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格式规范:团队排版的 “通用语言”做公众号图文,最头疼的就是团队里每个人排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有人喜欢用宋体,有人执着于微软雅黑;有人标题用 20 号字,有人非得用 24 号。后期校对时光是统一格式就得花半天,这效率能高才怪。所以先定一套基础格式规范,相当于给团队造了 “通用语言”,谁都不用再猜。
标题格式得先说清楚。主标题建议用 18-22 号字,加粗,颜色选品牌主色(比如品牌主色是蓝色,就固定用 #1E88E5 这种具体色值),这样用户点开第一眼就知道是你们的内容。副标题可以比主标题小 2 号,不加粗,颜色浅一度,用来补充说明主标题。别小看这点,之前有个客户团队没定这个,一篇文章里主副标题混着用,读者都分不清重点,阅读完成率掉了 15%。
正文更关键。字号建议 14-16 号,手机上看最舒服。行间距 1.5-1.75 倍,段落间距比行间距大一点(比如行间距 1.5 倍,段落间距就设为 2 倍),这样文字不会挤成一团。字体优先用微信自带的 “苹方”(苹果端)和 “思源黑体”(安卓端),别用特殊字体 —— 你在电脑上看着好看,用户手机上可能显示成乱码,团队后期还得一个个改。
还有标点和对齐。全角半角要统一,比如中文句子里用全角逗号(,),别混着英文逗号(,)。段落对齐建议左对齐,别居中 —— 大段文字居中对齐,读者视线来回跳,看着累。这些细节定死了,新人来了照着做,老员工也不用反复调整,省出的时间能多写两篇稿子。
🎨
视觉元素协作:别让图片和配色拖后腿图文图文,图占一半。团队里设计、编辑、运营都可能插图片,要是没规则,要么图片风格乱成一锅粥,要么尺寸不对导致拉伸变形。视觉元素的规范,核心是 “能复用、易检查”。
图片尺寸先划红线。封面图必须统一,公众号首图建议 900×500px(宽 × 高),这个尺寸在朋友圈和订阅号列表里显示最完整。正文里的配图,宽度统一设为 800px(微信编辑器里有 “自适应宽度”,但手动设 800px 更保险),高度别超过 1200px—— 太高了用户得一直往下滑,容易划走。还有,所有图片必须加阴影?还是不加?这个得定死,之前有团队一半图加阴影,一半不加,读者还以为是两个号发的。
配色别乱发挥。主色、辅助色、强调色要提前列出来,比如主色 #3498db,辅助色 #f1c40f,强调色 #e74c3c,并且规定好用途:主色用于标题和按钮,辅助色用于小标题,强调色用于重点标注(比如 “限时优惠”)。别让每个人凭感觉调色,不然今天一篇文章里出现 5 种蓝色,团队校对时光找色差就够头疼。
图标和表情包也要管。统一用一套图标(比如阿里的 iconfont 里的线性图标),别今天用扁平风,明天用 3D 风。表情包更要注意,非必要不用,要用就用团队统一的表情包库(比如自己做的品牌 IP 表情包),别让编辑随便从网上扒 —— 万一用到有版权问题的,还得删稿重发,纯属给自己添堵。
📌
内容结构统一:让读者和团队都 “不迷路”读者看公众号,就像走迷宫 —— 结构清楚,30 秒能找到重点;结构乱,看两眼就退出去了。对团队来说,统一的内容结构能减少沟通成本:编辑知道该怎么分段,运营知道重点放哪里,校对知道要检查什么。
开头 3 句话必须抓住人。要么说用户痛点(“每次排版都要改 5 遍?”),要么给利益点(“看完这篇,团队排版效率提一倍”)。别一上来就堆背景知识,读者没耐心等。团队里可以建个 “开头模板库”,新人直接参考,不用每次都从零开始想。
小标题是 “导航牌”。建议每 300-500 字加个小标题,用 16-18 号字,加粗,前面可以加个小符号(比如 ▶ 或 ●)。小标题要像 “路标”,比如 “图片尺寸怎么定?”“配色用错了有什么后果?”,读者扫一眼就知道这部分讲什么。团队里要约定:小标题里别用模糊的词(比如 “相关说明”“注意事项”),必须具体。
