一直是平台关注的重点,一旦侵权,不仅会面临法律风险,还会影响账号的正常运营。
素材使用需谨慎
运营团队在使用网络下载的图片、短视频等素材时,一定要注意版权问题。根据《著作权法》,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图片、视频等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尤其是商业用途)可能构成侵权。即使对素材进行修改或剪辑,若涉及原作品的核心内容(如完整画面、音乐、关键片段等),仍需事先取得权利人许可。
例如,一些创作者为了方便,会从免费网站或网络搜索中获取图片、模板,但这些素材可能存在版权问题。如果擅自去除或截除水印,或者使用有明确著作人或版权限制的素材,就可能导致侵权。建议优先通过原创或合规渠道获取素材,比如自行拍摄产品图片、视频,或委托专业团队制作并保留版权证明;从免费商用图库或平台内嵌素材库中选择明确标注可商用的内容;若需使用高质量素材,可通过第三方专业平台购买正版授权。
二次创作有要求
对于二次创作,需确保对原素材进行实质性修改,避免直接搬运或简单调整,否则可能因 “实质性相似” 而被判定侵权。团队内部应建立规范流程,要求运营人员标注所有素材来源并保存授权文件,对无明确版权的网络素材需经法务审核;定期培训员工理解著作权边界,明确 “商业用途下每张图片原则上均需授权” 的底线。若收到侵权通知,应立即下架内容并核查,必要时通过授权证明或独创性证据抗辩。
📉低质内容陷阱:批量生产等于自我限流
低质量的内容不仅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还会被平台判定为低质内容,从而限制流量。
低成本创作不可取
长期依赖低成本创作模式,持续产出套路化、模板化的内容博眼球,会阻碍个人创作能力的提升。低成本创作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标题与正文内容高度相似且内容质量差、持续发布包含编造、夸张、违反常识等低质的故事内容、标题或正文内容高度相似且包含无意义数字盘点或简单信息罗列等低质内容。
例如,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数量,会使用 “预制菜式” 批量生产内容,这种内容缺乏深度和创新性,无法吸引用户的关注。平台会持续评估账号发文质量,对存在低质量、低成本创作内容的账号采取限流等处置。
提升内容质量是关键
平台鼓励创作者从独特视角出发,摒弃套路模板化的创作模式。创作者应多以真实为基石进行创作,拒绝编造、违反常识、夸张的内容。在创作汇编类内容时,要对素材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分析,融入个人思考与见解,形成有深度的内容。同时,聚焦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各领域前沿趋势,进行深度解读和剖析,帮助用户快速掌握热点核心与前沿动态。
📢过度营销雷区:虚假宣传只会适得其反
过度营销不仅会影响用户体验,还会被平台视为违规行为,从而限制账号的流量。
虚假宣传要不得
一些商家为了推销产品,会进行虚假宣传。比如在商品页面中夸大紫外线防护系数,将普通食品宣传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等。例如,一些防晒产品宣传 UPF200 + 甚至 UPF2000+,但实际上 UPF50 + 即为国家标准最高等级,这种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外,一些主播在直播中会通过多个账号发送 “已瘦 10 斤”“哺乳期减 12 斤”“便秘改善” 等夸大产品功效的弹幕,对实际不具备减肥等功能的产品宣称具有减肥功效,这种行为也属于虚假宣传。
营销需合规
平台对营销内容有明确的规范,商家在进行宣传时,要全面披露商品信息,不得虚构交易量、编造用户评价。例如,一些电商平台要求商家在销售商品时,必须显著提示搭售商品的信息,押金退还不得设置不合理条件。
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营销,平台更是严格规范。新版《社区医疗健康公约》针对行业新的变化与发展,进行了多处修订与优化,明令禁止 “资质挂靠”“伪造执业证书” 等账号类违规,并强调 “音画不一致”“非本人出镜” 等虚假宣传形式将被重点打击。
🔒隐私数据雷区:违规收集等于自断生路
隐私数据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旦违规收集或使用用户数据,不仅会面临法律风险,还会影响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数据收集需合规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平台需按 “最小必要原则” 采集自然人网店的实名信息、实际经营地址等。在申请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时,需同步告知用户其目的,征得用户同意前不得开始收集个人信息。例如,一些 App 在用户未同意的情况下,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这种行为会被平台通报并要求整改。
此外,平台需建立信息查询、更正、删除机制,不得泄露消费者隐私。涉及境外业务时,需遵守《数据安全法》及目的地国家法规。
避免过度收集
平台在收集用户数据时,要避免过度收集。例如,一些 App 会配置文件中声明的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超出相关功能的必要范围,或者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超出用户授权范围,这种行为会被平台视为违规。
🧠AI 技术滥用:误用就是引火烧身
AI 技术的发展为内容创作带来了便利,但如果滥用,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AI 生成内容需标识
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用户使用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服务发布生成合成内容的,应当主动声明并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标识功能进行标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本办法规定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不得为他人实施上述恶意行为提供工具或者服务,不得通过不正当标识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例如,一些创作者使用 AI 工具生成内容后,未进行标识,这种行为会被平台视为违规。平台会对生成合成内容进行核验,若发现未标识的内容,会采取适当方式在发布内容周边添加显著的提示标识,提醒公众该内容属于生成合成内容。
内容审核要严格
平台需对 AI 生成内容进行严格审核,避免出现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例如,一些 AI 聊天软件存在虚拟角色互动生成低俗内容等问题,导致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信息,这种行为会被平台整治。
创作者在使用 AI 技术时,要确保内容合法合规、真实准确、积极向上、尊重原创、安全可靠。平台会持续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确保平台上的信息真实、准确、可信。
📌避免限流的实用建议
为了避免被限流,创作者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定期自查内容:对照平台最新规范,从内容选题、信息真实性、原创度等维度进行全面自查,精准定位问题所在。
- 优化内容结构:确保内容结构清晰、信息密度高、用户价值明确,避免使用套路化、模板化的内容。
- 加强版权意识:优先通过原创或合规渠道获取素材,对二次创作内容进行实质性修改,避免侵权。
- 合规营销:在进行营销时,要全面披露商品信息,不得虚假宣传,遵守平台规范。
- 保护用户隐私:按 “最小必要原则” 采集用户数据,建立信息查询、更正、删除机制,不得泄露消费者隐私。
- 合理使用 AI 技术:对 AI 生成内容进行标识,确保内容合法合规、真实准确,加强内容审核。
总之,在 2025 年,创作者们要紧跟平台规则,避免触碰违规内容的红线,才能在激烈的内容竞争中脱颖而出。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