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人,十个里有八个都卡在定位这一步。要么写出来像白开水,说 “分享生活点滴”;要么贪多求全,又是职场又是育儿还要加美食。这种定位发出去,用户看了都迷糊 —— 你到底想给我什么?
定位不是简单写句口号,是给公众号画张清晰的地图。读者知道从你这能得到什么,你自己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发力。今天就拆三个核心维度,手把手教你写出能落地的公众号定位。
🎯 先刨根:目标人群要像 “画素描”,不能只描个轮廓
很多人写定位时,对人群的描述就一句话:“20-30 岁女性”。这等于没说。真正有用的人群画像,得细到能让你说出 TA 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是什么。
去年帮一个美妆号改定位,原来写的是 “服务年轻女性的美妆分享”。我让运营者回答三个问题:这些女性平时买护肤品更在意成分还是包装?她们在什么场景下会焦虑自己的皮肤状态?除了美妆,她们还会在朋友圈晒什么?
后来他们把人群锁定为 “月薪 8k-1.5w 的一线城市白领女性,每天加班后对着镜子发现爆痘,想护肤又没时间研究成分,买过不少网红产品踩坑”。你看,这样的描述是不是一下子就有画面了?
怎么挖得这么细?教你个笨办法:拿张纸,左边写 “我的读者可能是谁”,右边写 “他们遇到的具体麻烦”。比如职场号,别只写 “职场人”,要细分到 “入职 3 年想跳槽但怕面试的运营岗职员”。
人群画像越具体,定位就越容易戳中痛点。就像医生看病,得知道病人具体哪疼、疼了多久,才能开对药方。你的公众号定位,就是给特定人群的 “对症药方”。
📌 再聚焦:内容方向要 “打深井”,别挖浅坑
见过太多公众号定位写 “分享生活、职场、情感干货”,结果发了半年,今天聊职场晋升,明天讲情侣吵架,后天又晒旅行攻略。用户点进主页像逛杂货铺,根本记不住你到底擅长什么。
内容方向一定要窄而深。比如同样做读书号,“每周拆解 1 本商业书的实操方法” 就比 “分享好书推荐” 强 10 倍。前者有明确的边界,读者知道来这能学到什么;后者太宽泛,和其他几千个读书号没区别。
怎么找到这个 “窄方向”?可以用 “兴趣 + 专业” 的交叉法。我一个朋友喜欢做饭,又是设计师,她的公众号定位是 “教租房党用 100 元厨具做高颜值便当”。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点结合,就做出了差异化。
还要注意内容的 “可延续性”。别选那种写几篇就没东西说的方向。比如 “新手妈妈的第一年”,写满 12 个月就词穷了;但 “0-3 岁宝宝的辅食攻略”,就能不断产出月龄细分、食材细分的内容。
定内容方向时,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主题我能持续写 100 篇不重复的内容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再往细里切。
🔍 最后找不同:差异化优势要 “亮招牌”,别藏着掖着
就算人群和内容都定好了,还得想清楚:凭什么读者要关注你,而不是关注同类号?这就是差异化优势,很多人写定位时最容易忽略这一点。
有个做职场号的朋友,最初定位是 “分享职场沟通技巧”。后来发现同类号太多,她改了定位:“教内向者用书面沟通搞定职场难题”。一下子就和其他号区分开了 —— 专门服务内向人群,而且聚焦 “书面沟通” 这个细分场景。
差异化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找:你的独特经历(比如 “从体制内辞职开民宿的运营经验”)、特定视角(比如 “用心理学解读职场关系”)、呈现形式(比如 “用漫画讲经济学原理”)。
记住,差异化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解决同类号没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家都在讲 “怎么找客户”,你可以聚焦 “小公司销售怎么用低成本找客户”—— 针对更具体的人群,提供更具体的方案。
定位里一定要把这个 “不同” 写出来。比如 “每天用 3 分钟讲清楚一个法律案例,让普通人看懂合同法”,这里的 “3 分钟” 和 “法律案例” 就是差异化,告诉读者 “我比其他法律号更通俗、更省时间”。
写公众号定位,说到底就是回答三个问题:你给谁看?你给他们看什么?你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用大白话串起来,就是能落地的定位。
别追求 “高大上” 的词藻,朴实但精准的定位才最有力量。比如 “帮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搞定城市生存指南”,简单直接,反而能让目标读者一眼就认出来:“对,这就是我要找的号!”
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写出来之后,发 3 个月内容看看读者反馈。如果某个方向的文章总有人点赞留言,说明这个点踩对了,可以再往深里优化。
做公众号就像开实体店,先想清楚 “我要服务哪群人、卖什么货、和隔壁店比有什么特色”,才能让路过的人愿意推门进来,甚至成为回头客。你的定位,就是贴在店门口的那块招牌 —— 清晰、具体、有特色,才能吸引人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