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懂:什么是真正的内容定位和用户定位
很多人做公众号,一开始就错了。以为内容定位就是 “写什么”,用户定位就是 “写给谁”。其实不是这么简单。内容定位的核心是 “你能持续提供什么独特价值”,用户定位的关键是 “这群人的核心需求只有你能满足”。
很多人做公众号,一开始就错了。以为内容定位就是 “写什么”,用户定位就是 “写给谁”。其实不是这么简单。内容定位的核心是 “你能持续提供什么独特价值”,用户定位的关键是 “这群人的核心需求只有你能满足”。
举个例子。同样是做职场号,有的专注 “应届生求职”,有的聚焦 “35 岁职场转型”,有的专门讲 “职场人际关系”。这就是内容定位的差异。用户定位呢?不只是年龄、性别这些标签,而是 “他们每天在想什么,焦虑什么,渴望什么”。
内容定位和用户定位必须像齿轮一样咬合。你讲的内容刚好能解决某群人的特定问题,这群人又刚好需要你持续输出这类内容。这种匹配度越高,定位就越牢固。
⚠️定位漂移有多可怕?这些坑我见过太多
有个美食号我印象很深。一开始专门做 “办公室简易料理”,粉丝涨得慢但很精准。后来看到探店内容流量大,就开始掺着发。三个月后,老粉留言说 “你怎么不教我们做便当 anymore”,新粉又觉得 “你的探店不如专门的美食号专业”。结果就是两边不讨好。
有个美食号我印象很深。一开始专门做 “办公室简易料理”,粉丝涨得慢但很精准。后来看到探店内容流量大,就开始掺着发。三个月后,老粉留言说 “你怎么不教我们做便当 anymore”,新粉又觉得 “你的探店不如专门的美食号专业”。结果就是两边不讨好。
定位漂移最直接的后果是用户画像变模糊。后台数据会告诉你真相:打开率忽高忽低,转发率不稳定,留言区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分散。更麻烦的是,当你想变现的时候,广告商会说 “我不知道该给你什么预算,因为不清楚你的用户到底是谁”。
还有更隐蔽的伤害。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是 “记忆点”。用户想到某个需求,第一时间想到你,这才是成功。定位漂移会让这种记忆点越来越弱。就像有人今天卖咖啡,明天卖茶叶,后天卖奶茶,顾客永远记不住他到底擅长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定位漂移?根源往往在这几点
最常见的原因是 “流量焦虑”。看到别人发某个话题爆了,自己也忍不住跟风。上周情感文火了就写情感,这周财经热点来了就追财经。结果呢?粉丝觉得你越来越没特色。
最常见的原因是 “流量焦虑”。看到别人发某个话题爆了,自己也忍不住跟风。上周情感文火了就写情感,这周财经热点来了就追财经。结果呢?粉丝觉得你越来越没特色。
另一个原因是 “用户反馈处理不当”。总有人在后台提各种建议,“能不能写写 XXX”“我觉得你应该讲 XXX”。听多了就容易动摇,开始尝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你要知道,真正的核心用户不会天天让你改方向,提各种离谱建议的往往是过客。
团队变动也会导致定位跑偏。换了运营,新人为了做出成绩,总想搞点 “新花样”。或者老板突然有了新想法,“我们应该扩大受众面”。这些变动如果没有基于数据和分析,很容易让定位走样。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内容生产能力跟不上。一开始定了个很高的定位,比如 “每天解读一篇学术论文”,做了两个月发现根本撑不下去,只能被迫降低标准,慢慢就偏离了最初的方向。
🎯精准定位的 3 个实操步骤,一次到位少走弯路
第一步,做 “用户需求深挖”。别只看表面数据,要真正走进用户的世界。可以建 3-5 个精准用户群,每天看他们聊什么,抱怨什么。把高频出现的问题列出来,找出那些还没被满足的痛点。比如有个妈妈号发现,很多职场妈妈最焦虑的不是 “怎么带孩子”,而是 “怎么平衡加班和陪娃”,这就成了他们的定位核心。
