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用户调研不是 “问问题”,是找 “信息缺口”
很多人做用户调研,总想着设计一堆问卷,发出去收回来就完事。其实错了。真正能挖出爆文选题的调研,核心是找到用户 “想说却没说”“知道却没意识到” 的信息缺口。
举个例子,去年有个母婴号做调研,发现很多妈妈在评论区抱怨 “宝宝辅食做起来太麻烦”。常规操作可能就是写 “10 道简单辅食做法”,但这个号没这么干。他们去翻了 5000 多条历史评论,发现妈妈们真正纠结的是 “上班带娃两头忙,辅食既要营养又要快”,更深层的是 “怕自己做得不好影响孩子发育” 的焦虑。
后来他们写了篇《我采访了 20 个职场妈妈,发现辅食做得快的人都在偷这 3 个懒》,里面没讲具体菜谱,而是拆解了 “如何利用周末备菜”“哪些食材能快速搭配”“怎么说服家人帮忙”。这篇文在小红书爆了,因为它填补了 “表面需求” 和 “真实焦虑” 之间的缺口。
所以做调研第一步,别急于设计问题。先把自己当用户,泡在目标平台里 —— 看评论区、私信、社群聊天记录,甚至是用户发的吐槽朋友圈。这些 “非结构化信息” 里藏着最多秘密。比如你做职场号,就去翻脉脉上点赞过万的帖子下面,大家都在争论什么;做美食号,去看抖音美食视频里,用户反复问的问题是什么。
记住,用户说出来的需求,往往已经被写烂了。真正的爆点,在那些 “用户骂骂咧咧却没人回应”“很多人点赞却没人深入聊” 的角落。
📊 3 个 “反常识” 的调研工具,比问卷好用 10 倍
别再迷信 “设计完美问卷” 了。2025 年做用户调研,聪明的人都在用这些工具 ——
第一个是 “评论区词云分析”。你把目标账号近 3 个月的热门文章评论导出来,用 “文心一言” 或者 “讯飞星火” 的词云功能跑一遍,高频出现的词语里,藏着用户最关心的点。比如教育类账号,词云里反复出现 “双减”“补课”“中考分流”,但如果 “职高就业” 这个词出现频率上升,却没多少文章写,这就是机会。
第二个是 “用户行为回溯法”。去看那些在你账号里停留超 5 分钟、点赞收藏却没关注的用户,他们还关注了哪些号?在那些号里,他们评论过什么?比如你做理财号,发现这类用户常去 “搞钱女孩” 类账号,评论里总提 “3000 块工资怎么理财”,这说明你的内容可能太偏向 “大额投资”,忽略了低薪人群的需求。
第三个是 “反向调研法”。故意发一篇 “有点争议” 的文章,比如做健康号,发《每天走 1 万步真的健康吗?》,然后看用户怎么吵。吵得最凶的点,就是大家最在意的点。去年有个情感号用这招,发了篇《女生主动追男生很掉价》,评论区炸出 2000 多条留言,最后根据争论焦点写的《30 岁女生告诉你:主动追爱不是掉价,是筛选》,直接成了 10 万 +。
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些方法的核心,是让你跳出 “我觉得用户需要什么” 的陷阱,真正站在用户的立场上看问题。比如你用了词云工具,发现 “失眠” 是高频词,但别急着写 “失眠怎么办”。再去看这些用户的年龄、地域,可能会发现一线城市 25-30 岁的用户提 “失眠” 时,总跟着 “加班”“房贷”,这时候写 “年轻人失眠自救:不是喝牛奶,是学会对领导说不”,肯定比泛泛而谈的养生文火。
🧐 从调研数据到选题,中间差了 “需求翻译” 这一步
拿到一堆调研数据,怎么变成能火的选题?关键在 “翻译”—— 把用户的 “表面需求” 翻译成 “能引发共鸣的表达”。
举个真实案例。有个美妆号做调研,发现很多用户说 “夏天化妆容易脱妆”。这是表面需求。他们没直接写 “8 个不脱妆技巧”,而是进一步追问:“脱妆最让你尴尬的时刻是什么?” 结果用户提到最多的是 “相亲时脱妆”“见客户时脱妆”。
这时候,需求就从 “怎么不脱妆” 变成了 “如何避免因脱妆导致的社交尴尬”。他们最后写的选题是《夏天脱妆别怕:我试过 30 种方法,这 5 招能让你在男神面前保持完美》,数据比单纯的技巧文好 3 倍。
怎么做好 “需求翻译”?教你个简单的办法:把用户的话拆成 “场景 + 情绪 + 行动”。比如用户说 “孩子写作业太慢”,场景是 “辅导作业时”,情绪是 “焦虑、生气”,行动是 “想让孩子快一点”。但深挖下去,家长真正的需求可能是 “不想因为作业和孩子吵架”“希望有更多自己的时间”。
这时候,选题就可以从 “如何让孩子写作业变快”,变成《我教孩子写作业 3 年,最后发现:慢一点反而母慈子孝》。你看,后者更能戳中家长的情绪点。
记住,用户要的不是 “解决方案”,是 “被理解的感觉”。爆文之所以能爆,是因为它先让用户觉得 “啊,这就是在说我”,然后才给出答案。调研数据是基础,但能不能把数据背后的情绪挖出来,才是选题成败的关键。
