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靠 AI 写稿赚钱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稳定出单的没几个。多数人卡在同一个坎 —— 文章通不过平台原创度审核。要么被标 “疑似 AI 生成”,要么直接判定 “内容重复”,辛辛苦苦写的东西一分钱赚不到。其实想让 AI 文章通过审核不难,关键是摸透平台的审核逻辑,再针对性优化。
📌 先搞懂:平台原创审核到底查什么?
很多人以为原创审核只看 “有没有和别人重复”,这是大错特错。现在主流平台(比如公众号、头条、百家号)的审核系统早就升级了,尤其对 AI 生成内容,至少会从三个维度检测。
第一个是文本重复率。这不仅是和已发布内容比对,还包括 AI 自身的 “同源检测”。比如你用某款 AI 工具生成一篇关于 “夏季护肤” 的文章,可能和其他用同款工具的人撞了 80% 的句子 —— 这些句子都是工具的 “高频输出语料”,平台一抓一个准。
第二个是AI 生成痕迹。平台算法能识别 AI 写作的典型特征:比如句式太规整(长短句分布均匀得不像真人写的)、逻辑太 “完美”(没有正常写作的跳跃或补充)、缺乏 “个人化表达”(比如很少用口语化的短句、没有具体案例)。
第三个是内容价值密度。哪怕你的文章原创度够高,要是全是套话、没有新观点,平台也可能判定 “低质内容”。比如写 “减肥方法”,只罗列 “少吃多动” 这种常识,就算纯原创也过不了审核。
知道这三个核心维度,优化就有了方向。别只盯着 “改几个词” 这种表面功夫,要从根上让文章看起来像 “真人用心写的”。
✍️ 实操第一步:拿到 AI 初稿后,先做 “去同质化” 处理
AI 刚生成的稿子,就像工厂批量生产的零件 —— 规整但没特色。直接用肯定不行,必须先做 “去同质化”。这一步能解决 80% 的 “文本重复” 问题。
最简单的办法是替换 “AI 高频词”。你可以拿初稿去 “AI 检测工具”(比如朱雀 AI 检测)扫一遍,会标出哪些词是 AI 最爱用的。比如写情感文时,AI 总爱用 “不可或缺”“至关重要”,你换成 “离不了”“真得重视”;写职场文时,AI 常说 “提升效率”,你改成 “干活能快一倍”。别小看这种替换,能瞬间降低 AI 痕迹。
再就是打乱句式结构。AI 写的句子大多是 “主谓宾” 顺排,比如 “夏天出门要做好防晒,避免紫外线伤害皮肤”。你可以拆成短句,加个小补充:“夏天出门得防晒啊。尤其是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紫外线烤在皮肤上,不光容易晒黑,还可能脱皮。” 长短句一结合,读起来就像真人说话。
还有个关键是加 “独家信息”。比如写 “早餐吃什么好”,AI 可能会写 “牛奶鸡蛋营养均衡”。你可以加一句自己的观察:“我试过连续一周吃牛奶煮鸡蛋,发现早上喝凉牛奶容易胀气,换成温豆浆就舒服多了 —— 这个可能因人而异,但可以试试。” 有了这种个人化内容,平台会觉得 “有独特价值”。
🧠 核心技巧:用 “人类思维” 重构逻辑,降低 AI 感
平台审核时,很在意文章的 “思维流动感”。真人写东西,逻辑不会一直直线推进,偶尔会补充、会转折、甚至会跑个小题再拉回来。AI 写的东西则不然,逻辑太顺反而像 “机器输出”。
你可以故意留一点 “自然瑕疵”。比如写旅游攻略,AI 可能会按 “交通→住宿→景点” 严格排序。你可以改成:“先说说住宿吧,我住的那家民宿离地铁站有点远,但老板每天早上会送早餐到房间 —— 对了,交通方面其实不用太担心,民宿门口就有公交直达景区。” 这种 “先讲住宿再补交通” 的跳跃,反而更像真人分享。
