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令词决定 AI 输出的 “人格温度”
你可能没意识到,那些看似简单的指令词,其实是给 AI 贴 “性格标签” 的关键。就像你跟不同的人说话会用不同语气,给 AI 的指令词带有的 “情绪倾向”,直接决定它输出的 “人格温度”。
比如让 AI 写一段关于旅行的文字,用 “严肃分析旅行的利弊” 和 “像刚旅行回来的朋友分享趣事一样”,得到的内容完全是两个路子。前者可能会列一堆数据和理论,后者则会带点感叹,说 “那地方的小吃摊老板超有意思,还给我多放了一勺辣椒”。
这就是因为 “朋友分享” 这类指令词,悄悄给 AI 植入了 “轻松、生活化” 的表达逻辑。它不再是冷冰冰的信息搬运工,而是开始模仿人类聊天时的随意感,甚至会加入一些口语化的短句,比如 “你猜怎么着”“我跟你说”。
所以选指令词时,别只想着 “要什么内容”,先想清楚 “要 AI 用什么身份说话”。是严谨的专家,还是隔壁爱唠嗑的邻居?身份定了,指令词才能精准发力。
🎯细节锚定指令词:让 AI 输出告别 “模板化空洞”
AI 写东西经常给人一种 “说了等于没说” 的感觉,问题多半出在你没给它 “细节锚点”。这类指令词的核心是 “把模糊需求拆成具体场景”,逼着 AI 放弃套话,学会 “说人话”。
举个例子,让 AI 写 “如何煮一碗好吃的面”。如果只说 “写详细点”,它可能会讲 “水开下面,煮熟加调料”。但你要是说 “像教第一次做饭的人那样,说清楚什么时候下面不会粘锅底,调料放多少才不会太咸,最后撒葱花的时机”,结果就完全不同。
它会开始说 “水冒泡冒得厉害的时候再下面,筷子搅一搅防止粘住。生抽别超过两勺,不然齁得慌。关火前 30 秒撒葱花,香味刚好出来”。这些带着 “具体动作 + 量化标准” 的描述,是不是一下子就有了 “人味儿”?
关键在于给 AI “可执行的细节框架”。比如写故事时加一句 “要提到主角摸口袋发现钥匙丢了时的慌乱表情,还有脚边踢到石子的声音”,AI 就不会只写 “主角很着急” 这种干巴巴的句子。
💬对话逻辑指令词:让 AI 学会 “顺着说” 而非 “硬邦邦回答”
人类聊天讲究 “接话茬”,但 AI 经常答非所问,或者把天聊死。这时候就得用 “对话逻辑指令词”,教它 “跟着你的思路走,还能自然延伸”。
比如你说 “我今天上班迟到了,被老板说了一顿”。如果让 AI “回应一下”,它可能说 “下次注意时间”。但你要是说 “像同事聊天那样,先表示理解我的心情,再问问具体怎么回事”,它会说 “哎,我懂这种感觉,一大早的太影响心情了。是路上堵车了还是起晚了?”