重点内容别藏着。关键信息(比如数据、结论、行动指令)要加粗,或者用底色标出来(比如浅灰色底)。但别滥用 —— 一篇文章里加粗 10 处以上,等于没加粗。团队可以定个规则:只有 “必须让读者记住的内容” 才加粗,比如 “封面图必须用 900×500px”,而不是随便把 “排版”“效率” 这些词加粗。
结尾要有明确引导。是让读者点赞?还是关注?还是看往期文章?得说清楚。比如 “觉得有用,点个赞让更多人看到”,或者 “想领排版模板,后台回复‘排版’”。别写 “感谢阅读” 就完了 —— 读者不知道该干嘛,团队也不知道这个结尾有没有用。
🔄
协作流程优化:从 “反复改” 到 “一次过”就算有了规范,要是协作流程乱,一样白搭。比如编辑排完版,直接发给运营,运营觉得不对又发给设计,设计改完又回给编辑 —— 来来回回,一天就过去了。好的流程是 “单向流转,责任到人”。
先建 “排版 checklist”。把所有规范列成清单:标题字号对不对?图片尺寸够不够?重点内容加粗了没?结尾引导有没有?谁排版,谁就先对照清单自查,打勾确认。之前有个团队这么做了,校对时发现的问题直接少了 60%。
明确分工和节点。比如:编辑负责写稿和初排(按规范放文字、插图片);设计负责审核图片(尺寸、版权);运营负责检查重点内容和引导语;最后由负责人看整体风格。每个人只改自己负责的部分,别跨界 —— 编辑别随便调图片颜色,设计别改正文文字。
用工具固定规范。微信自带的编辑器太简单,建议用第三方工具(比如 135 编辑器、秀米),把团队规范做成 “模板”:标题样式、正文样式、小标题样式都存成模板,谁用都点一下就能套用,不用每次重新调。更重要的是,工具里可以开 “团队协作” 功能,谁改了什么,什么时候改的,都有记录,不用在群里追着问 “谁动了我的排版?”
定期复盘更新。规范不是死的,每两周可以开个短会,聊聊最近排版遇到的问题:比如读者反馈某类图片看着不舒服,那就调整图片风格;团队觉得某个步骤太费时间,就优化流程。之前有团队发现 “每次都要手动调段落间距” 太麻烦,直接在模板里固定了行间距,每次排版能省 5 分钟。
❌
常见问题避雷:这些坑别再踩了就算有了规范,实操中还是会出岔子。不是故意犯错,而是没意识到这些细节的影响。把常见问题列出来,团队提前知道,能少走很多弯路。
别用 “艺术字” 做标题。有些人为了好看,把标题做成图片(艺术字),看起来是花哨了,但微信不识别图片里的文字 —— 搜索引擎抓不到,用户想复制标题也不行,还影响无障碍阅读(屏幕阅读器读不出来)。真想让标题好看,用规范里的字体和颜色,再调整字间距就行。
别堆太多特效。比如文字阴影、渐变、滑动动画,偶尔用一个还行,用多了看着乱,还可能让页面加载变慢。有个团队给每段文字都加了 “淡入” 动画,结果在老手机上打开,文字半天出不来,阅读量掉了近三成。记住:排版是为了让内容更清晰,不是炫技。
别忽略 “预览” 环节。排完版一定要用手机预览 —— 电脑上看着好好的,手机上可能排版错乱(比如图片超出屏幕,文字挤在一起)。最好多找两个不同品牌的手机看(苹果和安卓都试试),确保所有人都能正常看。之前见过一篇推文,编辑用苹果预览没问题,结果安卓用户看到的图片全是歪的,第二天才改过来,错过最佳传播时间。
别让 “个性” 盖过 “规范”。偶尔可以做一次 “特别排版”(比如节日主题),但平时必须按规范来。有个团队里有个编辑喜欢用手写体,觉得 “有温度”,结果读者以为是山寨号,后台问 “你们是不是被盗号了?”—— 个性得在规范的框架里发挥,不然就成了干扰。
排版规范看着是 “约束”,其实是在给团队 “减负”。不用再为 “标题用什么颜色” 争论,不用反复修改基础格式,把精力放在内容本身。试一个月你就会发现:团队沟通少了,出稿快了,读者看得也更舒服了。这才是排版规范的真正价值 —— 不是追求 “好看”,而是让协作更顺,让内容走得更远。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