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圈待久了,总觉得要做就做全国性的大生意。刷到各种动辄百万粉丝、千万流水的案例,难免会焦虑。但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号 —— 就盯着广州天河区一个街道做民生内容,粉丝刚过万,去年实打实赚了 50 万。
这事儿颠覆了我对本地号的认知。以前总觉得本地号要么靠政府补贴,要么就得铺量做整个城市。没想到把一个街道的生意做透,居然能有这么大的想象空间。
🏘️ 别人抢赛道,他钻 "毛细血管"
这个号叫 "石牌街坊通",名字土得掉渣,但定位精准到可怕。石牌街道不算大,3.8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也就 12 万左右。
2019 年刚开始做的时候,团队就 3 个人。没想着扩张,天天蹲在街道办门口、菜市场、小区便利店转悠。创始人老林说,当时就是觉得大城市里的本地人,其实比老家更孤独。住对门可能都不认识,谁家漏水、哪条路要修,这些最贴身的事儿,反而没人好好做。
他们的打法特别 "笨"。不像别的本地号啥都发,这个号只聚焦三类信息:一是街道办的通知,比如疫苗接种、老年餐申请这些;二是周边商家的真实动态,哪家菜场下午三点打折,哪个超市鸡蛋新鲜;三是街坊求助,谁家宠物丢了,哪栋楼的电梯坏了没人修。
最绝的是地域限制。超过这个街道范围的新闻,哪怕是隔壁街道的,一概不发。有次台风天,天河区其他街道积水严重,好多粉丝在后台催更,老林硬是没发,只提醒本街道居民注意小区地下车库防水。
这种极致聚焦,反而让用户觉得 "这号是自己人的"。有个数据挺震撼,街道里 60 岁以上的老人,居然有 30% 关注了这个号。不少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都是让子女帮忙关注,专门看社区通知。
📝 内容不追热点,只挖 "生活褶皱里的需求"
打开这个号的历史消息,你会发现内容土得掉渣,但每篇都透着股烟火气。
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稿子必须包含具体地址、联系人、截止时间。比如发老年体检通知,会写清楚 "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 203 室,张医生,每周三下午不接待,带身份证原件"。甚至会附上从各个小区步行过去的时间,精确到分钟。
有篇爆款是讲小区垃圾桶摆放的。记者跟着清洁工蹲了三天,记录下 17 个垃圾桶的清理时间,然后告诉居民 "早上 7 点前丢,下午 5 点后丢,能避开异味高峰期"。就这么篇看起来毫无亮点的文章,在街道里转发了 1000 多次。
他们还做了个 "街坊心愿墙" 栏目。不是那种空泛的许愿,而是实实在在的求助。有位独居老人说想买新鲜排骨,但腿脚不便,菜市场 10 点后就不新鲜了。记者第二天就联系了三家菜场,最后有个摊主愿意每天 9 点前给老人留好排骨,由志愿者送上门。这事写成稿子,居然有 200 多人在评论区说 "我也需要"。
内容发布时间也特别讲究。早上 7 点发菜场价格,中午 12 点发外卖优惠券(只发街道范围内的三家店),下午 4 点发放学托管信息,晚上 8 点发广场舞队的活动通知。就像个贴心的邻居,在你需要的时候递上刚好有用的信息。
老林说,他们从不追热搜。"广州发生啥大事,人家有广州日报呢。我们就管好这 3.8 平方公里里的柴米油盐,足够了。"
👥 用户运营:把线上粉丝变成 "线下眼线"
这个号的粉丝活跃度高得离谱。平均每篇文章的留言量有 80 多条,而且都是具体的问题:"请问明天社区医院开门吗?"" 我家楼道灯坏了找谁修?"