📈 验证选题:用 “小成本测试” 代替 “拍脑袋决定”
找到几个看起来不错的选题,怎么知道哪个能火?别猜,用小成本测试。
最简单的方法是 “标题投票”。把 3-5 个备选选题,改成标题的形式,发在你的粉丝群里,看哪个点赞最高。比如你纠结 “职场人如何高效午休” 和 “午休 1 小时,我帮你省出 2 小时工作效率”,投票结果可能告诉你,后者更吸引用户。
还有个更精准的办法:“短视频试水”。把选题做成 15 秒的口播视频,发在抖音或者视频号上,看完播率和评论。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 “早餐吃什么” 的长文,先拍两个短视频:一个讲 “3 分钟快手早餐”,一个讲 “不吃早餐的 3 个危害”。哪个数据好,就围绕哪个方向写长文。
去年有个职场号用这招,测试了 5 个选题,最后选了个数据中等的《领导说 “辛苦了”,低情商才说 “不辛苦”》,结果成了爆款。后来他们分析,因为这个选题在测试时,评论区争论最激烈,说明话题自带 “讨论点”,容易引发转发。
测试的核心不是看 “喜欢的人多不多”,而是看 “愿不愿意聊”。一个选题如果只能让人默默看完,很难成为爆文。那些能让用户忍不住评论 “我也是这样”“我有不同看法” 的选题,才是潜力股。
📌 避坑指南:这 3 种调研误区,90% 的人都在犯
第一个误区:只调研 “已关注的用户”。很多人做调研,只在自己的粉丝群里发问卷,这就像在教室里问 “大家都喜欢学习吗”,得到的答案肯定偏科。真正的爆文,往往能吸引 “非粉丝” 点击。所以一定要去调研 “目标领域的潜在用户”—— 他们可能关注着你的同行,或者在相关话题下活跃,但还没关注你。
第二个误区:把 “小众需求” 当 “爆点”。比如你调研发现,有 10 个用户说 “想知道怎么养蜥蜴”,别激动,这可能只是个例。判断一个需求是不是 “大众痛点”,有个简单标准:在小红书上搜相关关键词,看看笔记数量有没有超过 1 万篇,点赞最高的笔记有没有过万。如果都没有,大概率是小众需求,不值得投入。
第三个误区:调研后 “照搬用户的话”。用户说 “我想看减肥食谱”,你就写 “100 道减肥食谱”,这肯定火不了。因为用户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可能是 “不用挨饿的减肥食谱”“适合上班族的减肥食谱”。调研是为了理解用户,而不是被用户牵着走。
做调研就像挖金矿,大部分人看到表面的沙子就满足了,只有少数人愿意往下挖,直到找到金子。那些能持续出爆文的创作者,不是运气好,而是他们的调研比别人多走了一步 —— 从 “用户说什么” 挖到 “用户为什么这么说”。
🚀 最后一招:建立 “选题储备库”,让灵感不再枯竭
每天花 30 分钟做调研,把挖到的 “潜在选题” 记下来,分类放进表格里。比如分成 “痛点类”“干货类”“情感类”“争议类”,每个选题后面注明 “用户来源”“核心需求”“可延伸的角度”。
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你不知道写什么时,打开表格就能找到方向。更重要的是,你能从储备库里发现 “趋势”—— 比如连续一周,“职场 PUA” 相关的选题素材变多,说明这个话题可能要火,提前准备就能抢占先机。
去年有个教育号,就是通过储备库发现 “AI 辅导作业” 的讨论量在半个月内增长了 3 倍,提前写了篇《我让 AI 给孩子辅导作业 1 个月,发现了 3 个可怕的问题》,在 AI 教育话题爆发时,成了最早的一批爆款。
选题不是 “想出来” 的,是 “攒出来” 的。每天积累一点,时间长了,你就会比别人更敏感地捕捉到用户需求的变化。这才是持续产出爆文的真正秘诀。
做用户调研,找爆文选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的是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维,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简单的是,只要你愿意花时间、用对方法,就能从那些看似平常的评论、私信、聊天记录里,挖出别人看不到的宝藏。
2025 年的内容创作,早就过了 “凭感觉写” 的时代。那些能火的文章,背后都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现在就打开你的后台,翻一翻最新的评论区,说不定下一个爆款选题,就藏在那里。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