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捕捉 “没说出口的痛”—— 从显性需求挖到隐性渴望
很多人写个人成长类内容,总盯着 “考证书”“学技能” 这种明面上的需求,但用户真正被戳中的,往往是那些 “想说又说不清楚” 的隐性痛点。就拿 2025 年最火的 “AI 工具学习” 来说,显性需求是 “怎么快速上手 ChatGPT”,但隐性痛点可能是 “学了 3 天 AIprompt,结果工作里还是只会用‘写一篇周报’这种基础指令,怕被同事觉得跟不上趟”。
要找到这种隐性痛点,得学会 “往下挖两层”。比如看到 “年轻人想学理财”,第一层是 “不知道怎么开始”,第二层可能是 “怕刚开始就亏,被家人说‘乱花钱’”,第三层也许是 “身边朋友都在聊基金,自己插不上话,觉得没面子”。2025 年大家对 “成长” 的焦虑更隐蔽 —— 不是怕 “学不会”,是怕 “学了也没用”;不是怕 “没进步”,是怕 “进步的速度赶不上行业淘汰的速度”。
怎么验证挖到的痛点够不够准?可以去职场社群、小红书评论区蹲素材。比如有人说 “今年报了 3 个 AI 课程,还是没勇气跳槽”,这背后就是 “付费学习后的自我怀疑”;有人发 “加班到 10 点,回家还要刷 1 小时成长类视频才敢睡”,这其实是 “用‘假装努力’缓解焦虑”。把这些碎片信息攒起来,选题就有了 “戳中感” 的基础。
真正能让用户喊 “这不就是我” 的选题,一定是 “把用户藏在心里的话挑明”。比如 “学了一堆时间管理方法,却在周末躺到下午 —— 你不是懒,是身体在反抗‘被效率绑架’”,这种句子一出来,正在纠结 “周末该不该‘浪费时间’” 的人,立刻会觉得 “终于有人懂我了”。
🌿 用 “具体场景” 替代 “抽象道理”—— 让用户在细节里看到自己
抽象的 “成长建议” 永远不如具体的场景有穿透力。2025 年大家对 “假大空” 的容忍度更低,你说 “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没人有感觉;但你说 “开会时领导让用 AI 生成方案,同事直接调出了带数据模型的版本,你却还在手动改模板 —— 这时候才发现,‘核心竞争力’藏在‘别人没教但必须会’的细节里”,就容易让人停下滑动的手指。
场景要具体到 “能想起画面”。比如写 “职场成长”,别写 “要主动沟通”,可以写 “给领导发完方案等了 3 天没回复,纠结是再发一条还是假装忘了 —— 其实你怕的不是催领导,是怕他说‘你这方案没抓住重点’”。这种 “发消息前的犹豫”“等回复时的胡思乱想”,都是职场人每天经历的小事,却比大道理更能引发共鸣。
还要注意场景的 “时效性”。2025 年有很多新场景可以用:比如 “用 AI 写日报被领导夸‘效率高’,但心里慌 —— 怕以后只会用工具,自己的思考能力退化了”;“在‘数字游民’和‘稳定工作’之间纠结,刷到别人晒巴厘岛办公照会羡慕,看到裁员新闻又赶紧抱紧铁饭碗”。这些带着 2025 年时代印记的场景,能让用户觉得 “这篇文章就是写给现在的我看的”。
场景里要埋 “专属符号”。比如写 “学习焦虑”,可以加一句 “晚上刷课到 11 点,关掉电脑前习惯性点开后台看‘已学时长’,看到累计 23.5 小时才敢关屏幕”——“看已学时长” 这个动作,就是很多学习者的专属习惯,看到的人会立刻觉得 “这说的就是我”。
🕰️ 植入 “共同记忆”—— 用集体经历降低共鸣门槛
每个人的成长都带着时代的痕迹,2025 年的读者,不管是 90 后还是 00 后,都有一批 “共同记忆” 可以挖。比如 “小时候被家长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工作后被说‘稳定下来就好了’,现在才发现,成长就是不断被推翻‘过去的答案’”,这种跨年龄的共同体验,能瞬间拉近距离。
“共同记忆” 可以是 “近期热点 + 成长感悟”。比如 2025 年如果 “AI 绘画比赛” 成了热门,就可以写 “看到 AI 画的画比自己练了 3 年的还精致,突然理解了小时候学钢琴时,看到别人用电子琴弹得更快的那种失落 —— 但后来才明白,‘自己画的歪扭线条’和‘自己弹错的音符’,才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把热点和个人经历结合,既有新鲜感又有亲切感。
也可以是 “反常识的共同体验”。比如 “大家都在说‘要断舍离’,但你衣柜里总留着那件起球的旧 T 恤 —— 不是舍不得扔,是每次看到它,就想起刚工作时第一次发工资买衣服的开心。成长里总有些‘没用但必须留着’的东西,这不是执念,是给自己留个念想”。这种 “明明知道该做却没做” 的小事,藏着每个人都有的 “例外”,反而容易让人觉得 “原来不止我这样”。
要注意 “共同记忆” 不是 “陈词滥调”。别再写 “高考有多难”“刚毕业有多穷”,这些已经被写烂了。可以挖一些更细的点:比如 “第一次用 AI 生成简历时,特意把‘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从技能栏删掉 —— 这就像小时候把‘会用手机’从特长里划掉一样,成长就是不断更新对‘能力’的定义”。这种带着新意的记忆联结,才更有冲击力。
