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在看” 和阅读量的本质区别
很多人觉得阅读量高 “在看” 就该高,这其实是对两个指标的误解。阅读量衡量的是内容的触达能力,可能来自标题党、时效性热点、精准的渠道投放;但 “在看” 本质是用户的主动认同投票,是 “我愿意让别人知道我看过这篇,且觉得它有价值” 的行为。
就像你刷短视频,划过 100 个搞笑视频可能只给 1 个点赞 —— 不是其他 99 个不好看,是它们没达到 “值得我表态” 的阈值。公众号 “在看” 也是同理,用户愿意点开,不代表愿意为它 “背书”。
数据能说明问题。我见过一个职场号,某篇《凌晨 3 点的加班群,老板发了句 “辛苦了”》阅读量 10 万 +,“在看” 却只有 200+。后来分析发现,读者多是默默吐槽的打工人,谁会愿意让同事或领导在 “看一看” 里刷到自己看这种文章?“在看” 行为自带社交属性,用户会先评估 “点击后会不会影响别人对我的看法”。
📌 内容价值:是 “看完就走” 还是 “值得留下痕迹”?
高阅读量低 “在看” 的核心矛盾,往往出在内容提供的价值类型上。
有些内容天生带 “弱表态性”。比如纯资讯类文章,用户点开是为了获取信息,看完目的达成,没必要点 “在看”。就像你看天气预报,知道明天要下雨就行,不会特意转发或点赞。我之前操盘的一个本地资讯号,每天发 “明日停电通知”,阅读量稳定 5 万 +,但 “在看” 常年个位数 —— 用户需要它,但觉得 “这有什么好让别人知道的”。
反过来,能引发 “身份认同” 或 “知识增量” 的内容,“在看” 率明显更高。比如某篇《30 岁裸辞后,我终于学会和自己和解》,阅读量 8 万,“在看” 3000+。这类内容让用户觉得 “这说的就是我”,点击 “在看” 相当于告诉朋友圈 “我认同这种生活态度”。
还有一种情况是内容 “悬浮”。标题和开头很抓眼球,比如 “我月入 3 万,却活得像条狗”,但正文全是空洞的情绪宣泄,没有具体案例或解决方案。用户被骗进来,看完只会觉得 “浪费时间”,别说 “在看”,可能还会取关。“在看” 是对内容质量的二次投票,光靠标题骗点击没用。
📌 情感连接:用户有没有 “被戳中” 的瞬间?
“在看” 本质是情感驱动的行为。用户点击的那一刻,一定是内容触碰到了他的某个情绪点 —— 可能是愤怒、感动、共鸣,甚至是 “怕别人不知道我懂这个” 的优越感。
我见过一个育儿号,发过一篇《孩子打翻牛奶后,我忍住没骂他》。阅读量 6 万,“在看” 1 万 +。核心原因是它描写了一个具体场景:妈妈准备出门时,孩子不小心打翻牛奶,妈妈从怒火中烧到冷静处理的全过程。很多家长看完说 “这不就是昨天的我吗”,这种具象化的情感场景,比空泛的 “要理解孩子” 更能让人产生共鸣。
反过来,那些 “正确的废话” 很难获得 “在看”。比如 “努力就能成功”“要对父母好”,道理谁都懂,但用户不会因为看到一句正确的话就点 “在看”。就像你不会为 “太阳从东边升起” 这种常识点赞一样。内容需要提供 “非共识的共鸣”,也就是 “我也是这么想但没说出来” 的东西。
还有一种误区是 “过度说教”。有些公众号喜欢以 “导师” 自居,比如 “你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 3 点没做到”。用户看完会觉得被指责,本能产生抵触心理。谁会愿意为一篇让自己不舒服的文章点 “在看”?平等的视角比居高临下的教导更易获得认同。
📌 引导策略:你真的教会用户 “为什么要点在看” 了吗?
别小看引导的作用。很多时候用户不是不想点,是没想起来,或者不知道点了有什么用。
我之前优化过一个教育号的引导话术。原来文章末尾只说 “觉得有用就点个在看”,“在看” 率 0.3%。后来改成 “点个在看,让更多家长看到这份学习计划表”,“在看” 率直接涨到 1.2%。给用户一个 “利他” 的理由,比单纯求认同更有效。
引导时机也很重要。在文章最精彩的段落结束后插入引导,比如讲完一个感人的故事,加一句 “如果你也被这份坚持打动,不妨点个在看”,效果远好于只在文末说一句。用户情绪到位时,行动力会更强。
但千万别过度。有的文章每隔几百字就弹出 “求在看”,甚至用大红底色加粗字体。这种硬广式的引导会让用户反感,觉得 “内容没多少,套路倒不少”。引导要自然融入内容,像和朋友聊天时顺口提一句,而不是像推销商品。
还有个细节,公众号的 “在看” 按钮藏得比较深,很多新用户甚至不知道在哪。可以在文末简单提一句 “点击文章右下角的小花花,就是在看哦”,尤其对下沉用户群体很有效。
📌 用户画像:你的读者到底 “敢不敢” 点在看?
同样的内容,发给不同人群,“在看” 率可能天差地别。这和用户的社交顾虑直接相关。
比如体制内读者多的号,“在看” 率普遍偏低。他们担心 “在看” 的文章被领导或同事看到,引发不必要的猜测。有个政务类公众号做过测试,发政策解读类文章 “在看” 率 0.5%,但私下调研显示,80% 的读者觉得内容有用 —— 不是不认同,是 “不敢表态”。
年轻人聚集的号则相反。学生或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更愿意通过 “在看” 表达自我。美妆号、潮流号的 “在看” 率通常比职场号、财经号高,因为他们不怕 “被标签化”,甚至希望通过 “在看” 展示自己的品味。
所以做运营的,得清楚你的用户是谁。如果读者多是 “谨慎型”,就别强求 “在看” 数,转而优化 “收藏” 或 “私信互动”;如果是 “开放型”,就多创作能让他们 “秀出态度” 的内容。不要用统一标准衡量不同用户群体的行为。
📌 传播场景:“在看” 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实际好处?
用户都是现实的,“在看” 行为要么能满足情感需求,要么能带来实际利益。
我见过一个职场号做活动,“点在看并留言,抽 10 人送简历模板”,当天 “在看” 数比平时翻了 3 倍。这就是用利益驱动行为。但要注意,这种方式不能常用,否则用户会养成 “没好处就不点” 的习惯,反而损害长期 “在看” 率。
更高级的是让 “在看” 成为社交货币。比如某篇《2024 年最新个税计算方法,看完能省几千块》,用户点 “在看” 后,朋友在 “看一看” 里刷到,可能会觉得 “这人真懂生活,关注他能学到东西”。当 “在看” 能提升用户的社交形象时,不用引导他们也会主动点。
还有种情况是 “在看” 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小区业主群里转发的《物业乱收费?这几招教你维权》,用户点 “在看” 不仅是认同,也是在告诉其他业主 “这篇有用,大家都来看看”。这种 “集体利益相关” 的内容,“在看” 率往往很高。
总结一下,阅读量高 “在看” 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内容没戳中用户的表态欲,可能是引导不到位,也可能是用户群体本身就有顾虑。解决办法无外乎:做让用户 “敢认同、想认同、方便认同” 的内容,同时根据人群特点调整预期。记住,“在看” 是结果,不是目的 —— 把内容做好了,它自然会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