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 “卡壳瞬间” 里挖选题 —— 那些让你 “嗯?” 的时刻都是金矿
每天刷手机、工作、聊天时,多留个心眼。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看到一篇文章讲到某个点,心里咯噔一下 “对对对就是这样!但他没说透啊”;或者跟朋友吐槽某个软件难用,说半天 “就是那种…… 你懂吧?” 却找不到准确词形容。这些 “卡壳瞬间” 就是绝佳选题。
我之前做过一个社交产品的运营,发现很多用户说 “找不到有趣的人聊天”。但这太笼统了。后来蹲在用户群里看他们闲聊,有人说 “想找同好但标签太多,选来选去反而懵了”,还有人说 “匹配到了点进去主页,翻半天不知道该聊啥开头”。这些具体的 “卡壳” 就是比 “找不到人” 更精准的选题 ——大家都遇到,但没人把 “标签选择焦虑”“主页信息无效” 这些点拎出来说。
再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用短视频剪辑软件。你可能听过 “配乐难选” 的抱怨,但更细的 “卡壳” 是啥?有人说 “明明画面节奏快,配乐高潮总慢半拍”,有人说 “想找纯音乐但关键词搜出来全是带歌词的”。这些细节,就是用户想说却没说清的痛点。记下来,整理整理就是一篇能火的内容。
别小看自己的体验。你用外卖软件时会不会觉得 “凑满减算半天,最后花得更多”?你用打车软件时有没有过 “明明显示 3 分钟到,等了 10 分钟” 的困惑?这些你自己经历的 “不对劲”,大概率也是别人的困扰。把 “我刚才那下不爽是因为啥” 想透,就超过了 90% 的创作者。
📱 翻评论区就够了 —— 那些 “追问” 和 “吐槽” 藏着答案
打开任何平台,看爆款内容的评论区。如果有一堆人在问 “那 XXX 情况怎么办啊”“有没有人说说 YYY”,说明这个话题还有深挖的空间。更妙的是那些 “阴阳怪气” 的评论,比如 “说得真好,就是没告诉我实操步骤”“道理都懂,关键是怎么开始啊”—— 这就是赤裸裸的选题信号。
我之前研究过育儿类内容,发现一篇讲 “孩子挑食怎么办” 的 10 万 + 文章下面,有几十条评论在说 “我家娃只吃白米饭,菜碰都不碰,这算挑食吗?”“试过做花样菜,他就吃一口,剩下的全浪费了”。这些评论指向的 “极端挑食界定”“剩饭处理焦虑”,就是比 “挑食怎么办” 更具体的 “大家都遇到但说不清” 的选题。
不光看同类内容的评论,跨领域翻一翻也有惊喜。比如你做职场内容,去看美食博主的评论区,可能会发现有人说 “上班带饭总怕坏,夏天更麻烦”;去看旅行博主的评论区,可能有 “出差赶早班机,前一晚收拾行李总漏东西”。这些跨界的困扰,往往没人专门写,但受众又极广。
还有个小技巧:搜关键词时加 “怎么”“为什么”“到底”。比如搜 “职场沟通”,再搜 “职场沟通怎么才算得体”“为什么领导总听不懂我的汇报”。看搜索结果,如果前排内容都在讲大道理,没有具体场景拆解,那这个方向就值得做。用户的疑问越具体,说明这个问题被说清的概率越低。
🕵️ 盯 “沉默的大多数”—— 那些没人聊但数据藏不住的需求
有些选题没人说,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大家觉得 “这还用说吗”。但恰恰是这种 “常识误区” 里藏着机会。比如 “手机充电要不要充满”,十年前就有人争论,但现在快充普及了,新问题来了:“快充到 80% 就停,对电池好吗?”“睡前插着充电一整夜,现在的锂电池还怕过充吗?”
