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个人公众号脱颖而出,找准定位是第一步。不少人开号时一腔热血,写着写着就没了方向,要么内容杂乱,要么没人看。其实关键就在定位 —— 你到底要给什么人,提供什么独特价值?今天就从兴趣、能力、市场三个维度,掰开揉碎了说清楚。
📌 兴趣维度:找能让你「自嗨」的点,才能抗住冷启动
千万别小看兴趣的力量。公众号前期没流量、没反馈是常态,要是内容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根本撑不过半年。
怎么挖自己的真兴趣?别只说「我喜欢美食」「我喜欢旅行」—— 这种太宽泛了。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件事我能不能不赚钱也愿意做?比如有人每天下班再累,都会花两小时研究咖啡拉花,失败了也不烦,这种就是真兴趣。 提到它我是不是有说不完的话?** 朋友聚会时,你总在主动聊的话题,往往就是兴趣所在。有人一说起悬疑剧,能从演员演技聊到镜头语言,停都停不下来。** 我愿意为它花钱花时间吗?** 花在兴趣上的投入,藏着真实的热情。买了几十本摄影书,报了线上课,周末扛着相机跑遍城市角落,这种投入程度,足够支撑你产出大量内容了。
举个例子,有个姑娘喜欢撸猫,家里养了三只布偶。她的公众号没一开始就喊着「分享养猫技巧」,而是从「布偶猫掉毛怎么办」写起 —— 因为她自己被这个问题折磨了半年,试了十几种方法。每天记录猫咪掉毛量,对比不同梳子的效果,甚至研究猫粮成分对掉毛的影响。这种带着个人体验的内容,比泛泛而谈的养猫指南鲜活多了,很快吸引了一群布偶猫主人。
兴趣要细分,才能有辨识度。 同样是健身,有人专注「办公室碎片运动」,有人专攻「产后妈妈盆底肌修复」,有人只聊「大体重人群减脂」。你对某个领域的兴趣越具体,内容就越容易戳中同类人。
🛠️ 能力维度:别让「我想做」超过「我能做」
光有兴趣不够,还得看看自己手里有什么「硬家伙」。能力不是指你多厉害,而是你能稳定输出什么价值。
先盘点自己的「可迁移能力」。比如你是 HR,擅长识人、写招聘文案,那公众号可以做「职场人沟通技巧」;你是设计师,审美在线,能快速做信息图,那「可视化读书笔记」可能适合你。这些能力是你已经验证过的,输出起来更省力。
还要算清「能力成本」。有人想做「每日财经解读」,但自己连财报都看不懂,每天查资料要花 5 小时,这种就不现实。** 最好选择你花 80% 的效果,只需要 20% 的精力的领域 **。就像一个宝妈,本身要给孩子做辅食,顺手拍下来写成教程,比从零开始学做甜品再分享,成本低多了。
能力可以「边做边补」,但不能「从零开始」。 有个姑娘想开个「古诗词赏析」公众号,自己喜欢但专业知识不够。她没硬写,而是从「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小故事」入手 —— 用她擅长的讲故事能力,先吸引一批对诗词感兴趣但怕枯燥的读者。同时每天花 1 小时恶补诗词背景,慢慢从「翻译者」变成「解读者」,一年后居然出了本相关的畅销书。
别高估自己的能力,也别低估成长的可能。关键是找到「现有能力」和「目标定位」之间的最小距离,先跑起来再说。
📊 市场维度:看看「蛋糕」在哪,别做自嗨式内容
你写得再开心,能力再强,要是没人需要,也是白搭。市场维度就是要搞清楚:** 谁会为你的内容买单(花时间看也是买单)?他们现在缺什么?**
先找「未被满足的需求」。打开同类公众号,看看评论区 —— 读者在抱怨什么?在问什么?比如很多职场号都在讲「怎么和领导沟通」,但有个号发现评论里总有人问「怎么拒绝同事的不合理请求」,于是专门做「职场边界感」系列,一下子火了。
还要算「竞争密度」。如果一个领域,头部账号已经有几十万粉丝,内容又做得很全,你再进去硬碰硬就很难。可以试试「降维打击」—— 比如美食号太多,但你老家是潮汕的,专门做「潮汕家庭家常菜」,用方言讲做法,别人复制不了;或者「升维细分」,比如育儿号很多,但你专攻「3-6 岁孩子的财商启蒙」,把大领域拆成小切口。