他们的用户运营就一个核心:让粉丝变成信息提供者。在后台设置了 "我要爆料" 入口,只要是本街道的事儿,拍张照片写几句话发过来,核实后就给 5-20 元红包。
有个卖早餐的阿姨,每天早上五点多就拍菜市场的菜价发给小编。小编整理后加上比价分析,早上 7 点准时推送。阿姨每个月能靠这个赚 300 多块,比卖早餐还上心。
他们还建了 12 个微信群,按小区划分。每个群里除了居民,还拉了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物业经理、片警。有次群里有人说 "楼下餐馆排烟管坏了",物业没处理,结果群里的片警直接 @了城管,当天下午就解决了。这种高效的反馈机制,让居民觉得 "这个号真能办实事"。
用户增长靠的全是口碑。老林算过一笔账,每个粉丝平均会推荐 2.3 个邻居关注。他们做过一次线下活动,在小区门口摆桌子,关注送鸡蛋。结果来的大多是老人,说 "我儿子让我来的,他说这个号有用"。
最绝的是他们的 "退订挽留"。如果有人要退订,系统会自动回复:"您住哪个小区?如果是我们的内容没做好,能告诉我们具体原因吗?" 据说有 30% 的人会回复,其中不少最后又取消了退订。
💰 变现:不接大广告,只做 "街坊生意"
年入 50 万,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多,但对一个街道号来说,已经很惊人了。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变现模式特别健康。
最大的收入来源是本地商家的精准推广。不是那种硬广,而是深度合作。比如和社区周边的药店合作,每周三发一篇 "家庭常备药清单",文末附上 "石牌东路 XX 药店周三会员日,买满 50 减 10 元,持本号截图再送一包口罩"。
他们还做了个 "街坊福利社" 小程序,只上架街道范围内的商家优惠。有个开水果店的老板,每个月花 2000 块钱入驻,要求是每天提供 10 份特价水果。用户在小程序上抢券,到店自提。老板说,自从合作后,下午 4-6 点的客流增加了 40%,全是接孩子放学的家长。
另一个收入点是便民服务代办。街道里很多老人不会用手机挂号、交水电费,他们就提供代办服务,每次收 5 块钱。这事刚开始是免费的,后来发现需求太大,人手不够,才开始收费。现在每天能接到 20 多单,光这个月收入就有 3000 多。
还有个意想不到的收入来源:二手物品交易。他们开辟了 "街坊闲置" 栏目,发布二手物品信息免费,但成交后收 5% 的佣金。最多的一天,成交了 17 单,从婴儿车到电风扇都有。有个居民说,通过这个号卖了 8 样东西,又买了 5 样,"比闲鱼方便,都是一个街道的,直接上门看货"。
老林特别坚持一点:不接外地广告,不做电商带货。"我们就挣街坊的钱,挣得踏实。人家信你,才愿意在你这花钱。"
📈 可复制的逻辑:把 "街道" 换成任何小圈子都成立
很多人觉得这个案例太特殊,毕竟石牌街道是广州的核心区,消费能力强。但老林不这么认为。他最近在帮朋友做一个城中村的号,才 3 个月,已经实现月入 2 万了。
这个模式的核心其实很简单:找到足够小的圈子,解决足够具体的问题,建立足够深的信任。
他们总结了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用两周时间走遍目标区域,画出 "生活设施地图",包括菜市场、药店、公交站这些最基础的设施;第二步,每天收集 10 条本地信息,不管大小,先记下来;第三步,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比如 "哪里能充公交卡",快速建立用户信任。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他们要求团队成员必须能准确说出辖区内所有小区的门牌号分布,甚至哪个单元住了几位独居老人。这种 "沉浸式" 的本地化,是那些大而全的平台永远做不到的。
现在有不少人来请教老林,想把这个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城市。老林总说一句话:"别想着做整个区,先做好一个街道。把 1 万人服务透了,比 10 万泛粉值钱多了。"
🤔 一点思考:互联网的 "毛细血管生意" 才刚开始
这个案例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证明了互联网不是只有流量游戏。在巨头们争夺全国市场的时候,有人深耕 3.8 平方公里,照样能做出不错的生意。
现在很多人觉得本地号不好做,其实是做得不够 "本地"。要么是内容太泛,跟市级媒体没区别;要么是变现太急,上来就发各种广告。而 "石牌街坊通" 的逻辑是,先做透服务,再谈生意。
他们有个数据,说关注超过 6 个月的用户,年均贡献价值 58 元。这个数字不高,但极其稳定。老林说,他们的用户流失率不到 8%,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互联网越来越像个 "大广场",所有人都在喊着要流量、要曝光。但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 "家门口的小喇叭"—— 告诉我明天哪里停水,提醒我隔壁的超市在打折,帮我把闲置的自行车卖掉。
这个街道号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提个醒:与其在红海⾥厮杀,不如沉到 "毛细血管" 里,做点实实在在的小事。毕竟,再大的城市,也是由一个个街道、一个个小区组成的。把这些小单元服务好了,生意自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