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公众号后台,看着后台那点可怜的阅读量,再翻一圈同行的账号,是不是觉得头大?一样的选题,类似的标题,甚至连排版都大同小异。用户凭什么点开你的文章?凭什么关注你?答案只有一个 —— 差异化。找不到自己的 “人无我有”,别说涨粉了,能留住现有读者都难。
📌 先搞懂:为什么 90% 的公众号死在 “没特色” 上?
现在打开微信,随便搜个关键词,出来的公众号能排到几十页。美妆号都在推口红试色,职场号都在写升职技巧,亲子号都在聊育儿焦虑。用户刷着刷着就烦了,因为看谁都一样。
我见过一个做职场内容的号,刚开始跟着别人写 “35 岁危机”“简历怎么写”,半年过去了,粉丝还没破千。后来他换了个角度,专门写 “内向者的职场生存法”,三个月就涨到了五万粉。为啥?因为他抓住了一个被忽略的群体 —— 内向的职场人,这些人在主流职场号里找不到共鸣,突然看到一个懂自己的号,自然就留下来了。
同质化的本质,是你在跟别人抢同一拨用户,说同样的话。 读者刷到你,就像在超市里看到包装差不多的矿泉水,除非你便宜,不然凭什么选你?但公众号这东西,又不能像矿泉水一样打价格战。
再看那些做得好的号,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标签。“一条” 的精致生活美学,“深夜发媸” 的毒舌美妆点评,“拾遗” 的深度故事挖掘,这些标签就像他们的身份证,提到就知道是干嘛的。没有这个身份证,你就只是公众号海洋里的一滴水,随时会被蒸发。
🎯 找差异第一步:把用户 “拆” 到不能再拆
很多人做定位,上来就说 “我要做职场号”“我要做美食号”,这等于没说。职场人多了去了,刚毕业的应届生和工作十年的高管,需求能一样吗?
正确的做法是给用户画个 “像素级画像”。不光是年龄、性别、城市这些基础信息,更要挖他们的 “隐性需求”。
怎么挖?去翻同类账号的评论区和后台留言,看看读者在抱怨什么,追问什么。比如做美食号,别人都在发菜谱,你去看评论,可能会发现有人问 “上班族没时间做饭,有没有 10 分钟能搞定的菜?”“减肥期间能吃的家常菜有哪些?” 这些没被满足的声音,就是你的机会。
还可以做用户访谈。找 10 个你理想中的读者,跟他们聊半小时,别直接问 “你喜欢看什么内容”,而是问他们平时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对现在的内容有什么不满。我之前帮一个母婴号做定位,访谈时发现很多新手妈妈最焦虑的不是 “怎么喂奶”,而是 “怎么平衡工作和带娃”,后来这个号就主打 “职场妈妈的育儿经”,很快就做出了特色。
记住,用户画像越具体,你的差异化就越好找。 别想着讨好所有人,能让一部分人觉得 “这就是为我写的”,就成功了一半。
💡 挖自己:你的 “怪癖” 可能就是核心优势
很多人做公众号,总想着 “我应该写什么”,而不是 “我能写什么”。其实你身上的那些 “不一样”,才是最值钱的东西。
我认识一个做旅行号的博主,她既不是职业摄影师,也不是资深驴友,但她有个爱好 —— 收集各地的老地图。后来她的号就专门写 “跟着老地图逛城市”,每篇文章都把老地图和现在的城市对比,讲背后的故事。这种独特的视角,让她在旅行号里杀出了一条血路。
你的经历、技能、甚至小怪癖,都可能成为差异化的突破口。比如你是个护士,那你做健康号,就能写出 “护士视角的家庭护理误区”;你喜欢玩游戏,做职场号可以用 “游戏攻略” 的方式讲职场晋升,比如 “像打副本一样做项目”。
别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够 “高大上”,接地气的独特才最有杀伤力。 别人都在讲大道理的时候,你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话,读者反而觉得更真实,更可信。
📝 内容形式:换个 “包装”,读者就认你
同样的内容,换种形式呈现,效果可能天差地别。现在公众号的内容形式太单一了,大多是图文,偶尔加点视频。其实还有很多玩法可以试。
我关注过一个历史号,别人都在写 “某某事件的来龙去脉”,他却用 “对话体” 写历史,比如 “如果秦始皇刷到了汉武帝的朋友圈,会评论什么?” 这种轻松的形式,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特别好懂,年轻人特别买账。