注意「伪需求」陷阱。有人觉得「教男生化妆」是个好方向,结果写了半年阅读量上不去。后来发现,不是男生不想学,而是他们更倾向于看短视频教程,公众号图文的形式不适合。市场需求不仅要看有没有人需要,还要看他们愿不愿意通过「公众号」这个载体来获取。
怎么验证市场?别一开始就定死方向。先写 5-10 篇不同角度的内容,看哪篇的点赞、在看、转发数据最好,评论区互动最活跃。数据会告诉你,读者真正认什么。
🔗 三个维度怎么捏合?找到「兴趣有热情,能力能支撑,市场有需求」的交叉点
单独看三个维度没用,关键是找交叉 ——** 兴趣让你能坚持,能力让你能落地,市场让你有回报 **。
举个成功案例:一个喜欢护肤的化学专业学生,她的交叉点是「用化学知识解读护肤品成分」。兴趣上,她每天研究成分表比追剧还起劲;能力上,专业知识让她能看懂论文,解释得比美妆博主更透彻;市场上,很多人怕买到烂脸产品,急需靠谱的成分分析。这三个点一结合,不到一年就成了小有名气的「成分党博主」。
再看个反面例子:有人喜欢画画(兴趣),但只会画简笔画(能力),想做「高端插画教程」(市场)。结果就是,内容撑不起定位,读者觉得太基础,自己又写不出高深的东西,很快就放弃了。
交叉点找不准?试试「排除法」。把你所有可能的兴趣列出来,删掉那些你完全没能力支撑的;剩下的里面,删掉市场上已经饱和且你没有独特优势的;最后剩下的 1-2 个,就是可以尝试的方向。
还可以做「最小可行性测试」。确定一个方向后,花 1 个月时间集中输出 10 篇内容,看看数据:打开率低于 3%,可能是标题或封面有问题;转发率低于 1%,可能是内容价值不够;评论区冷清,可能是互动感没做好。根据数据调整,比死守一个定位强。
💡 定位不是定死,是动态调整
别以为定位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很多成功的公众号,都是慢慢「试」出来的。
有个号一开始叫「职场生存指南」,写了三个月发现,每次写「新人如何快速适应职场」的时候,数据都特别好。后来干脆改名叫「职场新人手册」,内容更聚焦,粉丝增长反而快了。
调整不是瞎调,要抓住「核心价值」不变。比如那个从「职场生存指南」改成「职场新人手册」的号,核心价值都是「帮职场人解决实际问题」,只是人群更聚焦了。要是今天写职场,明天写育儿,后天写美食,读者就会 confusion,取关是必然的。
定位越具体,记忆点越强。别人提起你的公众号,能马上说出「它是讲什么的,对我有什么用」,就算成功了。比如「每天一个心理学小知识」,一听就知道是干嘛的;「农村宝妈的创业日记」,人群和内容都很清晰。
🚫 定位时最容易踩的坑,避开这些少走一年弯路
最后说几个常见错误,都是我见过太多人掉进去的坑。
别贪大求全。有人想做「生活百科」,今天写做饭,明天写旅行,后天写理财。结果就是,读者不知道你到底擅长什么,很难产生信任。宁做「小而美」,不做「大而全」。
别跟风追热点。去年知识付费火,一堆人开号做「课程推荐」;今年 AI 火,又一窝蜂写 AI 工具。热点可以追,但定位不能跟着变。有个号一直专注「中老年手机使用技巧」,不管外面多热闹都不跑偏,现在成了很多子女给父母关注的必备号。
别忽视「个人特质」。同样是讲历史,有人用段子讲,有人用漫画讲,有人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你的语气、你的经历、你的独特视角,都是定位的一部分。一个东北姑娘讲职场,用东北话吐槽老板,比端着架子讲道理,粉丝粘性高多了。
找准定位,就像给公众号装了个指南针。可能一开始会有点偏,但只要大方向对,慢慢调整总能走到目的地。记住,** 好的定位,是让你写得舒服,读者看得解渴,最后大家都能有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