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定位不是自嗨,得踩着用户痛点走
做公众号的人里,有一半以上都栽在内容定位上。总觉得自己想写的就是用户想看的,结果后台数据惨不忍睹。真不是危言耸听,上个月接触的一个职场号主,每天写 “如何做好时间管理”,三个月粉丝才破千,变现更是零。后来翻他的后台留言,发现关注者大多是刚入职的应届生,他们真正焦虑的是 “如何应对领导突然布置的任务”“同事甩锅该怎么接”。
内容定位的核心是 “用户需要” 而不是 “我擅长”。有人说不对啊,我擅长的才能写好。但你想想,用户凭什么关注你?是因为你写得爽,还是因为你能帮他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的内容才有穿透力。就像减肥号,天天晒自己的减肥餐多好吃,不如告诉用户 “晚上饿了该吃什么不发胖” 来得实在。
怎么找到用户的痛点?别光靠猜。打开你的公众号后台,把近 30 天的留言全导出来,用 Excel 做个词频分析。出现频率最高的 20 个词,基本就是用户的核心诉求。还可以去知乎搜相关话题,看排名前 10 的回答都在解决什么问题。甚至可以混进 5 个以上的同类社群,蹲一周,看看大家日常聊得最多的烦恼是什么。
内容定位还要学会 “窄门法则”。现在做公众号,越宽越死。你想做 “女性号”,不如做 “30 + 职场女性穿搭”;想做 “美食号”,不如做 “出租屋简易快手菜”。定位越窄,用户记忆点越强,变现时商家也越容易找到你。那个职场号主后来把内容调整为 “应届生职场生存指南”,两个月粉丝涨到 8000,接了第一个职场课程推广,变现 2000 块。
🎯 用户定位要像手术刀,精准到不能再准
见过太多公众号的用户定位写着 “18-35 岁女性”,这种定位等于没定位。就像你去商场买衣服,说 “给我来件女装”,导购根本没法给你推荐。用户定位得细到能让你说出 “她晚上 10 点哄睡孩子后,会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纠结要不要报个线上课提升自己”。
怎么才算精准?至少要包含三个维度:基础属性(年龄、职业、城市)、行为习惯(每天刷手机的时间、常用 APP、消费偏好)、深层需求(表面是想减肥,实际是想通过变美挽回老公;表面是学英语,实际是想跳槽进外企)。能说出用户的深层需求,才算摸到了定位的精髓。
有个母婴号主的做法很值得学。她在公众号里放了个 “宝妈画像问卷”,完成后能领育儿电子书。一个月收集了 2000 多份有效问卷,发现 80% 的关注者是二线城市、孩子 2-3 岁的职场妈妈,她们最头疼的是 “下班后陪孩子的 1 小时怎么高效利用”。后来她所有内容都围绕这个点展开,半年内就接到了亲子绘本的广告,单条报价 5000。
用户定位还要动态调整。别以为一次定位就能管一辈子。去年做 “教培行业从业者” 的号,今年可能要转向 “教培人转型指南”。定期做用户调研,每季度一次小规模问卷,每年一次深度访谈。用户在变,你的定位不变,就会被抛弃。
🔄 两者咬合的三个黄金衔接点
内容定位和用户定位不是两条平行线,得有咬合点才能发力。第一个衔接点是 “内容节奏跟着用户活跃时间走”。数据显示,职场人中午 12 点 - 13 点、晚上 21 点 - 22 点是刷公众号的高峰;宝妈则在早上 7 点 - 8 点、下午 15 点 - 16 点(孩子午睡时)更活跃。你的更新时间如果和用户活跃期错位,写得再好也没人看。
第二个衔接点是 “内容形式贴合用户偏好”。年轻人喜欢短视频配文字的形式,30 岁以上的更爱纯文字加思维导图。做过一个测试,同一条职场干货,给 25 岁以下用户发 “文字 + 表情包” 版本,阅读完成率 68%;给 35 岁以上用户发 “文字 + 表格” 版本,完成率 72%。反过来发,完成率直接掉一半。
第三个衔接点藏在用户反馈里。每次推送后,不光看阅读量,更要盯 “在看” 和 “分享” 数据。那些分享率高的文章,往往是最贴合用户定位的。有个情感号主发现,写 “婆婆刁难怎么办” 的文章,阅读量一般但分享率极高,后来这类内容占比提到 40%,粉丝增长速度翻了一倍。用户愿意转发,说明你的内容戳中了他想对外表达的心声。
还要学会用 “用户分层” 来调整内容比例。核心用户(占粉丝 20%,贡献 80% 互动)要给深度内容,比如独家干货、一对一问答;普通用户给普适性内容,比如基础技巧、行业资讯;潜在用户(新关注 3 天内)给钩子内容,比如 “3 个免费工具包”。不同层级的用户喂不同的内容,才能让整个池子活起来。
💸 变现模式必须跟着双定位走
别羡慕别人接广告赚得多,他的用户定位可能就适合广告变现。有些号天生就不适合接广告,比如做 “小众手作教程” 的,粉丝虽然少但忠诚度高,卖材料包反而更赚钱。变现模式和双定位不匹配,累死也赚不到钱。
内容定位偏垂直专业的,知识付费是个好路子。有个做 “家庭收纳” 的公众号,内容全是 “小户型衣柜怎么扩容”“儿童玩具分类技巧”,用户定位是 “25-40 岁、房子面积小于 90 平的宝妈”。他们推出的 99 元收纳课程,上线 3 天就卖了 500 多份。因为内容已经证明了专业性,用户愿意为解决方案买单。