第一步,做 “用户需求深挖”。别只看表面数据,要真正走进用户的世界。可以建 3-5 个精准用户群,每天看他们聊什么,抱怨什么。把高频出现的问题列出来,找出那些还没被满足的痛点。比如有个妈妈号发现,很多职场妈妈最焦虑的不是 “怎么带孩子”,而是 “怎么平衡加班和陪娃”,这就成了他们的定位核心。
第二步,明确 “差异化优势”。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能做什么别人做不了的?我做什么比 90% 的人都好?用户为什么必须关注我而不是别人?这些答案不能是 “我更努力”“我更用心” 这种虚的,必须是具体的,比如 “我有 10 年心理咨询师经验,能把专业知识讲得像聊天一样”。
第三步,写一份 “定位说明书”。把内容范围列出来,包括 “绝对会写的”“偶尔会写的”“绝对不写的”。用户定位也要写清楚,比如 “25-35 岁,一线城市,从事互联网行业,月收入 1.5 万以上,关注个人成长”。这份说明书要团队所有人都认同,并且贴在显眼的地方。
🛡️运营中防漂移的 5 个监控指标,必须盯紧
用户重合度很重要。定期分析新关注用户和核心用户画像的重合度。如果低于 70%,就要警惕了。比如你的核心用户是 “职场新人”,但连续两周新关注的都是 “大学生”,说明内容可能偏向校园话题了。
用户重合度很重要。定期分析新关注用户和核心用户画像的重合度。如果低于 70%,就要警惕了。比如你的核心用户是 “职场新人”,但连续两周新关注的都是 “大学生”,说明内容可能偏向校园话题了。
内容垂直度得算清楚。每周统计不同类别的内容占比。假设你的定位是 “职场穿搭”,如果 “职场沟通” 类的文章占比超过 30%,就是危险信号。可以用 Excel 做个简单的统计表,每周更新一次。
关键词稳定度要跟踪。看用户在后台搜索的关键词变化。如果原本高频的关键词 “面试穿搭” 出现频率下降,而 “周末出游穿搭” 上升,说明内容可能偏离了 “职场” 这个核心。
退订原因得重视。在用户取消关注时,设置一个简单的选项让他们选原因。如果 “内容不符合预期” 的比例持续上升,很可能是定位出了问题。有个号发现连续三周这个比例超过 40%,后来才发现是因为连续发了太多和主业无关的热点文。
互动话题集中度要观察。看看留言区讨论的话题和你的定位是否一致。如果经常出现 “这个话题和你平时讲的不一样啊” 之类的评论,就要及时调整了。
🔄真要调整定位?这 4 个原则不能破
不到万不得已,别轻易动定位。什么是万不得已?比如核心用户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或者行业出现了颠覆性变革。如果只是 “最近流量不好”,那大概率不是定位的问题,而是内容质量的问题。
不到万不得已,别轻易动定位。什么是万不得已?比如核心用户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或者行业出现了颠覆性变革。如果只是 “最近流量不好”,那大概率不是定位的问题,而是内容质量的问题。
调整必须 “小步试错”。想加新内容方向,可以先在固定栏目里测试,比如每周五发一次。看核心用户的反馈,数据好再慢慢增加比例。千万别一下子全面转向,风险太大。
必须给老用户 “缓冲期”。如果确定要调整定位,一定要提前和老用户沟通。可以写一篇真诚的文章,说明为什么要调整,新的定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价值。有个读书号转型做 “成长类” 内容,提前一个月开始铺垫,流失率比同类号低了 60%。
调整后要有 “观察期”。至少坚持 3 个月再评估效果。很多人刚调整一个月,看到数据没起色就又想变,结果陷入恶性循环。定个明确的时间,在这期间严格执行新定位,不轻易动摇。
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也不能随意变动。真正厉害的公众号运营,都是既能守住核心定位,又能在细节上灵活调整。记住,用户关注你,是因为你在某个领域能持续提供独特价值。守住这个价值,就守住了公众号的根。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