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能火出圈的内容,不管形式是短视频、公众号文章还是直播脚本,背后总有个共通点 —— 它们都精准戳中了某类 “不变” 的人性需求。
不是说追热点不重要,但只靠热点堆出来的爆款,生命周期往往短得可怜。就像一阵风,刮过就没了。可那些能反复被传播、隔几年拿出来看依然能打动人的内容,靠的绝对不是运气。它们抓住的,是人类骨子里那些改不了、戒不掉的根本需求。
🧠 先搞清楚:哪些人性需求是 “死磕到底” 的?
咱们先别急着聊怎么找选题。得先明白,到底哪些人性需求是穿越时间周期的 “硬通货”。
你想啊,几千年前的人会为了食物和安全奔波,现在的人难道就不需要了?只是现在的 “食物” 可能变成了优质的信息,“安全” 可能变成了职场稳定、健康保障。本质上,需求内核没怎么变。
我总结了几个经得住考验的人性需求,你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对 “确定性” 的渴望 。人天生讨厌失控感。为什么天气预报永远有流量?为什么 “干货指南” 类内容总能吸引眼球?因为它们能给人提供确定的答案、可预期的结果。比如 “3 步搞定 Excel 数据透视表”,这种标题一看就让人觉得 “我能学会,有确定性”。
对 “优越感” 的追求 。谁不想比别人强一点?哪怕只是 “我知道一个你不知道的小技巧”。所以 “小众好物分享”“独家干货” 这类内容容易火,因为用户看完会觉得自己 get 了别人没有的东西,优越感这不就来了?
对 “连接感” 的需要 。人是群居动物,怕孤独。为什么朋友圈里 “深夜 emo” 的文案总有人点赞?为什么 “当代年轻人的共同困境” 这类话题总能引发共鸣?因为这些内容让我们发现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瞬间感觉和其他人连接在了一起。
对 “成长感” 的执念 。不管多大年纪,人都想变得更好。所以 “一年读完 50 本书的方法”“30 天瘦 10 斤计划” 永远有市场。这些内容给人一种 “只要跟着做,我就能进步” 的希望,抓住了人对成长的执念。
这些需求,你随便翻开一个爆款内容的评论区,几乎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
🔥 爆款的逻辑:不是创造需求,而是 “翻译” 需求
很多人做内容,总想着 “我要创造一个全新的需求”。说实话,太难了。人性需求就那么些,变的只是表达方式和满足途径。
爆款内容的创作者,更像个 “翻译官”—— 把那些藏在人们心底的需求,翻译成当下语境里大家能听懂、愿意看的内容。
就拿 “炫耀” 这个需求来说。以前可能是穿金戴银,现在呢?在朋友圈晒健身打卡、晒孩子奖状、晒旅行照片,本质上都是在满足 “被认可、被羡慕” 的炫耀心理。内容创作者只要找到当下最流行的 “炫耀载体”,就能做出爆款。
再比如 “偷懒” 这个需求。从古代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到现在的 “5 分钟搞定一顿饭”“一键清理手机内存”,都是在帮人节省时间和精力。你看那些教人 “偷懒技巧” 的内容,数据往往不会差。因为它精准翻译了 “想轻松点” 这个永恒需求。
我见过一个做美食号的朋友,早期总拍 “米其林级别的家常菜”,数据一般。后来改做 “10 分钟搞定的快手晚餐”,播放量直接翻了 10 倍。他没创造新需求,只是把 “想吃好又不想麻烦” 这个需求,翻译成了更贴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内容形式。
所以啊,别总想着标新立异。把老需求用新方式讲出来,往往更容易出爆款。
🕵️ 怎么挖到这些 “不变” 的需求?3 个实用方法
知道了需求是什么,关键是怎么在日常中找到它们。分享几个我自己常用的方法,亲测有效。
蹲评论区和私信 。这是最直接的办法。用户的抱怨、疑问、甚至是骂声里,全是需求。比如一个美妆博主发现,总有人问 “油皮夏天怎么控油不脱妆”,这就是 “对清爽状态的需求”;有人说 “太贵了买不起”,这就是 “对性价比的需求”。把这些高频出现的问题记下来,选题库就有了。
看 “反常识” 的现象 。有时候需求会藏在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里。比如现在很多人一边喊着 “躺平”,一边又在偷偷看 “副业赚钱攻略”。这背后其实是 “既想轻松,又怕落后” 的矛盾需求。抓住这种矛盾点做内容,很容易引发讨论。
观察 “重复出现的行为” 。人们会说谎,但行为不会。比如每天早晚高峰的地铁上,大家都在刷什么?是短视频、新闻还是学习资料?这些重复出现的行为,背后一定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我有个做职场号的朋友,就是观察到很多人上班摸鱼时喜欢看 “如何怼领导” 的内容,发现了 “职场人需要情绪出口” 的需求,专门做了一系列 “高情商应对职场糟心事” 的内容,很快就涨粉了。
🚫 避开这些坑:别把 “变化的形式” 当 “不变的需求”
最容易掉进去的陷阱,就是把需求的 “表现形式” 当成了 “需求本身”。
比如前几年 “逃离北上广” 很火,有人就以为 “大家都想离开大城市” 是核心需求。但后来发现,火的其实是 “在高压生活中寻找喘息空间” 的需求。所以后来 “城市周边露营”“周末微度假” 又接棒火了起来。如果只盯着 “逃离北上广” 这个形式,就会错过后面的机会。
还有 “直播带货”,这只是满足 “买到便宜好物” 需求的一种形式。本质需求是 “性价比” 和 “便捷购物”。所以不管是以前的电视购物,还是现在的直播带货,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形式,只要能满足这个需求,就有市场。
做内容的时候,多问自己一句:“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多往深挖一层,就能避开很多无效努力。
📝 最后一步:把需求变成选题的 “公式”
找到了不变的需求,怎么转化成具体的选题?分享一个简单的公式:
场景 + 需求 + 解决方案
比如 “对成长感的需求”,结合 “职场新人” 的场景,再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就能变成 “新人入职 3 个月,如何快速融入团队不踩坑” 这样的选题。
再比如 “对连接感的需求”,结合 “宝妈” 的场景,就可以是 “当妈后圈子变小?3 个快速找到同频宝妈的方法”。
这个公式的关键是,场景要具体,需求要明确,解决方案要可操作。用户一看就知道 “这是写给我的”“我能用上”,自然就愿意点开看。
你看,爆款选题其实没那么神秘。它不是靠灵感迸发,也不是靠运气爆棚。而是你能不能穿透那些瞬息万变的表面现象,抓住底下那些 “纹丝不动” 的人性需求。
记住,用户永远不会告诉你 “我需要什么”,但他们的行为、抱怨、渴望,都在偷偷告诉你答案。把这些答案找出来,用当下的语言翻译出来,爆款就离你不远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