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新手别慌!内容定位找不对,写再多也是白费力
刚注册公众号的那会儿,我跟很多新手一样。对着空白的编辑器发呆,今天想写职场干货,明天又觉得情感故事更受欢迎。折腾了半个月,粉丝涨了不到 50 个,阅读量常年停留在两位数。后来才明白,公众号起号的第一步,不是急着写内容,而是先搞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内容定位就像给公众号安个家。读者刷到你的时候,一眼就知道 “哦,这个号是讲育儿的”“这个号能教我理财”。没有清晰定位的账号,就像在菜市场摆地摊,今天卖袜子明天卖水果,老顾客根本记不住你。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想把所有内容都塞进去,觉得 “我写得多,总能吸引到不同的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公众号的本质是 “精准吸引”,你什么都写,结果就是什么人都留不住。
怎么判断自己的定位是否清晰?很简单。你随便挑一篇自己写的文章,把标题遮住,让一个陌生人读 30 秒。如果对方能准确说出 “这个号是给什么人看的,能解决什么问题”,说明定位过关。要是对方看完一脸迷茫,那你就得重新琢磨了。
🧐 从 3 个维度切入,找到让你 “写起来不费劲” 的定位
很多人找定位,总想着 “什么火就写什么”。看着别人写副业赚钱火,就跟着写;看到情感号流量大,又转头模仿。最后不仅没做出成绩,还把自己搞得很累。真正好的定位,一定是 “你擅长的”“读者需要的”“能持续输出的” 三者的交集。
先说说 “你擅长的”。这里的 “擅长” 不一定是专业技能,也可以是生活经验。比如你特别会收纳,家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这就是你的优势。或者你养了 5 年猫,对猫咪的各种习性了如指掌,也能成为定位的切入点。千万不要为了追热点,去写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你写出来的东西,读者一眼就能看出 “不真诚”,这种内容是留不住人的。
再看 “读者需要的”。你擅长的东西,得是别人愿意花时间看的。比如你擅长剥橘子皮,这个技能就很难做成公众号 —— 因为没人觉得这是个 “问题”。但如果你擅长的是 “3 分钟快速剥好橘子,还不脏手”,针对的是那些总被橘子汁弄脏指甲的人,这就有了价值。找读者需求的方法很简单,多逛知乎、豆瓣小组、小红书,看看目标人群经常在问什么问题,抱怨什么烦恼。这些 “问题” 和 “烦恼”,就是你的内容方向。
最后是 “能持续输出的”。有些定位看起来很诱人,但你写了 3 篇就没东西可写了,这种定位也不能选。比如 “冷门历史故事”,你可能一时兴起能写几篇,但时间长了,知识储备跟不上,就很难继续。判断一个定位是否能持续输出,可以试着列一个 “内容清单”。如果能轻松列出 30 个以上的选题,而且每个选题都有东西可写,说明这个定位是可持续的。要是列到第 10 个就卡壳了,趁早换方向。
🔍 用 “用户画像” 锁定精准人群,避免 “泛泛而谈”
找到大致方向后,接下来要做的是 “聚焦人群”。同样是写 “育儿”,写给 0-3 岁宝宝妈妈看的,和写给小学生家长看的,内容差异会很大。你必须清楚,你的读者到底是谁,他们的年龄、职业、喜好、痛点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 “用户画像”。
怎么画用户画像?别想着一步到位,先从 “最小化画像” 开始。比如你想写职场内容,可以先设定一个核心用户:25-30 岁,在一二线城市上班,工作 3-5 年,想晋升但遇到瓶颈,每天通勤 1 小时以上。有了这个基础画像,你写的内容就有了针对性。比如写 “职场沟通”,你就会知道重点不是讲 “怎么跟老板提涨薪”,而是 “怎么跟跨部门同事高效协作”—— 这才是这个阶段职场人最头疼的问题。
用户画像越具体,你的内容就越容易击中痛点。你可以给你的核心用户起个名字,比如 “小王”“李姐”,每次写文章前,都想着 “这篇是写给小王看的,她现在最需要什么”。这种方法能帮你避免 “写出来的内容谁都能用,但谁都觉得不够解渴” 的尴尬。
怕自己的用户画像不够准确?可以去看同类账号的评论区。那些高赞评论、高频出现的问题,就是你要关注的重点。比如你想做一个 “职场穿搭” 号,看看同类账号里,读者是不是总在问 “小个子怎么穿显高”“预算有限怎么买质感好的衣服”,这些信息能帮你进一步细化画像。
✍️ 原创风格不是 “刻意模仿”,而是 “做自己”
