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保险科普的公众号,核心就是把复杂的保险知识讲明白,让普通人能看懂、能用得上。可很多号要么太专业没人看,要么太水没价值,怎么平衡这两点?关键还是得从用户角度出发,解决他们真正的困惑。
🎯 先搞懂你的读者是谁,他们怕什么
别想着一篇文章讨好所有人,保险这东西,不同人群的需求天差地别。刚毕业的年轻人,可能最关心几百块能买到什么意外险;有娃的家庭,满脑子都是少儿医保和重疾险怎么配;而临近退休的人,更在意养老金和医疗险的报销范围。
你得琢磨他们的痛点。年轻人怕被骗,总觉得保险是 “智商税”,提到销售就反感;宝妈们怕买错,担心真出事了赔不了,对着条款里的 “免责条款” 一头雾水;老年人怕麻烦,缴费流程复杂点就嫌累,更怕理赔时要跑断腿。这些心理障碍不解决,讲再多知识也白搭。
怎么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多翻评论区,看看后台留言。有人问 “医疗险和重疾险有啥区别”,这就是个好信号,说明很多人分不清这两个基础概念。有人吐槽 “买的时候说啥都赔,赔的时候啥都不赔”,这就提醒你,得重点讲清楚 “健康告知” 和 “理赔条件” 这些容易踩坑的地方。
✍️ 内容要像聊天一样,把专业词 “翻译” 成大白话
保险条款里的 “等待期”“现金价值”“豁免条款”,普通人看了就头大。你得把它们变成日常能理解的话。比如 “等待期”,可以说成 “买了保险后,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生效,这期间出事不赔,就像快递下单后得等几天才能收货”。
别一上来就扔理论。比如讲重疾险,先不说 “单次赔付” 和 “多次赔付” 的区别,而是先问一句 “如果得了癌症,治好后几年又查出心脏病,你希望保险公司再赔一次吗?” 用问题勾出需求,再解释不同产品的差异,读者才听得进去。
多讲 “反常识” 的知识点。大家都觉得 “买保险越贵越好”,你可以举个例子:30 岁男性买 50 万保额的重疾险,A 产品每年交 1 万保终身,B 产品每年交 3000 保到 70 岁,附加了身故责任。如果预算有限,B 产品可能更实用,因为 70 岁前是家庭责任最重的阶段。这种打破固有认知的内容,更容易被转发。
🔍 打破信息不对称,就得 “摊开来说”
保险行业的信息差,是用户不信任的根源。比如同一款医疗险,不同渠道的价格可能一样,但有的平台会隐瞒 “续保审核” 的细节。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些 “藏起来” 的信息挖出来。
对比产品时别带偏见。别总说 “某款产品天下第一”,而是列出优缺点:这款重疾险赔付比例高,但对甲状腺结节患者不太友好;那款医疗险报销范围广,可免赔额比同类产品高 5000。让用户自己选,比你硬推靠谱多了。
揭露行业潜规则。比如 “开门红产品” 为啥总在年底扎堆?其实很多是年金险,收益看着高,实际折算下来可能不如银行理财。再比如 “首月 1 元” 的保险,后面保费可能突然涨好几倍。把这些 “套路” 拆穿了,用户才会觉得你靠谱。
🤝 用真诚换信任,别搞 “套路式科普”
别当 “保险吹”,也别当 “保险黑”。有的号为了博眼球,要么把保险夸成万能的,要么把所有产品骂得一文不值。客观才是长久之道,该夸的夸,比如百万医疗险确实能解决大额医疗费用问题;该提醒的提醒,比如短期健康险不能保证续保的风险。
主动暴露 “缺点”。比如你推荐某款重疾险,可以说 “这款产品有个小遗憾,对糖尿病患者的投保要求比较严,不符合的朋友可以看看另一款”。这种坦诚反而会让用户觉得你没藏私心。
及时回应质疑。有人在评论区说 “我买的 XX 保险理赔被拒了”,别删评论,反而要帮他分析原因:是不是没做好健康告知?还是不在保障范围内?哪怕最后发现是用户自己的问题,这种态度也能让其他读者感受到你的负责。
📱 形式要灵活,别只盯着长文
短视频和图文结合效果更好。60 秒的小视频可以讲一个知识点,比如 “社保断缴后,医保报销会受影响吗?” 配上简单的动画,比长文更易传播。图文则适合深度解析,比如 “30 岁家庭保险方案全攻略”,把缴费表、保障内容做成表格,一目了然。
互动活动能拉近距离。搞个 “保险问题征集”,挑 10 个最典型的问题做一期专题;或者发起 “我的理赔经历” 投稿,让真实用户分享经验,比你自己说一百句都有用。
定期做 “知识复盘”。比如每季度出一期 “保险知识错题本”,把读者常弄错的点汇总起来,像 “医保断缴 3 个月,缴费年限会清零吗?”“意外险保猝死吗?” 这种高频问题,反复强调才能加深印象。
📊 用数据和案例说话,别空谈理论
找权威数据撑腰。提到医疗险报销比例,别只说 “很高”,可以引用国家医保局的数据:“2024 年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 80% 左右,但实际报销比例可能因为自费药等因素降到 60%”。有数据支撑,说服力瞬间提升。
真实案例最打动人。比如讲 “健康告知有多重要”,可以分享一个案例:某人投保时没说自己有高血压,后来突发脑溢血被拒赔,法院都判保险公司胜诉。但也可以讲个正面案例:有人如实告知甲状腺结节,保险公司加费承保,后来确诊甲状腺癌顺利获赔。正反案例对比,比讲道理管用。
计算 “性价比” 给用户看。比如算一笔账:30 岁女性买 50 万重疾险,保到 70 岁,30 年交,每年保费 3000 元。如果不幸在 40 岁出险,能拿到 50 万赔偿;如果平平安安,30 年总保费 9 万,换几十年的安心,到底值不值?帮用户算清楚这笔账,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哪里。
做保险科普,慢就是快。别想着靠一篇爆文就火,而是慢慢积累用户的信任。当读者觉得 “看你的号能避开坑”“跟着你买不花冤枉钱”,自然会把你推荐给朋友。毕竟,保险的本质是信任,而科普的本质,就是把这份信任一点点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