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公众号一开始都挺有热情,但做着做着就懵了 —— 今天发职场干货,明天发生活随笔,后天又跟风追热点。粉丝看着看着就迷糊了,“这个号到底想干嘛?” 结果就是打开率越来越低,涨粉比登天还难。如果你也遇到这种情况,别慌,不是内容不够好,很可能是定位出了问题。今天就教你用SWOT 分析法,像给公众号做 “全身 CT” 一样,把定位问题扒得明明白白。
📌 先搞懂:定位不清晰的 3 个致命信号
别等到数据跌到底才反应过来。定位模糊通常会先释放这几个信号,你可以对照看看:
第一个是粉丝画像混乱。后台看看粉丝标签,有学生、有宝妈、有职场人,年龄跨度从 18 到 50+。这说明你发的内容谁都能看,但谁都觉得 “不是专门给我看的”。这样的粉丝群体,后期想做转化几乎不可能 —— 总不能给学生推母婴用品,给宝妈推考研资料吧?
第二个是内容方向摇摆。翻开历史推文,上周写 “如何高效背单词”,这周写 “新手化妆技巧”,下周又写 “家庭收纳小妙招”。表面看内容丰富,实际上会让老粉觉得 “越来越看不懂你了”。用户关注一个号,往往是因为 “你能持续提供我需要的东西”,一旦这个预期被打破,取关是迟早的事。
第三个是数据忽高忽低。有时候一篇热点文能爆 10 万 +,有时候精心写的干货文只有几百阅读。这种 “靠天吃饭” 的状态,就是因为没有稳定的内容锚点。热点能带来短期流量,但留不住人 —— 用户是冲热点来的,不是冲你的号来的。
如果中了其中一个,就得赶紧用 SWOT 分析法梳理了。这方法听起来像商学院理论,其实特别好上手 —— 说白了就是从 “内部能做什么” 和 “外部环境允许做什么” 两个维度,找到最适合你的方向。
🔍 第一步:盘清内部优势(S)—— 你手里有什么 “撒手锏”
优势是你能打败同行的资本,必须挖得越细越好。别只说 “我文笔好”,要具体到 “我写情感文能让人看哭”“我拆解干货能做到小学生都能懂”。可以从这 3 个角度问自己:
内容生产优势:你有没有别人难复制的能力?比如有人是营养师,写减肥餐能给出科学配比;有人是十年 HR,分析职场问题能结合真实案例。这些 “专业背书” 就是优势。哪怕你不是专家,“特别会讲故事”“能把复杂事讲得有趣” 也是优势 —— 现在用户就怕看干巴巴的内容。
资源支撑优势:你有没有独家资源?比如你在美妆公司上班,能拿到新品试用;你认识很多创业者,能采访到他们的一手经验。这些资源能让你的内容比别人更 “鲜活”“稀缺”。之前有个做职场号的朋友,因为经常参加行业峰会,能拿到嘉宾的独家分享,内容就比单纯的理论分析受欢迎得多。
用户连接优势:你和目标用户的距离近吗?如果你的号是给宝妈看的,而你自己就是宝妈,那你写的育儿焦虑、亲子互动,肯定比没当过妈的人更有共鸣。这种 “身份认同” 能快速拉近和用户的距离,这也是很多垂直号能做起来的关键。
记住,优势不是 “我觉得我有什么”,而是 “用户觉得我有什么”。可以翻一翻后台留言,看看粉丝经常夸你什么 ——“你写的职场文太真实了”“你的穿搭建议对小个子很友好”,这些评价里藏着你的核心优势。
📉 第二步:直面内部劣势(W)—— 别让 “短板” 拖垮你
劣势就是那些 “你想做但暂时做不到” 的事,别回避,越躲问题越大。很多人定位模糊,就是因为明明不擅长某个领域,却硬要跟风做。比如有人明明不擅长追热点,却天天逼着自己写热点文,结果内容质量差,还耗光了精力。
内容能力短板:诚实点,哪些内容你写起来特别费劲?比如你逻辑强但文笔一般,那就别勉强自己写抒情文;你擅长总结干货但不会拍视频,就别硬做 “图文 + 视频” 的混合内容。之前有个科技号博主,一开始想做 “科技 + 搞笑”,但他写段子总像 “冷笑话”,后来专注做 “硬核拆解”,反而因为专业度火了。
时间精力限制:你能投入多少时间在公众号上?如果是兼职做,每天只有 1 小时,就别定 “日更” 目标,也别选 “需要大量采访 / 拍摄” 的方向。可以选 “每周 2 篇深度文”,或者做 “干货整理类” 内容 —— 把别人的观点提炼加工,比自己原创省时间,质量也有保证。
资源获取局限:哪些资源你暂时拿不到?比如你想做财经号,但没有行业内部数据来源,写出来的内容就容易浮在表面。这时候可以调整方向,比如做 “普通人能看懂的财经科普”,用生活化的例子讲财经知识,反而能避开资源短板。
劣势不是 “缺点”,而是 “暂时不适合做的事”。定位的核心不是 “我要补全所有短板”,而是 “找到一个能避开短板、发挥优势的方向”。就像你身高不够,就别去打中锋,改打后卫可能更出彩。
