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位的本质是用户心智卡位
做公众号的都知道要定位,但很少有人想明白定位到底定什么。其实定位的核心不是给自己贴标签,而是在用户脑子里抢位置。就像提到职场干货就想到 “LinkedIn 领英”,说到情感共鸣就想起 “咪蒙”(虽然已注销但模式值得研究),用户的认知资源有限,你的号能不能被记住,全看能不能在某个细分领域占住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
我见过太多账号死在定位模糊上。有个朋友做美食号,今天发米其林探店,明天推街边小吃测评,后天又讲减肥餐做法。粉丝画像乱成一锅粥,有追求高端体验的白领,有学生党,还有健身人群,结果就是谁都觉得内容不够对味。半年后打开率掉到 2% 以下,只能停更。
真正值钱的定位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你擅长的、用户需要的、别人没做好的。三者缺一不可。有人说自己擅长写诗歌,但用户对诗歌的付费意愿极低,这种定位自嗨成分居多;有人发现职场人需要情绪疏导,但同类账号已经扎堆,没有差异化照样做不起来。
📉 错误定位的隐性代价有多高
很多人觉得定位错了大不了改,其实隐性成本高到离谱。我接触过一个科技号团队,最初定位 “全品类数码测评”,做了八个月,粉丝不到一万。后来转型 “中老年智能设备指南”,三个月就突破五万粉。但前八个月烧掉的时间成本、内容制作费、团队精力,加起来够重新起三个号。
最致命的是错误定位会消耗信任。有个母婴号一开始主打 “高端进口母婴用品推荐”,积累了一批高消费力妈妈粉。后来为了变现接了 9.9 元的劣质童装广告,还频繁推送低价促销内容,三个月内取关率飙升 40%。等他们想改回高端路线时,用户已经认定这是个 “卖便宜货的号”,再怎么调整内容都回不去了。
数据不会骗人。新榜 2023 年的报告显示,定位清晰的公众号平均打开率是模糊定位账号的 3.2 倍,用户留存周期长 58%,商业变现单价高 40% 以上。那些总说 “先做起来再调整” 的人,本质上是在拿时间赌概率,而大多数时候概率不会站在他们那边。
🔍 定位失败的三大根源
90% 的定位问题都出在 “想太多”。有个教育类账号创始人跟我吐槽,说团队每周都要为选题吵架,有人想做 K12 辅导,有人坚持成人职业教育,还有人觉得家庭教育更有潜力。吵了三个月,账号还在原地踏步。这种 “既要又要还要” 的心态,最终只会让账号变成四不像。
用户调研缺位是另一个重灾区。很多人凭感觉定位,觉得 “这个领域应该有需求”,但从不去真的接触用户。我见过一个职场号,创始人自己是 985 毕业的大厂总监,就想当然地认为粉丝都需要 “高管晋升技巧”,结果内容发布后互动惨淡。后来才发现,关注他的其实都是刚入职场的应届生,他们更需要的是 “如何写好周报”“跟领导提涨薪的话术”。
忽略自身资源匹配也很致命。有个美食号想做 “全球街头小吃测评”,定位很独特,但团队既没有海外资源,也没足够预算出差,最后只能靠翻译外网内容凑数,原创度低到被平台限流。定位不是画大饼,得看看自己手里的牌能不能支撑这个定位走下去。
🎯 精准定位的四步操作法
第一步是做用户画像穿透。别只停留在 “25-35 岁女性” 这种表层描述,要挖得更深。比如做美妆号,得知道粉丝是学生党还是上班族,是追求平价替代还是贵妇品牌,护肤痛点是 acne 还是抗老,甚至连她们常在哪个时间段刷公众号都要搞清楚。有个美妆号通过后台数据发现,70% 的阅读集中在 22:30-23:00,于是专门在这个时段推 “睡前护肤 routine”,打开率立刻提升 20%。
第二步是竞品基因拆解。打开新榜或微小宝,把同领域排名前 20 的账号列出来,分析它们的选题方向、内容风格、互动方式,找到别人没覆盖的盲区。有个职场号发现,大部分账号都在讲 “如何跟同事相处”,但很少有人聊 “如何管理比自己年长的下属”,于是专攻这个细分场景,三个月就做出了 10 万 + 爆款。
第三步是自身优势提炼。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能持续输出什么内容不枯竭?做这件事我比 80% 的人强在哪里?这件事能不能让我坚持三年以上?有个医生做健康号,一开始什么病都讲,后来聚焦 “儿童过敏”—— 因为他本身是儿科过敏专科医生,有临床案例,有专业背书,还能持续产出独家内容,很快就做出了差异化。
第四步是小范围测试迭代。别一上来就定死定位,先做 3-5 篇内容测试不同方向,看数据反馈。有个旅行号测试了 “小众目的地攻略”“旅行穿搭”“带娃旅行技巧” 三个方向,发现 “带娃旅行” 的收藏率是其他方向的两倍,于是果断聚焦这个领域,现在已经成为母婴旅行细分赛道的头部账号。
🔄 定位不是定死位,迭代逻辑更关键
有人以为定位一旦确定就不能改,这其实是误区。真正的定位是动态调整的,但调整不是瞎折腾,得有数据支撑。有个科技号最初做 “手机测评”,后来发现粉丝对 “手机摄影技巧” 的互动特别高,就慢慢把内容重心往这个方向偏,现在成了 “手机摄影” 领域的标杆,这种调整就叫顺势而为。
调整的核心是抓 “增长信号”。如果某个类型的文章打开率持续高于平均值 30% 以上,或者某个话题的留言互动特别活跃,说明这个方向有潜力。有个职场号发现,每次写 “体制内生存技巧” 阅读量就暴涨,虽然这跟他们最初的 “互联网职场” 定位不符,但还是果断增加了这类内容的比例,粉丝增长速度直接翻倍。
但也要警惕 “定位漂移”。有个情感号本来做得不错,突然跟风写起了财经干货,粉丝 confusion 得不行,取关率飙升。调整可以,但不能脱离核心定位的辐射范围。就像 “一条” 从生活美学拓展到电商,始终没离开 “中产阶级品质生活” 这个核心,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做公众号就像在沙漠里找绿洲,定位就是指南针。方向对了,哪怕走得慢一点,总能到达目的地;方向错了,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那些抱怨 “为什么我写了几百篇还没起来” 的人,不妨停下来看看,自己是不是从一开始就站错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