📊 用 “数据感” 增强真实感 —— 让用户觉得 “你在说我”
数据不一定是大数字,也可以是 “小而具体的观察”。比如 “观察了身边 10 个今年跳槽成功的人,发现他们简历里都有个共同点:没写‘精通 XX 技能’,而是写‘用 XX 工具解决了 XX 具体问题’—— 原来 2025 年找工作,‘能落地’比‘会吹牛’更吃香”。这种 “身边人的观察” 比 “权威报告” 更让人信服。
也可以用 “对比数据” 戳中痛点。比如 “每天花 2 小时刷成长类视频,一年就是 730 小时,够考个初级证书了 —— 但你记得住的,可能只有那些‘3 分钟讲透 XX’的标题,没记住任何一个具体方法”。这种 “时间投入和收获的落差”,很多人没算过但一算就心惊,自然会觉得 “被说中了”。
还可以用 “个人化数据” 拉近距离。比如 “我今年报了 4 个线上课,总花费 2890 元,实际听完的只有 1 个 —— 不是没时间,是每次打开课程,都先被‘还有 36 节课没听’的进度条劝退。后来才发现,‘坚持不下去’不是意志力问题,是被‘要学完’的执念困住了”。把自己的真实数据抛出来,用户会觉得 “原来博主也和我一样”,信任度自然就来了。
数据要服务于 “共鸣”,不是炫技。别堆一堆行业报告里的数字,而是用数据帮用户 “看清自己”。比如 “发现没?你刷到‘月入过万的副业’会点进去,刷到‘3 年存到 10 万的普通人’也会点进去 —— 其实你不是想知道方法,是想确认‘普通人也有机会’”。这种对 “行为动机” 的拆解,比单纯的数字更有价值。
🔄 打造 “反常识共鸣点”—— 说出用户 “不敢承认” 的想法
大家都有 “心里这么想但不敢说” 的念头,把这些 “潜台词” 说出来,就容易产生 “被说中” 的感觉。比如 “都在说‘要跳出舒适区’,但你其实很清楚,有些‘舒适区’是你攒了很久的安全感 —— 比如每天固定路线上班,点熟悉的外卖,这些不是‘没追求’,是给紧绷的生活留个锚点”。这种 “反主流但真实” 的观点,能让人觉得 “终于有人替我说出心里话了”。
反常识不是抬杠,是 “替用户松绑”。2025 年大家压力大,很多 “成长建议” 反而让人更焦虑。你可以说 “别信‘25 岁要做到管理层’这种话 —— 我见过 30 岁还在试错的人,也见过 28 岁就找到热爱的人,成长速度就像吃饭,有人快有人慢,能吃饱比‘必须 10 分钟吃完’重要”。这种 “允许不完美” 的观点,比 “必须成功” 的口号更能打动人。
还要注意 “反常识” 的落地性。别光说 “不用追求完美”,可以说 “做方案时总觉得‘还能更好’,改到截止时间前 10 分钟才交 —— 其实你不是追求完美,是怕‘万一有漏洞被发现’。但后来发现,同事交的方案也有瑕疵,领导更在意‘有没有解决核心问题’。成长就是接受‘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但这需要练,不是靠道理”。既有反常识的观点,又有具体场景,用户才会觉得 “说的就是我,还告诉我该怎么办”。
✍️ 用 “细节描写” 替代 “观点输出”—— 让用户自己 “对号入座”
细节是 “被说中” 的关键。比如写 “职场成长的迷茫”,别写 “不知道未来方向”,可以写 “晚上躺床上,手机屏幕照着脸,翻招聘软件翻到眼睛酸 —— 看到‘5 年经验以上’的要求,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工作 3 年,却还是没找到‘能做一辈子’的方向。手指在‘退出’键上悬了悬,又划到了下一个岗位”。这种 “翻招聘软件的动作”“看要求时的心跳”,比直接说 “迷茫” 更有画面感。
细节要 “有专属感”。比如写 “学习时的拖延”,可以写 “把书摊在桌上,水杯倒满,甚至连笔都摆好了 —— 但先刷了 10 分钟朋友圈,又给朋友发了条‘我要开始学习了’的消息,等回复的间隙,又点开了短视频。其实你不是不想学,是怕‘学了也学不会’,所以先找一堆‘准备工作’当借口”。这种 “仪式感准备 + 实际拖延” 的细节,是很多人的真实状态。
还要注意 “感官细节” 的运用。比如 “午休时在公司楼下长椅坐着,风把别人的聊天声吹过来,阳光晒得后背有点暖 —— 突然想起刚毕业时,也是这样在陌生的城市街头坐着,那时候怕找不到工作,现在怕工作做不好。成长就是换了个地方焦虑,但阳光晒在身上的感觉,和那时候一模一样”。“风的声音”“阳光的温度” 这些感官体验,能唤醒用户的记忆,增强代入感。
2025 年个人成长类爆文的核心,不是 “教别人怎么做”,而是 “让别人觉得被看见”。精准的痛点、具体的场景、共同的记忆、真实的细节,这些东西能让用户在滑动屏幕时突然停下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做到这一点,你的内容就已经赢了大半。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