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扒光自己:从「我有什么」倒推差异化根基
别总觉得自己是普通人就没亮点,每个人骨子里都藏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你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做的事、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爱好、甚至是踩过的那些奇葩坑,都可能成为差异化的起点。
比如有人下班就爱研究菜市场砍价,能把二斤土豆的价格砍到老板哭,这种「市井生活省钱术」写成公众号,比那些泛泛而谈的理财文接地气多了。你得坐下来列张表,左边写「我会什么」,右边写「别人很少提」,交叉点就是金矿。
别忽略「小众技能」的杀伤力。我认识个宝妈,特别会给孩子改衣服,把旧 T 恤改成卡通围裙,把牛仔裤改成背带裤,她就专门写「10 元改造儿童旧衣」系列,现在粉丝全是宝妈,还接了童装定制广告。你会修老式收音机?会做家乡特色腌菜?这些看似「没用」的技能,恰恰是别人复制不了的。
还有「经历反差」。一个普通上班族,白天在写字楼做行政,晚上去夜市摆摊卖手工饰品,她写的「白天装精致,晚上练摊搞钱」系列,把两种身份的心态反差写得淋漓尽致,比单纯的职场文或创业文都有看头。你是不是也有这种「双面人生」?把它撕开来看,就是差异化。
别总想着「我要写大家都喜欢的」,先想「我能写只有我能写的」。普通人的优势从来不是完美,而是真实和独特。把自己的「小破事」琢磨透了,比跟风写热点靠谱多了。
👀 盯着人群的「痒点」:差异化藏在未被满足的需求里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公众号写得挺好,就是不火?因为他们只写自己想写的,没管读者真正「挠心」的是什么。差异化不是自嗨,是你刚好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去看看你常逛的宝妈群、职场群、兴趣群,大家聊天时总抱怨的事是什么?有人在减肥群里说「试过无数方法,就是管不住嘴」,那「吃货减肥法」就可能是个缺口;有人在考研群里说「记单词老忘,脑子像漏勺」,那「懒人记忆术」就有市场。这些别人喊了无数遍的「烦恼」,就是你的差异化入口。
注意「细分场景」。同样是写职场,有人写「大厂晋升技巧」,你可以写「小公司新人如何快速站稳脚跟」;同样是写美食,有人写「米其林餐厅测评」,你可以写「城中村 5 元早餐摊探店」。场景越具体,竞争对手越少,你的差异化越明显。
还有「情感共鸣点」。现在人压力大,不光想解决实际问题,还想找个「懂自己」的地方。一个写农村生活的公众号,没讲什么大道理,就写「奶奶总把好吃的藏在灶膛里」「下雨时泥巴路怎么踩才不摔跤」,这些细节戳中了很多人对家乡的怀念,反而比那些刻意煽情的文章更动人。你经历过的那些「说出来有点傻」的小事,可能刚好是别人心里的「白月光」。
别总盯着热门领域发愁,想想哪些人群的需求被「大 V」们忽略了。普通人的机会,就藏在这些「被遗忘的角落」里。
🔍 扒对手的「底裤」:从别人的「盲区」里找位置
做公众号跟开店一样,你不能在奶茶一条街再开一家普通奶茶店,得看看这条街上缺什么 —— 缺水果茶?缺低脂奶茶?缺性价比高的奶茶?找对手的「漏」,就是你的「路」。
先把你想做的领域里,粉丝量中等的公众号列出来(别盯着头部大 V,他们已经把大众市场占了),一篇篇看他们的文章。标题怎么取的?内容结构是什么?评论区读者在问什么?比如你想写育儿,发现大部分号都在写「0-3 岁宝宝早教」,但评论区有很多人问「4-6 岁孩子挑食怎么办」,这就是个盲区。
对比「内容角度」。同样写高考,别人都写「学霸备考经验」,你可以写「学渣如何利用最后 30 天提分」;同样写旅行,别人都写「网红景点打卡」,你可以写「避开人流的小众路线」。角度一转,差异化就出来了。
还要看「表达方式」。现在很多公众号要么太严肃,要么太轻浮。如果你想写历史,别人都用「学术腔」,你可以用「段子手风格」讲历史故事;如果别人都写长文,你可以试试「300 字短故事」,每天一个历史小知识点。表达方式的不同,也能形成差异化。
别害怕研究对手,研究不是为了抄袭,是为了找到他们没覆盖的地方。记住,你不需要比所有人都强,只需要在某一个小地方,比别人多走一步就行。
