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民生号生存法则:合规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
去年下半年开始,我认识的三个民生大号接连出问题。有个做本地学区房解读的,因为引用了未经证实的招生政策初稿,被约谈后停更 30 天,粉丝掉了近 20 万。另一个专发社区民生新闻的,因为报道物业纠纷时泄露了业主个人信息,被起诉赔偿了 12 万。最可惜的是那个做社保政策解读的,因为一篇文章里把 “补缴条件” 写错了,导致几百个读者误操作,最后账号直接被限流,现在基本废了。
这不是偶然。打开网信办今年一季度的通报,民生类账号违规案例占比已经冲到 37%,比 2023 年翻了一倍还多。特别是 3 月新修订的《互联网民生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实施后,监管红线划得更细了。以前可能是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的内容,现在直接按 “情节严重” 处理。
更要命的是平台算法变了。现在发稿后系统会先过三道合规筛子:政策表述准确性、信息来源权威性、用户隐私保护。有个同行算过,同样的内容,合规评分高的账号,自然流量能差 3-5 倍。你说现在做民生号,合规还能排在流量后面吗?
📚吃透这 3 部核心法规,避开 80% 的合规雷区
《互联网民生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是绕不开的根本大法。里面有几条必须刻在脑子里:涉及地方政策解读,必须引用政府官网、新华社等 “白名单” 来源,而且要标注具体发布时间和文号。上个月有个账号转了篇 “市医保局内部人士透露” 的文章,就算内容是对的,也因为来源不合规被下架了。
《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民生领域尤其敏感。报道邻里纠纷、物业矛盾时,千万别放业主门牌号、车牌号,甚至连单元楼号都得模糊处理。有个账号曝光小区违建,配图里拍到了业主晾晒的衣物,结果被认定为 “不合理处理个人信息”,罚了 5 万。
还有《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里的 “九不准”。民生号最容易踩的是 “未经证实的求助信息”。去年冬天有个账号帮 “农民工讨薪”,结果后来发现是包工头编造的,账号被连带处罚。现在平台对这类内容实行 “双源核实”,必须同时拿到当事人身份证明和相关部门的初步回执才能发。
🔍内容生产全流程合规清单,建议贴在编辑部墙上
选题阶段就要做风险评级。我自己做了个三色表:红色是绝对不能碰的(比如未经官方通报的群体性事件),黄色是需要多层审核的(比如疫情相关的民生保障信息),绿色是常规内容但也要检查来源。
标题党现在是重灾区。去年有个账号写本地菜市场涨价,标题用了 “疯狂!XX 菜市场价格暴涨 50%”,实际内容里说的是个别摊位的短期波动,结果被认定为 “虚假信息”。现在我们定标题有个铁规矩:数字必须有明确来源,不能用 “震惊”“可怕” 这类情绪化词汇。
发布前的审核流程至少要三步:编辑自审时重点查信息源,部门负责人再审时核对政策表述,最后用平台的敏感词库扫一遍。别迷信第三方工具,我们遇到过工具没标出来但实际违规的词,比如在讲社保政策时用 “钻空子” 这个说法,就被判定为 “引导规避政策”。
💡三类高风险民生内容的合规解法
政策解读类内容最容易出偏差。我的经验是 “三不原则”:不做过度解读,原文怎么说就怎么传;不预测未公布的政策,比如 “明年养老金可能涨多少” 这种话绝对不能说;不对比不同地区政策优劣,免得被指 “挑起地域矛盾”。可以做的是把官方政策拆解成 “问答体”,用老百姓能懂的话翻译,但每一句都要能在原文里找到依据。
社会事件评论要把握好度。上个月地铁票价调整,很多账号骂骂咧咧,结果被限流。我们当时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官方发布的调价方案和听证会记录全文转载;二是整理了市民咨询热线的常见问题及官方回复。反而因为客观中立,获得了官方推荐。记住,民生号不是评论员,是信息桥梁。
民生服务类信息要保证 “时效性” 和 “准确性” 双达标。比如发布招聘会信息,必须核对主办方资质,还要写上 “具体以现场安排为准”;推送停电通知,一定要留供电公司的咨询电话,并且注明 “可能因天气等原因调整”。我们曾经因为发了过期的公交线路调整信息,被要求公开道歉,影响很不好。
🔒建立长效合规机制,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每月至少要组织一次政策学习。不光学新规,还要分析近期的违规案例,特别是本地的案例。上个月我们专门研究了邻市一个账号因为报道拆迁信息被处罚的案例,发现他们错在 “公开了未签约住户的名单”,这个点以前我们没注意到,现在加进了我们的禁忌清单。
最好能和本地相关部门建立沟通渠道。比如跟人社局、住建局这些单位的宣传科保持联系,有不确定的信息可以先咨询他们。别担心麻烦,真出了问题,有沟通渠道解决起来也快。我们去年发过一篇关于公积金提取的文章,有个细节拿不准,打电话给公积金中心确认后再发,后来他们还主动给我们提供了更详细的解读材料。
买个 “合规保险” 很有必要。现在有专门针对自媒体的合规责任险,虽然不便宜,但真遇到纠纷能帮大忙。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会定期给我们推送风险提示,相当于多了个专业的风控顾问。
说到底,2025 年做民生号,拼的不是谁嗓门大、谁敢说,而是谁能在合规的前提下,把有用的信息准确地送到老百姓手里。那些还在靠打擦边球博流量的账号,迟早会被淘汰。把合规风控做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久而久之会发现,这样的账号反而更容易获得用户信任,也更受平台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