怎么发现这些 “沉默需求”?看搜索数据。用百度指数、微信指数查关键词,比如 “空调省电”,再看相关推荐的长尾词。如果 “空调开 26 度真的最省电吗”“晚上开空调要不要关门窗” 这些词的搜索量在涨,但对应的优质内容很少,那就是好选题。
还有个角度:看 “工具类 APP 的评分评论”。比如笔记软件,很多人给差评说 “不好用”,但具体看,有人说 “想分类但层级太多,找笔记像走迷宫”,有人说 “图片识别文字总出错,还不如手打”。这些工具的 “反人类设计” 带来的用户困扰,往往是跨行业通用的选题 —— 毕竟大家都在用各种工具,都有类似体验。
别忽略 “老年人”“新手妈妈” 这类群体的需求。不是说要写他们,而是他们遇到的问题往往更基础,更容易被 “懂行的人” 忽略。比如 “健康码怎么换绑手机号”“网购怎么取消订单”,对年轻人来说很简单,但对新手来说就是 “说不清楚” 的难题。这些 “基础中的基础”,反而没人好好写。
🔄 把 “老话题” 拆成 “新碎片”—— 细节越细,共鸣越炸
很多人觉得 “大家都在写的话题没机会了”,其实不是。老话题里藏着无数没被拆分的细节。比如 “时间管理” 这个话题,早就被写烂了,但你可以拆成 “上班摸鱼后补工作更累,怎么避免”“午休睡多久刚好,不会越睡越困”“给孩子讲故事时总被打断,怎么高效陪娃”。
怎么拆?用 “场景 + 人群” 组合。比如 “减肥”,可以拆成 “上班族在公司怎么吃外卖不发胖”“宝妈带娃没时间运动,在家能做什么”“学生党在宿舍没秤,怎么估算食量”。这些细分场景下的问题,就是 “大家都遇到但没人专门说” 的。
再举个例子,“人际关系” 太泛了,但 “同事总借我东西不还,怎么要回来不尴尬”“亲戚问工资,怎么回答既不撒谎又不伤人”“朋友总约你不想去的局,怎么拒绝”—— 这些具体到 “尴尬瞬间” 的选题,比大而全的 “人际交往技巧” 更有穿透力。
记住,越具体的场景,越容易让读者觉得 “这就是在说我”。你不用追求 “所有人都需要”,只要能精准戳中某一类人的某个具体困扰,传播力就不会差。
🧠 用 “反向思考” 找缺口 —— 大家都默认的 “真理” 可能是误区
很多时候,“说不清” 的原因是大家都被 “约定俗成” 的说法带偏了。比如 “多喝水对身体好”,但很少有人说 “一天喝多少算多”“肾功能不好的人能不能多喝水”“夏天出汗多,光喝水够吗”。这些 “对真理的追问” 就是好选题。
我之前做过健康类内容,发现 “每天走一万步” 这个说法被奉为圭臬,但评论区总有人说 “走多了膝盖疼”“没时间走一万步,走 5000 步有用吗”。这些质疑背后,就是 “一万步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不同年龄的人该走多少步” 这类没人说清的选题。
还有消费领域,“便宜没好货” 是大家默认的,但现实中很多人纠结 “拼多多上的便宜东西能不能买”“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吃”。这些 “对常识的怀疑”,就是受众在心里打鼓但没人解答的点。
怎么发现这些 “反向缺口”?多问 “为什么”。看到一个公认的说法,先别信。问自己 “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例外情况”“这个说法的前提是什么”。把这些疑问梳理清楚,就成了你的独家选题。大家都默认的东西,反而最容易被忽略细节。
✅ 最后一步:用 “一句话测试” 验证选题
找到一个潜在选题后,别着急写。试试 “一句话说清”—— 如果你能用一句话把问题描述清楚,而这句话让听到的人立刻点头 “对对对,就是这个”,那这个选题就成了。
比如 “为什么明明手机内存够,却总提示空间不足”—— 这句话一说,用过安卓机的人多半会有共鸣。但如果你的描述是 “手机存储问题探讨”,就太模糊了,不是好选题。
再比如 “带饭族怎么热饭不串味”—— 具体、有场景,听过的人会想 “对啊,我每次热饭,菜味都跑到米饭里”。但如果说 “上班族带饭技巧”,就不够精准。
还有个小窍门:把选题念给不同的人听。如果学生、上班族、宝妈都能 get 到,说明这个选题的受众够广。如果只有某一类人懂,也没关系,只要他们群体够大,一样能火。好的选题,就像钥匙,能一下打开某群人的共同记忆。
说到底,找这类选题的核心就是 “别偷懒”。别满足于表面的抱怨,多追问一层;别忽略自己的微小感受,那可能是大众的缩影;别害怕拆解老话题,细节里藏着新机会。记住,那些 “说不清楚” 的地方,就是内容创作者的黄金地带。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