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做起来的没几个。很多人写着写着就放弃了,不是内容不行,而是从一开始定位就出了问题。要么太宽泛,今天写美食明天聊职场,粉丝看着懵;要么太狭窄,写来写去就那么点东西,自己都觉得腻。精准定位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有章法。今天就拆解三个步骤,帮你找到那个既能发挥优势、又有市场空间的黄金领域。
🎯 第一步:扒光自己 —— 从优势和资源里挖核心竞争力
别总想着 “我要做什么”,先想想 “我能做好什么”。公众号定位的底层逻辑,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哪怕是同一个领域,你的独特优势才是吸引粉丝的关键。
怎么找自己的优势?拿张纸列清楚这三件事。一是专业技能,你在哪个领域有硬本事?比如学设计的懂排版,做 HR 的会看人,开餐馆的能聊后厨门道。这些技能不是凭空来的,可能是大学专业、工作经验,甚至是考证熬出来的。我见过一个做会计的姑娘,把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笔记整理成公众号,粉丝全是备考党,变现路子特别稳。二是兴趣爱好,注意不是 “我喜欢”,而是 “我能聊出深度”。有人说喜欢旅行,可连当地小众景点的历史背景都讲不清,那还不如专注写 “周末周边游攻略”。真正的兴趣优势,是你愿意花时间研究,甚至自掏腰包去体验的东西。三是资源壁垒,你手里有没有别人拿不到的东西?比如在出版社工作,能拿到新书首发资源;认识一堆医生朋友,能解答专业健康问题。这些资源能让你在同类号里一出场就自带光环。
举个反面例子,有个朋友想做母婴号,觉得市场大。可她自己没孩子,对育儿知识一知半解,写的内容全是网上抄的,粉丝涨得特别慢。后来她换了方向,结合自己做服装批发的经验,写 “母婴穿搭进货攻略”,专门给母婴店老板看,反而很快积累了第一批精准粉丝。所以说,脱离自身优势的定位,就像在沙地上盖楼,看着热闹,风一吹就塌。
还要算清楚投入产出比。有些领域确实火,但对你来说可能性价比太低。比如做科技评测,需要买各种新品设备,成本高不说,更新换代还快。如果只是普通上班族,每月预算有限,强行切入只会越做越累。倒不如从低成本的优势入手,比如你擅长做饭,买把锅铲就能拍教程,内容生产成本低,反而更容易坚持。
🔍 第二步:蹲点用户 —— 从需求痛点里找内容锚点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还得知道别人想要什么。很多人定位失败,就是把 “我想给的” 和 “用户想要的” 搞反了。精准定位的核心,是用户愿意为你的内容花时间。
怎么挖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别光靠猜,得用笨办法调研。先确定你的潜在用户是谁,比如宝妈、大学生、职场新人,然后钻进他们的圈子里。去小红书看相关话题的热门笔记,留意评论区里反复出现的问题;去知乎搜关键词,看看高赞回答都在解决什么困惑;甚至可以建个微信群,直接问他们 “平时最想了解什么”。记住,用户说出来的需求可能是表面的,你要挖深层的。比如有人说 “想减肥”,背后可能不是要健身教程,而是 “没时间运动怎么吃才能瘦”。
我关注过一个职场号,一开始写各种 “晋升技巧”,阅读量总上不去。后来小编在评论区发现,很多粉丝留言说 “每天加班到崩溃,怎么拒绝不合理要求”。他立刻调整方向,专门写 “职场边界感” 相关内容,比如 “领导周末发消息该不该回”“同事甩锅怎么应对”,阅读量直接翻了三倍。这就是抓住了用户没说出口的痛点 —— 不是不想升职,是先想保住自己的工作节奏。
还要给用户画个精准画像。年龄、性别、收入这些基础信息得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 “行为场景”。比如同样是做美食号,用户是 “上班族中午带饭” 还是 “宝妈给孩子做辅食”,内容方向天差地别。带饭族关注 “30 分钟快手菜”“微波炉加热不变味”;宝妈更在意 “营养搭配”“宝宝不爱吃怎么办”。把用户的场景想越细,你的内容就越容易戳中他们。
别贪多,聚焦一个核心需求就行。有个做教育号的朋友,一开始想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学习资料,结果更新不过来,粉丝也觉得不专业。后来他只做 “小学低年级语文辅导”,专门解决 “孩子认字慢”“拼音总搞错” 这些具体问题,反而成了细分领域的小网红。用户的需求是分层的,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能把一个小需求解决到极致,就已经赢了。
🏆 第三步:扫街竞品 —— 在市场缝隙里抢差异化赛道
就算你找到了优势,也瞄准了需求,还得看看这条路上有没有人堵着。同类公众号越多,你越要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差异化不是标新立异,是让用户在一堆号里,一眼就记住你。
怎么分析竞品?先搜关键词,把排名靠前的 20 个公众号列出来,逐个研究这三点。一是内容选题,他们常写什么,很少写什么?比如职场号大多写 “沟通技巧”,但很少有人写 “新人如何拒绝老员工的无理要求”,这个空白就可能是你的机会。二是表达方式,是严肃干货,还是幽默段子?如果大部分号都在用说教的语气,你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职场道理,就容易出彩。三是变现方式,他们靠广告、电商还是课程?如果同类号都在接广告,而你发现用户有付费学习的需求,那做知识付费可能更有前景。
找差异化的一个简单办法,是做 “加减乘除”。加一点别人没有的元素,比如科技号加个 “每周趣闻” 板块;减一点用户反感的内容,比如育儿号去掉专业术语,全用大白话;乘上一个热点趋势,比如历史号结合影视剧讲相关历史;除去一些宽泛的内容,把 “旅行攻略” 缩小到 “小众海岛攻略”。有个情感号就很聪明,别人都在写 “怎么挽回前任”,他专门写 “分手后如何快速走出阴影”,主打 “自愈”,反而吸引了一批不想纠缠过去的粉丝。
还要考虑市场饱和度。如果某个领域已经有头部大号,而且内容同质化严重,除非你有特别的优势,否则别轻易进场。比如美妆测评,头部号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流量,新人很难突围。但如果是 “男士美妆”,虽然整体流量不如女性美妆,但竞争小,反而更容易做出成绩。判断市场是否有机会,看两点:一是新号能不能在三个月内获得稳定增长;二是用户是否愿意为这个领域的内容付费。
最后提醒一句,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刚开始可以小范围测试,发几篇不同方向的内容,看哪类阅读量、点赞量更高。根据数据调整方向,比一开始就定死更靠谱。有个朋友本来想做职场号,发了几篇 “职场妈妈时间管理” 的内容,反响特别好,后来干脆转型做 “职场妈妈” 垂直领域,反而做出了特色。
精准定位的核心,是找到 “你擅长的、用户需要的、市场缺少的” 三者交叉点。别贪大求全,把一个小领域做深做透,比什么都想做但什么都做不好强一百倍。刚开始可能会觉得窄,但越往后你会发现,精准的定位会让你节省大量时间,粉丝粘性更高,变现也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