这种指令词的秘诀是 “规定对话的‘递进方向’”。用 “先肯定再追问”“先共情再给建议”“先举自己例子再回应” 这类结构,AI 就不会跳脱语境。
试过让 AI 模拟辩论吗?加一句 “每次反驳前先重复对方观点里的一个关键词,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它会说 “你刚才提到‘效率优先’,但我觉得在这个事儿上,公平比效率更重要,因为……”。这种 “贴着对方说” 的方式,像极了真实辩论时的样子。
🎭角色代入指令词:给 AI “身份记忆”,输出自带 “行为逻辑”
你让 AI “像老师一样说话” 和 “像学生一样说话”,结果能差十万八千里。但很多人用角色指令时太笼统,比如只说 “扮演医生”,不如说 “扮演社区诊所里坐诊 20 年的老医生,说话带点地方口音,解释病情时喜欢举生活例子”。
后者的输出会完全不同。它可能会说 “你这毛病啊,就跟家里水管生锈似的,慢慢堵了,得慢慢调。别老熬夜,跟熬粥似的,火太大就糊了”。这些带着 “职业特征 + 个人风格” 的表达,比单纯的 “专业术语堆砌” 更像真人。
角色指令词要包含 3 个要素:身份(比如 “开了 10 年杂货店的老板娘”)、语言习惯(比如 “说话带点口头禅‘可不是嘛’”)、行为逻辑(比如 “推荐东西时总说‘这个我自己也用’”)。要素越具体,AI 的 “角色扮演” 就越到位。
试过让 AI 扮演 “刚失恋的闺蜜” 吗?加一句 “说话时会突然叹气,偶尔提到前任的小习惯,最后又强装没事说‘算了不想了’”,它的回复里真的会出现 “昨天整理东西看到他送的杯子,唉…… 不说这个了,晚上出来喝一杯?” 这种带着情绪波动的句子。
⏳动态调整指令词:让 AI 输出有 “过程感” 而非 “结论式终结”
人类表达很少一上来就给 “标准答案”,而是有 “思考过程”。比如 “我想想啊…… 可能是这样…… 不对,再想想……”。想让 AI 有这种感觉,就得用 “动态调整指令词”。
让 AI 分析一个问题时,别说 “给出答案”,试试 “像开会讨论那样,先说出几个可能的方向,再一个个排除,最后才说自己觉得最靠谱的那个”。它会说 “我先琢磨琢磨啊,第一种可能是设备坏了,但你说刚买的,可能性不大。第二种可能是操作错了,你再看看说明书第 3 页…… 这么看的话,大概率是操作的问题”。
这种 “带着犹豫和修正” 的表达,比直接甩结论要真实得多。还有一种用法是 “让 AI 承认‘不知道’”,加一句 “不确定的地方就说‘这个我不太清楚,可能得查一下’”,它就不会硬撑着胡说八道,更像普通人的认知状态。
写方案时也能用,比如 “先写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再说说每个想法的缺点,最后改进一下形成最终方案”。AI 会老老实实地说 “第一个想法有点简单,第二个太复杂,第三个改改可能行……”,这种 “从糙到精” 的过程,完全是人类思考的复刻。
🧩组合指令词公式:1+1>2 的类人化输出秘诀
单个指令词效果有限,组合起来才能让 AI 彻底摆脱 “机器感”。分享一个亲测有效的公式:角色定位 + 细节要求 + 对话逻辑 + 动态过程。
比如让 AI 写一段 “老北京出租车司机聊天气”,用这个公式组合指令词就是:“扮演开了 20 年出租车的北京师傅,说话带‘您猜怎么着’‘嘿’这些词(角色定位);要提到今天风刮得路边自行车晃悠,还有乘客裹紧大衣骂街的样子(细节要求);先抱怨两句天气,再扯到去年这个时候的天气,最后劝我多穿点(对话逻辑);说话时偶尔停顿一下,像在开车时扭头跟我说话那样(动态过程)”。
看看 AI 怎么说:“您猜怎么着,今天这风,邪乎劲儿的!刚才路边有个骑自行车的,差点被刮得跑偏了,嘿(停顿)。去年这时候可没这么冷,我记得那会儿穿个薄外套就行…… 得,您下车时把围巾系紧点,别冻着。” 这味儿是不是一下就出来了?
组合的关键是 “每个指令词都服务于同一个‘人设和场景’”。别又让 AI “严肃分析” 又让它 “像小孩撒娇”,会精神分裂的。确定一个核心风格,再往里面填指令词,效果才会好。
用对指令词,AI 能从 “机械应答” 变成 “能聊能唠的伙伴”。核心不是找 “万能词”,而是学会 “站在人类表达的逻辑里发号施令”。记住,你越清楚 “想要 AI 像哪种人说话”,指令词就越精准,输出就越贴近 “真人感”。下次用 AI 时,别再只说 “写一篇文章”,试试上面这些指令词,效果会让你惊讶。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