很多新手总纠结 “我的风格不够独特”。看到别人写得幽默风趣,就逼着自己讲段子;发现干货号受欢迎,就硬把文章写得像说明书。结果就是,写出来的东西生硬又别扭,读者一眼就能看出 “你在装”。
原创风格的核心,是 “自然流露”。你平时说话是什么语气,写文章就用什么语气。你是个急性子,就别学别人慢悠悠地铺垫;你喜欢直来直去,就不用刻意加那么多修饰词。我认识一个做美食号的博主,她说话带点东北口音,写文章也故意保留这种 “接地气” 的感觉,比如 “这道菜贼下饭,我一顿能吃三碗大米饭”,反而成了她的特色。
风格是 “做出来的”,不是 “想出来的”。刚开始写的时候,不用太在意风格,先保证 “把话说清楚”。写个 20 篇之后,回头看看自己的文章,你会发现一些共性。可能是你总喜欢用反问句,可能是你习惯在结尾加一句鼓励的话,这些 “不经意的习惯”,就是你风格的雏形。
当然,风格也需要 “有意识地强化”。比如你发现自己写文章时,举的例子总是 “生活小事”,那就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把这种 “用身边事讲大道理” 的特点放大。或者你发现读者对你 “吐槽式” 的表达很买账,那就可以多尝试这种方式。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定是 “你自己舒服,读者也觉得自然” 的状态。
📈 用 “小步快跑” 的方式试错,快速找到最佳方向
找定位、定风格,不是靠 “想” 就能搞定的,必须在实践中调整。很多人总想着 “等我想完美了再开始”,结果一等就是半年,错失了最佳起号时机。正确的做法是 “先起跑,再调整姿势”。
可以先确定 2-3 个备选定位,每个定位写 3-5 篇文章,然后看数据反馈。这里的 “数据” 不只是阅读量,更要看 “完读率” 和 “互动率”。有些文章阅读量不高,但完读率能到 70% 以上,说明这个方向的内容是 “精准的”,只是曝光不够。而那些阅读量不错,但读者看完就走,没人评论、点赞,可能只是标题吸引人,内容本身并不受认可。
不要害怕删除自己不满意的文章。我刚开始做号的时候,写了 10 篇文章,后来删掉了 7 篇。那些留下的,都是数据反馈比较好的。删文章不是否定自己,而是帮你聚焦 —— 让新关注的粉丝一进你的号,看到的都是 “你最擅长、读者也最认可” 的内容,这样才能快速建立 “账号认知”。
试错的时候,要给自己设定 “止损点”。比如某个定位,你写了 10 篇文章,数据始终没有起色,那就果断放弃。别想着 “再写一篇可能就好了”,固执只会浪费时间。公众号起号的黄金期就那么几个月,及时止损,才能把精力放在更有希望的方向上。
🚫 避开这 3 个定位误区,少走半年弯路
找定位的过程中,有几个坑是新手特别容易踩的。我自己当年也掉进去过,后来花了很长时间才爬出来。现在把这些经验分享给你,希望你能少走点弯路。
第一个误区:“定位越大,受众越广”。很多人觉得 “我写‘成长’,所有人都需要成长,受众肯定广”。但 “成长” 这个词太宽泛了,有人想通过读书成长,有人想通过职场成长,还有人想通过理财成长。你什么都包含,结果就是什么都讲不透。不如把定位缩小到 “职场新人 3 年成长计划”,虽然受众看似少了,但精准度大大提高,反而更容易做出成绩。
第二个误区:“必须有独特观点,随大流没前途”。其实对于新手来说,能把 “大家都知道但没说透的道理” 讲清楚,就已经很厉害了。比如 “时间管理” 这个主题,网上内容很多,但如果你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告诉读者 “上班族怎么利用碎片时间背单词”,这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比那些 “标新立异却不实用” 的观点更受欢迎。
第三个误区:“风格要高大上,不能太接地气”。有些人觉得公众号是 “自媒体”,就得写得 “有格调”。于是刻意用一些生僻词,模仿专家的语气,结果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普通人看公众号,是想 “轻松获取有用的信息”,不是来听你讲课的。越接地气,越容易被接受。你看那些做得好的大号,哪个不是把复杂的道理讲得像聊天一样?
找定位、定风格,说到底是一个 “认识自己” 和 “理解读者” 的过程。你不用一开始就做到完美,只要方向大致没错,边写边调整,慢慢就会找到感觉。记住,公众号最珍贵的不是 “爆款文章”,而是 “读者一想到某个领域,就会第一个想起你”。这种 “不可替代性”,才是你真正的竞争力。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