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用 AI 写公众号会不会被封号。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玄乎,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平台不是反对 AI 写作,而是反感用 AI 搞投机取巧的套路。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说三个安全原则,照着做,既能提高效率又不用担心账号安全。
🛡️ 原则一:把 AI 当「脚手架」,原创基底不能丢
很多人用 AI 直接生成全文就发,这才是最大的风险点。平台的原创检测机制早就升级了,不光看文字重合度,还会分析内容的「原创基因」—— 也就是有没有独特的观点、专属的案例、个性化的表达。
AI 生成的内容更像通用模板,比如写「职场沟通技巧」,它可能会列出「学会倾听」「换位思考」这些老生常谈的点。但如果你加一段自己带团队时,因为没听懂实习生弦外之音导致项目延期的真实经历,再结合 AI 给的框架展开分析,这就有了原创基底。
还有个小技巧,每次让 AI 写完后,先把核心观点列出来,然后反问自己三个问题:这和我之前写的内容有什么区别?读者看了能得到什么新信息?有没有我独有的行业视角?能答上来这三个问题,再往下改就错不了。
别嫌麻烦,我见过一个账号,用 AI 写了三个月的情感文,数据看着还行,但突然被判定为「低质内容聚合」,原创标签被收回,流量直接砍半。后来改成 AI 出框架,自己填生活细节,两个月就恢复了权重。原创不是说不能用工具,而是不能让工具替代你的思考。
🚫 原则二:踩合规红线的内容,AI 写得再好也别碰
这一点尤其重要,合规问题从来不是「写得好不好」的事,而是「能不能写」的事。AI 生成内容时,很容易因为训练数据的问题,出现敏感信息、虚假宣传或者违反平台规定的内容。
比如写健康类文章,AI 可能会推荐具体的药品或疗法,这在公众号里是明确禁止的,哪怕你注明「仅供参考」也不行。还有金融领域,涉及「收益率承诺」「风险兜底」这类词,AI 可能随口就来,但这些都是监管红线,轻则删文,重则封号。
我的习惯是,让 AI 写完后,先用平台的「敏感词检测工具」过一遍,重点查政治、医疗、金融、法律这几个领域的关键词。另外,对于不确定的表述,比如「某专家说」「研究表明」,一定要自己去查来源,确保真实可追溯。
前阵子有个财经号,用 AI 写了篇关于股市预测的文章,里面有句「跟着买就能稳赚」,结果被用户举报,不仅文章被删,还被限制发布 30 天。合规这块,宁可不写,也别赌运气。
💬 原则三:让文字带「人味儿」,避免 AI 腔过重
平台算法很聪明,能识别出那种冷冰冰的「机器语调」。什么是 AI 腔?就是句子结构工整到死板,比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 另一方面...」这种,读起来像说明书,完全没有交流感。
改 AI 腔有个简单方法:把长句拆成短句,多用地道的口语表达。比如 AI 写「在进行产品选择时,消费者应充分考虑自身需求」,你可以改成「选东西的时候,先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啥 —— 是图便宜,还是图耐用?」
还可以故意加一些「不完美」的表达,比如「这点我也没完全搞懂,不过试了几次发现...」「可能我说得不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拍砖」。这种带点小瑕疵的句子,反而会让平台觉得是真人在分享,而不是机器在输出。
我做过一个测试,同一篇育儿文,AI 原版和改过「人味儿」的版本同时发两个小号,后者的完读率高出 30%,留言互动也多了一倍。读者其实很敏感,能感觉到文字背后是真人还是机器,平台自然也能。
最后再叮嘱一句,AI 是提高效率的工具,不是甩手掌柜。这三个原则说穿了就是:用 AI 但不依赖 AI,守规矩且有温度。现在公众号的竞争早就不是「写没写」,而是「写得好不好,有没有价值」。把 AI 当成帮手,加上自己的思考和用心,别说封号,涨粉变现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