🎭 给自己贴「标签」:让别人记住你的「一句话定位」
你有没有发现,提起某些公众号,你能马上说出它的特点?「那个专门写毒舌影评的」「那个教宝妈做辅食超简单的」。这就是标签的力量。差异化的终极目标,是让别人想到某个领域,第一时间就想到你。
你的标签要「具体到能想象」。别说「我写职场」,要说「我写 95 后职场摸鱼搞钱秘籍」;别说「我写护肤」,要说「敏感肌学生党平价护肤指南」。标签越具体,别人越容易记住你。
标签要和你的「优势」绑定。如果你擅长画画,就可以是「手绘版生活小技巧」;如果你声音好听,就可以是「音频版睡前故事」。把你的特长融进标签里,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还有,标签一旦定了,就别老换。今天写美食,明天写职场,读者会 confusion 的。一个公众号从默默无闻做到小有名气,往往是因为它在一个标签上死磕到底。当然,标签可以微调,但大方向要稳住。
想想看,如果你是读者,你会怎么跟朋友推荐自己的公众号?那句话,就是你要找的标签。把它钉在公众号简介里,写在每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时间长了,大家就记住你了。
✍️ 内容形式玩点「新花样」:同样的料,换个吃法更诱人
有时候不是内容不好,是「做法」太普通。别人都清蒸,你可以红烧;别人都炖汤,你可以烧烤。内容形式的创新,也能帮你打出差异化。
现在公众号图文太多了,你可以试试「图文 + 视频」,比如写菜谱时,文字讲步骤,结尾附一个 15 秒的实操小视频;写旅行攻略时,文字讲路线,穿插几张自己拍的 vlog 截图。多媒体形式能让读者觉得更直观、更真实。
试试「互动式内容」。写一篇「我踩过的 10 个创业坑,你中招了几个?」,在文末让读者留言补充;写一篇「周末去公园摆摊,赚了 500 元,过程全记录」,下次让读者投票决定下次摆什么摊。读者参与进来了,对你的关注度自然比看纯说教文高。
还有「系列化内容」。比如「每周三拆解一个小区菜市场」「每月探访一个老街角」,固定的主题和更新时间,会让读者形成期待。就像追电视剧一样,到点就想来看你的新内容。
别觉得形式创新很难,普通人没那么多资源,但可以从「小改变」开始。把长文拆成几篇短文,用对话体代替叙述体,甚至在文末加个「今日碎碎念」,这些小细节都能让你的公众号和别人不一样。
🚀 试错!调整!迭代!差异化是「磨」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别指望一开始就找到完美的差异化定位,没人能做到。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公众号,都是在一次次碰壁中慢慢找准方向的。普通人做公众号,别怕犯错,怕的是不敢开始,更怕错了不调整。
先随便写几篇试试水,看看哪篇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高。那篇文章的主题、风格、角度,很可能就是你的「潜力股」。我认识个博主,一开始写各种生活技巧,数据平平,偶然写了篇自己「租房改造翻车经历」,结果爆了,她就顺着这个方向写「租房踩坑指南」,现在做得风生水起。
多看看后台数据。哪些文章转发率高?哪些关键词带来的读者多?读者在哪个时间段看得多?这些数据会告诉你,读者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帮你一点点调整方向。
还有,别怕「小范围测试」。在朋友圈发几个不同的标题,看哪个点赞多;在粉丝群里发两个选题,看大家讨论哪个更热烈。用最小的成本试错,比闷头写半年没人看强多了。
差异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你的成长、读者的变化而调整。今天你可能写「学生党省钱技巧」,明年你工作了,就可以写「职场新人理财方法」。关键是保持敏感,不断观察,不断微调。
普通人做公众号,找差异化定位没那么难。说白了,就是找到「你擅长的」「读者需要的」「别人没做的」这三个圈的交叉点。别想太多,先写起来,写着写着,路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