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到好几个刚上手做财经公众号的朋友,一聊起内容运营就头大。问他们平时写啥,多半会说 “推荐几只稳赚的基金”“跟着买这只股票保底收益 10%”。听到这些我就忍不住皱眉 —— 兄弟,你这是在给自己挖坑啊。
📜 先搞懂:政策红线碰不得
别觉得公众号写文章是小事,尤其是沾了 “财经”“投资” 的边,背后牵扯的政策法规多着呢。去年就有个案例,某财经号在文章里说 “跟着我们的策略买基金,半年收益必超 20%”,结果被监管部门盯上,不仅公众号被封了 3 个月,运营者还被罚了款。
为啥这么严?你想啊,金融投资这东西本身就有风险,谁也不敢保证百分百赚钱。《证券法》里明明白白写着,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证券投资收益作出承诺。基金销售相关规定也说了,不能预测收益率。你在公众号里拍着胸脯说 “肯定赚”,这就不是简单的 “吹牛” 了,已经踩了政策红线。
更麻烦的是,现在监管对自媒体的监控越来越细。不管你是图文、短视频还是直播,只要提到具体的投资产品并承诺收益,很容易被算法抓取。一旦被认定为 “非法荐股” 或 “虚假宣传”,轻的封号整改,重的可能要负刑事责任。新手刚起步,别一上来就把自己置于风险里。
💔 再想想:用户信任碎了就拼不回
有朋友可能会说,我承诺收益就是为了吸引粉丝,先把人拉过来再说。这话听着有理,实际上是在透支信任。
我认识一个运营者,刚开始为了涨粉,天天在文章里说 “跟着买这只股,下周至少涨 5%”。确实,短期内粉丝涨得挺快,后台全是问 “怎么买”“什么时候卖” 的留言。可没过多久,那只股票跌了 10%,之前信了他的读者亏了钱,直接在评论区炸开锅。有人截图他的承诺到处转发,骂他是 “骗子”,不到一周,粉丝掉了一半,公众号基本废了。
用户关注财经号,是想获取有用的信息和分析,不是来听你画大饼的。你承诺的收益达不到,他们第一反应不是 “市场有风险”,而是 “你骗了我”。一旦信任崩塌,再想挽回就太难了。就算你后来内容做得再好,大家也会带着 “这人以前吹过牛” 的滤镜看你,很难再建立深度连接。
而且现在的读者都精明得很,你越是把收益说得天花乱坠,他们越会怀疑你是不是有猫腻。是想割韭菜?还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反而那些踏踏实实分析市场、提醒风险的号,更容易积累忠实粉丝。
📉 最后算笔账:你的公众号扛不住风险
承诺收益带来的风险,远不止粉丝流失这么简单。要是读者因为信了你的话亏了大钱,很可能会找你追责。
之前有个案例挺典型,某公众号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说 “保本保息,年化 8%”。有读者投了 50 万,结果产品爆雷,血本无归。这位读者直接把公众号运营者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虽然最后法院没让运营者全赔,但官司打了一年多,律师费花了好几万,公众号也彻底停更了。
你可能会说,我就是个小破号,没多少人看,出不了这么大的事。这种想法太天真了。哪怕只有一个读者因为你的承诺亏了钱,他在网上发帖吐槽、向监管部门投诉,对你的影响都是毁灭性的。现在网络传播多快啊,一条负面消息就能让你积累的口碑瞬间归零。
退一步说,就算没出法律纠纷,天天琢磨着 “怎么兑现收益承诺” 也会拖垮你。为了不让读者失望,你可能会被迫推荐一些高风险的产品,或者编造虚假数据。久而久之,你的内容会越来越偏离正轨,变成一个为了 “圆谎” 而存在的号,完全失去了做财经内容的意义。
🔍 那该怎么做?给新手的 3 个实在建议
别慌,不是说财经公众号不能做,而是要换个思路。分享几个靠谱的方向,都是身边做得不错的号验证过的。
第一,多提供 “工具性内容”。比如教大家怎么看 K 线图,怎么分析公司财报,怎么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基金。这些内容看起来不 “劲爆”,但实用性强,读者会觉得 “有用”“能学到东西”。有个号专门写 “小白理财术语图解”,一年下来粉丝涨到 10 万,全是精准用户。
第二,多分析 “逻辑和思路”,少给 “具体操作”。与其说 “买 A 股票”,不如说 “从政策面看,某行业可能有机会,判断依据是这几点”。前者是荐股,后者是分析。读者需要的是思考框架,而不是现成的答案。这样既能体现你的专业度,又能避开风险。
第三,坦然面对 “不确定性”。市场本来就涨涨跌跌,没人能预测准。在文章里说 “这个板块有机会,但要注意这些风险”,比 “肯定涨” 更让人信服。敢于承认自己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反而会显得更真实。有个运营者就经常在文章里复盘 “上次分析错在哪”,粉丝反而觉得他靠谱,互动率特别高。
💡 最后啰嗦一句
做财经公众号,慢就是快。别想着靠 “承诺收益” 走捷径,那是在悬崖边跳舞。踏踏实实打磨内容,帮读者提升认知,才是能长久走下去的路。
刚开始难一点没关系,积累几个真正认可你的读者,比一堆因为 “承诺” 而来的粉丝有价值得多。记住,你的公众号价值,从来不是 “能让读者赚多少钱”,而是 “能让读者少踩多少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