还有的号玩起了 “互动式内容”。比如做情感号的,不直接写 “怎么挽回前任”,而是发 “挽回模拟对话”,让读者在评论区选下一步该说什么,跟着剧情走。这种参与感,比单纯的文章更能留住人。
甚至排版都能做出差异。现在大多公众号都是左对齐、分段清晰,有个做诗歌号的,故意用 “错落排版”,文字像诗歌一样在屏幕上 “散步”,虽然阅读起来有点费劲,但喜欢的人就特别着迷,觉得有艺术感。
内容形式没有好坏,关键是要和你的定位、用户喜好匹配。 别人都用一种方式说话,你换个腔调,就容易被记住。
🔍 钻细分:在 “小众” 里做 “大众”
大领域早就被巨头们占领了,想在里面分一杯羹,难。但细分领域不一样,竞争小,用户精准,更容易做出特色。
就说健身这个领域,大的健身号已经很多了,但有人专门做 “办公室微健身”,教大家在工位上怎么拉伸、锻炼;有人专门做 “产后妈妈修复”,针对产后女性的身体特点设计健身计划。这些细分领域,虽然受众没那么广,但用户粘性特别高,因为你解决的是他们的 “专属问题”。
怎么找细分领域?用 “大领域 + 限定词” 的方式去组合。比如美食 + 上班族 = 上班族快手菜;读书 + 职场 = 职场人该读的实用书单;情感 + 异地恋 = 异地恋维系指南。
细分不是把路走窄了,而是把路走深了。 当你在一个小领域做到极致,自然会有人因为你的专业而来。就像做咖啡号,与其什么咖啡都讲,不如专门讲 “手冲咖啡”,把水温、研磨度、冲煮时间这些细节讲透,反而能吸引真正的咖啡爱好者。
🌟 定调子:让你的号有 “人设感”
为什么有的号,读者看一眼就知道是它?因为它们有自己的 “人设”。这个人设,体现在你的语言风格、排版、甚至表情包里。
“咪蒙” 火的时候,很多人学她的毒舌,但很少有人学到位,因为她的毒舌里带着一种 “闺蜜式” 的关心,这种调子不是随便能模仿的。后来有个情感号,走 “老干部” 风格,说话慢悠悠的,用的表情包都是熊猫头配古诗词,反而形成了反差萌,吸引了一批喜欢这种调调的读者。
你的公众号想给人什么感觉?是像朋友一样聊天,还是像老师一样讲课?是轻松幽默,还是严肃认真?想清楚这个,然后在内容里贯彻到底。
语言风格要统一。如果你的人设是 “接地气的宝妈”,就别说太多专业术语,多用口语化的表达,甚至可以带点方言。排版也要配合人设,活泼的号可以用鲜艳的颜色、卡通字体;严肃的号就用简洁的黑白配,段落清晰。
人设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一旦建成,就会成为你的护城河。 读者可能会忘了你写过什么,但会记得你给他们的感觉。
🚀 避坑指南:这些差异化误区别踩
找差异化的时候,很容易走偏。我见过很多号,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结果把自己作死了。
最常见的误区是 “为了细分而细分”。有个号做 “90 后独居男生的做饭指南”,听起来挺细分的,但问题是,90 后独居男生对做饭的需求,和其他独居人群没太大区别,强行加个 “男生” 的限定,反而把潜在读者挡在了门外。细分要有意义,得真的有独特需求才行。
还有的人把 “差异化” 等同于 “标新立异”。写内容故意唱反调,别人说 “读书有用”,他就说 “读书没用”;别人说 “要努力”,他就说 “躺平才对”。这种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内容,可能会短期吸引眼球,但很难留住读者,因为读者会觉得你不真诚。
另外,别忽略 “可行性”。有人想做 “每天一个冷门职业探访”,想法挺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找这些冷门职业的人、去探访、拍摄,成本太高了,坚持了两个月就断更了。差异化要建立在你能持续输出的基础上,不然再独特也没用。
最后,差异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在变,用户需求在变,你的号也要跟着调整。定期看看后台数据,看看哪些内容读者喜欢,哪些没人看;翻翻评论,听听读者的反馈。必要的时候,小步调整自己的定位,才能保持竞争力。
做公众号,就像在人群中打招呼,想让别人注意到你,要么声音特别大,要么说的话特别有意思。差异化定位,就是让你说的话变得 “有意思” 的方法。别怕慢,先找到自己的 “人无我有”,然后一点点打磨,时间会给你答案。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