还要加入 “具体场景”。AI 写的内容常是 “空泛结论”,比如 “运动能提高免疫力”。你改成:“我之前冬天总感冒,上个月开始每天晚上跳 20 分钟绳,这阵子降温居然没中招。不过得注意,刚跳完别立马脱衣服,我有次出汗后脱外套,第二天就鼻塞了。” 有场景、有细节,甚至有小失误,就显得真实。
另外,少用 “绝对化表达”。AI 爱写 “一定要”“必须”,比如 “学英语一定要背单词”。真人说话会留余地:“学英语背单词挺重要的,但也不用死记硬背。我试过把单词放进句子里记,比单独背列表记得牢。” 这种 “有条件的观点” 更符合人类表达习惯。
🚫 这些坑千万别踩!90% 的人栽在这
就算做了优化,还是有人过不了审核,多半是踩了平台的 “红线”。这些坑看起来小,其实特别致命。
最常见的是直接套用 AI 模板。很多人图省事,用 AI 的 “爆款开头”“结尾金句”,比如开头总写 “你有没有发现……”,结尾必带 “总之,这几点一定要记住”。这些模板用的人太多,平台早就标记为 “AI 高频模板”,一出现就触发审核预警。
还有人不改数据和案例。AI 生成的案例大多是虚构的,比如 “某知名专家表示”“据统计显示”,但没具体来源。平台会核查这些信息,发现是假的就判定 “内容不实”。你要么把案例换成自己经历的,比如 “我前几天在小区超市看到……”;要么找真实数据,比如 “根据 2024 年 XX 报告显示”(记得标明确切来源)。
别忽视排版细节。AI 生成的文章段落特别规整,比如每段都是 3 行,标点符号用得太标准。真人写的东西会有变化:有时候一段只有一句话,有时候突然加个括号备注(就像现在这样),逗号和句号偶尔用得 “不那么规矩”。这些小细节能降低 AI 检测的敏感度。
📈 进阶:让内容 “有传播价值”,审核更宽松
平台对 “优质原创” 的标准其实很灵活 —— 如果你的文章有传播潜力,哪怕有轻微 AI 痕迹,也可能放行。反过来,要是内容没价值,再像真人写的也可能被拒。
怎么让内容有传播价值?抓 “小众需求” 比写大众话题好。比如大家都写 “考研英语怎么学”,你可以写 “考研英语二新题型快速提分技巧 —— 适合英语基础差的人”。聚焦具体人群的具体问题,平台会觉得 “有补充价值”。
加入 **“时效性信息”** 也很管用。比如写 “兼职赚钱”,别只说 “做自媒体能赚钱”,可以加一句 “最近某平台新出了‘本地生活探店’活动,发视频只要有 50 个赞就能拿 50 元补贴 —— 我上周试了,真的到账了”。有最新信息,说明你不是单纯复制 AI 内容,而是有自己的调研。
还有个小技巧:在文末留 “互动钩子”。比如 “你们有没有试过用 AI 写稿被拒的经历?可以在评论区说说,我来帮你看看问题出在哪”。平台喜欢能带动互动的内容,这种句子也能让文章更像 “真人分享”,一举两得。
最后要记住,平台审核不是 “一刀切”。不同平台的尺度不一样:公众号对 AI 检测最严,头条号更看重内容是否有流量潜力,小红书则在意 “真实感”。你可以先在一个平台测试,看哪种优化方法通过率高,再复制到其他平台。
现在 AI 写作工具越来越智能,但想靠它赚钱,关键不是 “让 AI 写得像人”,而是 “让你改得像人”。毕竟平台审核的核心逻辑,始终是 “这篇文章对用户有没有用,是不是用心做的”。花 10 分钟用 AI 生成初稿,再花 20 分钟按上面的方法优化,通过率能提升至少 60%。试几次就会发现,通过原创审核其实没那么难 —— 难的是坚持按这些方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