用户定位偏大众普惠的,广告变现更稳。比如做 “省钱攻略” 的号,用户大多是学生和刚工作的年轻人,对价格敏感。接电商平台的优惠券推广,每单赚 5-10 元佣金,一个月推 4 次,轻松收入过万。这类用户基数大,但付费意愿低,靠量取胜更合适。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变现点:用户定位里的 “隐形需求”。有个职场号,用户都是互联网公司的中层,表面看是来学管理技巧的,深入聊才发现,他们私下很焦虑 “35 岁后怎么办”。后来这个号推出了 “互联网人副业资源对接群”,年费 299 元,靠这个一年赚了 30 多万。有时候变现的突破口,藏在用户没说出口的焦虑里。
变现节奏也很关键。新号别急着变现,先让内容和用户定位磨合 3-6 个月。有个情感号刚做 2 个月就接减肥产品广告,结果掉粉 20%。用户关注你是来看情感分析的,突然推减肥产品,会觉得你 “不纯粹”。等粉丝稳定在 5 万以上,互动率(在看 + 留言 + 分享 / 阅读量)超过 3%,再考虑变现也不迟。
⚠️ 这些协同误区正在掏空你的公众号
最常见的误区是 “内容定位今天东明天西”。有个号这个月写职场,下个月写美食,再下个月写旅游,用户根本记不住你是谁。后台数据会告诉你后果:新关注一周内取消关注的比例超过 40%。内容定位可以微调,但核心方向不能变,就像做川菜馆,偶尔加个粤菜可以,不能突然改成日料店。
用户定位太贪心也是个大坑。总想着 “我要做所有人都喜欢的号”,结果所有人都不喜欢你。有个亲子号,既想吸引 0-1 岁宝宝的家长,又想讨好 10 岁以上孩子的父母,内容一会讲 “婴儿辅食怎么做”,一会讲 “初中生叛逆怎么办”。结果两边的用户都觉得 “这不适合我”,变现时连母婴用品商家都不敢找他,因为不知道他的用户到底是谁。
还有人把 “协同” 理解成 “内容完全跟着用户走”。用户说想看什么就写什么,最后变成了用户的 “内容奴隶”。之前有个科技号,用户总留言让写 “手机评测”,他就天天写,结果原来关注他看 “AI 趋势” 的核心用户全走了。好的协同是 “引导用户” 而不是 “被用户引导”,就像老师既要听学生的反馈,又不能完全按学生的意思上课。
变现和双定位脱节更致命。见过一个职场干货号,突然开始卖廉价 T 恤,理由是 “用户可能需要”。用户关注你是来学职场技巧的,买 T 恤他会去专门的电商号。结果不仅 T 恤没卖出去,还掉了一堆粉。变现产品必须和你的内容定位、用户定位有强关联,职场号卖商务笔记本、职业规划课程才合理。
📈 三个实战案例,看别人怎么把协同玩活
第一个案例是 “35 岁后” 这个公众号。内容定位是 “35 岁以上职场人的转型指南”,用户定位是 “35-45 岁、在企业做中层、有转型焦虑的男性”。他们怎么做协同的?每周二、四更新,正好是用户下班后刷手机的时间;内容形式以 “真实案例 + 解决方案” 为主,符合这个年龄段用户 “不爱空谈爱干货” 的偏好。
变现上,他们推出了 “35 + 转型咨询服务”,999 元一次一对一咨询。因为内容里全是 “某国企经理转型做自媒体成功”“外企总监如何转行做培训” 的案例,用户看了觉得 “他能帮到我”,咨询服务上线半年就赚了 80 多万。他们的秘诀是内容定位和用户定位精准咬合,变现产品直接解决用户的核心焦虑。
第二个案例是 “宝妈省钱日记”。内容定位是 “二线城市宝妈的实用省钱技巧”,用户定位很细:“28-35 岁、孩子 3-6 岁、家庭月收入 8000-15000 元的宝妈”。内容里教的都是 “超市打折时间规律”“网购平台隐藏优惠券怎么领”,全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他们的变现模式是和本地母婴店合作,推出 “宝妈专属折扣卡”,用户凭卡到店消费,号主拿提成。因为用户定位精准,母婴店很愿意合作,每个月稳定收入 5-8 万。这里的协同点在于,内容帮用户省钱,变现产品还是帮用户省钱,不冲突反而互相促进。
第三个案例是 “极简生活家”。内容定位是 “教年轻人过精简高效的生活”,用户定位是 “22-30 岁、租房住、喜欢断舍离的白领”。内容形式多是 “图文 + 短视频”,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更新时间在每周一、三、五早上 7 点,正好是用户通勤刷手机的时候。
变现上,他们开发了 “极简生活训练营”,199 元一期,教用户如何整理房间、规划消费。还卖自己设计的极简风收纳盒,单价 59-129 元。因为内容已经培养了用户的 “极简认知”,这些产品卖得特别好,月销售额稳定在 15 万以上。这个号把内容定位、用户定位、变现产品拧成了一股绳,想不赚钱都难。
这三个案例共同点很明显:内容定位紧扣用户痛点,用户定位精准到能画出来,两者通过更新时间、内容形式、用户反馈紧密衔接,变现模式完全跟着双定位走。没有花里胡哨的技巧,就是把协同这件事做扎实了。
做公众号就像开餐馆,内容定位是你主打什么菜系,用户定位是你想吸引什么客人。川菜馆非要招喜欢甜口的客人,客人来了也留不住;明明客人都是上班族,你偏要做需要慢慢品的功夫菜,人家也没时间等。只有菜系和客人对味,上菜节奏和客人时间合拍,生意才能火起来。变现能力?不过是这种协同效应的自然结果而已。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