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不少朋友做公众号陷入一个怪圈:今天发职场干货,明天推美食测评,后天又转情感故事。后台数据看得人揪心,粉丝涨得慢不说,打开率还一个劲往下掉。其实这时候最该做的不是硬着头皮追热点,而是停下来想想:你的公众号到底想给什么人提供什么价值?
🔍 先看看你的号是不是已经「定位漂移」了
打开自己的公众号主页,把近 30 篇文章标题列出来。如果一眼扫过去找不到共同主题,甚至出现「职场」「育儿」「旅行」三类毫不相干的标签,那基本可以断定定位出了问题。
还有个更直观的方法:翻后台的用户留言和菜单栏点击数据。要是读者问的问题五花八门,有人催你更职场文,有人问你怎么不发美食了,说明你的内容没能锚定特定人群。菜单栏里「关于我们」的点击量远高于其他功能区,也可能是定位模糊导致用户搞不清你到底是干嘛的。
最要命的是那种「什么火发什么」的运营方式。前阵子 AI 热点起来,不管自己擅长什么,硬凑一篇「AI 如何改变生活」;接着文旅部出政策,又跟风写「旅游行业新机会」。结果就是老粉觉得你越来越陌生,新粉看完一篇就走,留不住人。
📊 定位混乱的根源,往往是没搞懂这两个问题
很多人做公众号前没琢磨透:我的核心用户是谁?他们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有个做职场号的朋友,一开始既写应届生求职,又发中层管理技巧,还掺着点副业赚钱的内容。后来整理后台数据才发现,80% 的阅读量来自 22-26 岁的职场新人,但他花了大量精力写管理类文章。等于说,用 20% 的用户需求消耗了 80% 的创作精力,纯属本末倒置。
还有些人把「满足用户需求」理解成「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其实公众号不是百科全书,你不可能让每个年龄段、每个行业的人都喜欢。就像「深夜发媸」早期只聚焦年轻女孩的穿搭美妆,「浪潮工作室」专攻硬核科普,清晰的边界感反而能让目标用户觉得「这号就是为我而设的」。
更隐蔽的误区是「用兴趣代替定位」。有人喜欢摄影,就今天发相机测评,明天写后期技巧,后天又转旅行摄影攻略。看起来都和摄影相关,但用户群体其实不一样:器材党关心参数,新手想学基础操作,旅行者更在意怎么拍好看。内容散在不同细分领域,自然聚不起精准粉丝。
👥 重新定位的第一步:给你的用户画张「精准画像」
别再用「年轻人」「宝妈」这种模糊的词定义用户了。真正有用的用户画像是带具体标签的:28 岁女性,互联网公司运营岗,坐标一线城市,下班后喜欢研究低成本穿搭,周末爱逛小众咖啡馆,焦虑职场晋升但没时间系统学习。
怎么画出这种画像?翻后台的用户分析,看年龄、性别、地域分布;导出近 3 个月的留言,统计高频出现的问题和关键词;甚至可以找 3-5 个常互动的粉丝做简单访谈,问问他们平时关注什么、有什么困惑、希望从你这里得到什么。
有个做母婴号的博主,原本内容从孕期护理写到小学教育。后来通过用户访谈发现,她的核心粉丝是 0-3 岁宝宝的妈妈,最关心辅食制作和早教启蒙。于是她砍掉了大孩子的内容,聚焦低龄母婴领域,结果三个月内打开率从 3% 涨到了 7%。
记住,用户画像越具体,你的内容就越能戳中痛点。就像医生看病,总得先知道病人是谁、哪里不舒服,才能对症下药。
🎯 找到差异化定位:别人没说的,才是你的机会
现在公众号赛道这么挤,想靠「大而全」出头几乎不可能。真正能活下来的号,都有自己的「独特标签」。
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找差异:
内容形式上,别人都写图文,你能不能做漫画解读?别人发长文分析,你能不能搞成「3 分钟干货音频」?
专业深度上,同样写职场,别人讲通用技巧,你能不能聚焦「互联网运营」这个细分领域?同样聊理财,别人说入门知识,你能不能专攻「宝妈家庭理财」?
价值主张上,别人都在教「怎么成功」,你能不能真实分享「失败经验」?别人鼓吹「精致生活」,你能不能倡导「低成本高质量生活」?
有个叫「反裤衩阵地」的公众号,早期在时尚领域突围,靠的就是和传统时尚号不一样的视角 —— 不说高大上的潮流趋势,专写普通人怎么穿得好看又省钱,这种接地气的差异化让它很快积累了大批忠实粉丝。
确定差异化后,最好能用一句话说清你的定位。比如「帮一线城市 25-30 岁女生搞定职场穿搭的实用指南」,比「分享穿搭技巧」明确多了。这句话不仅能帮你筛选内容,还能让新用户一眼就知道「关注你能得到什么」。
📝 用「内容日历」锚定定位,避免再次跑偏
重新定位后,最怕的就是写着写着又回到老路上。这时候需要一个工具:内容日历。
按周规划内容主题,确保所有选题都围绕你的核心定位。比如职场新人号,可以每周固定:周一发「职场避坑指南」,周三更「高效办公技巧」,周五推「新人晋升经验」。遇到热点想追,先问自己:这个热点和我的目标用户有关系吗?能不能用我的定位角度解读?
有个科技号的小编分享过经验,他们规定所有选题必须满足「和 35 岁以下程序员相关」这个条件。就算是苹果发布会这种大热点,他们也只写「程序员该选 iPhone 还是 MacBook」,而不是泛泛而谈新品评测。
内容日历还要留 10%-20% 的弹性空间,用来测试新方向。比如你主打职场干货,偶尔发一篇「职场人周末放松指南」,看看用户反馈。如果数据好,说明这个方向可以纳入常规选题;如果反响差,就及时调整。
🚫 避开这几个定位陷阱,少走两年弯路
别把「定位」当成「一成不变的枷锁」。随着用户成长,你的定位也可以迭代。比如一开始做大学生求职号,等核心用户毕业进入职场,内容可以慢慢转向职场初期技巧。
但迭代不等于瞎变。变之前一定要和老用户沟通,告诉他们「为什么调整」「新内容能带来什么价值」。突然急转弯,很容易让老粉觉得被抛弃。
也别为了「差异化」硬凹人设。明明是个理性严谨的人,非要装成搞笑博主;自己都没结婚,却硬写婚姻经营技巧。这种错位的定位不仅写起来累,读者也能感觉到不真实。
更别指望「先随便发,以后再慢慢调整」。公众号的初始印象很重要,前 3 个月发的内容会给用户留下固定认知。一开始就混乱,后面想扭转过来,要花十倍百倍的力气。
最后想说,做公众号就像开餐馆。你不可能既做米其林大餐,又卖路边摊小吃。想清楚自己要服务哪群人,做精做透一个领域,比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做不好强得多。
现在就打开你的公众号后台,花 30 分钟整理下数据,问问自己:如果只能给一类人提供一种价值,我会选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再开始更新也不晚。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