🚀 第三步:捕捉外部机会(O)—— 哪些风口能让你 “借势飞”
光看自己还不够,得看看外面有没有 “顺风车” 可以搭。机会就是那些 “用户有需求,但还没被满足” 的空白地带,或者 “正在变火,但竞争还不大” 的领域。
用户需求变化:最近用户在关心什么?可以去看看百度热搜、小红书热门话题、公众号后台的 “用户问得最多的问题”。比如这两年 “轻养生” 火起来,很多人不想花大价钱买保健品,又想调理身体 —— 有个号就抓住这个机会,专门写 “办公室简易养生法”“平价食材搭配”,很快就做起来了。
平台规则倾斜:公众号经常调整推荐机制,哪些内容更容易被推荐?比如之前 “视频号联动公众号” 的功能上线后,很多号通过 “公众号发图文 + 视频号发配套视频” 获得了更多流量。如果你擅长拍短视频,完全可以借这个规则做 “图文 + 视频” 的组合内容。
细分领域空白:大领域竞争太激烈,就往细分里钻。比如 “职场号” 太多,但 “00 后职场生存指南”“体制内新人成长” 这种细分方向,竞争就小很多。之前有个号做 “宝妈副业”,但发现这个领域已经有很多大号,后来调整为 “农村宝妈副业”,聚焦更具体的人群,反而做出了差异化。
抓机会的时候要注意:别追那种 “火得快凉得也快” 的风口,比如某个突然爆火的梗、某个短期事件。要选 “有长期需求” 的机会 —— 比如 “亲子教育”“个人成长”“健康生活”,这些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表达方式会变。
⚠️ 第四步:警惕外部威胁(T)—— 哪些坑要提前避开
威胁就是那些 “可能让你做不下去” 的外部因素,提前看到才能防坑。很多号定位没问题,但因为没避开威胁,最后慢慢消失了。
同类竞品挤压:你的方向里有没有 “巨头”?比如你想做 “考研干货”,但已经有几个百万粉的大号,他们能拿到机构独家资料,还能请名师直播 —— 你再进去硬碰硬,很难有机会。这时候可以要么换细分方向(比如 “专科生考研”“在职考研”),要么换内容形式(比如别人发文字,你发 “考研笔记手账”)。
用户兴趣转移:用户会不会突然不关注这个领域了?比如之前 “心灵鸡汤” 很火,但现在用户更爱 “实用干货”;之前 “纯文字” 受欢迎,现在 “图文排版好看” 的号更有优势。要定期看看同类号的数据,如果大家的阅读率都在降,可能就是用户兴趣转移了,得及时调整。
平台政策变化:公众号的规则会不会影响你的方向?比如之前 “医疗健康” 类内容需要资质,很多没资质的号只能转型;“教育机构” 类号受政策影响,也不得不调整内容。如果你的方向涉及敏感领域,一定要先查清楚平台规则,别等号做起来了才发现 “不能发”。
威胁不是 “不能做”,而是 “要换个方式做”。就像路上有块大石头,你不用非得搬开它,绕过去也行。
✅ 最后一步:用 SWOT 组合找定位 ——4 个问题定方向
把上面梳理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列在一张纸上,然后问自己这 4 个问题,答案就是你的定位方向:
- “用我的优势,能不能抓住某个机会?” 比如你的优势是 “擅长拆解英语语法”,机会是 “很多家长愁孩子英语语法”,那定位就可以是 “小学生英语语法拆解”。
- “我的劣势,能不能通过抓住机会来弥补?” 比如你的劣势是 “没太多时间写长文”,机会是 “短视频联动公众号有流量倾斜”,那可以定位为 “短视频讲干货 + 公众号放文字版笔记”。
- “面对威胁,我的优势能不能帮我避开?” 比如威胁是 “同类职场号太多”,你的优势是 “有国企工作经验”,那可以定位为 “国企新人职场指南”,避开和大众职场号的竞争。
- “如果暂时避不开劣势和威胁,能不能先缩小范围?” 比如你想做美食号(劣势是 “不会拍视频”,威胁是 “美食号竞争激烈”),可以先从 “文字版家常菜教程” 做起,只聚焦 “30 分钟能做好的快手菜”,范围小了,反而更容易做出特色。
定位不是 “一步到位” 的,刚开始可以先定一个 “最小可行定位”,做 3 个月看看数据:粉丝是不是越来越精准了?阅读率有没有稳定提升?用户留言是不是更有针对性了?如果有,就继续深化;如果没有,再用 SWOT 分析法重新梳理。
记住,好的定位不是 “我想做什么”,而是 “我能做好什么,用户需要什么,还没被别人抢走什么”。用 SWOT 分析法把这三个问题理清楚,你的公众号就不会再 “迷路” 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