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点不是 “需要”,是 “得不到就难受” 的痒点
很多人做内容总在追热点、玩梗,却没搞明白 —— 爆文的内核从来不是形式多花哨,而是精准戳中了用户 “不解决就坐立难安” 的痛点。
就像减肥产品,用户说 “我想瘦” 只是表面需求。真正的痛点可能是 “夏天穿裙子露赘肉被同事调侃” 的尴尬,是 “体检报告亮红灯” 的焦虑,是 “尝试过 5 种方法都反弹” 的绝望。你看那些卖得火的减肥课程,文案里绝不会只说 “月瘦 10 斤”,而是盯着 “产后妈妈 3 个月找回小蛮腰,接孩子时被误认成姐姐” 这种具体场景 —— 把抽象的需求,变成了能感知的情绪刺点。
再比如职场类爆文,“如何写好周报” 远不如 “领导说我周报像流水账,同事却靠它涨了薪” 有冲击力。前者是技能需求,后者是 **“怕被比下去” 的生存焦虑 **。用户会为 “解决焦虑” 买单,却不会为 “学个技能” 轻易转发。
所以拆解爆文第一步,要区分 “伪需求” 和 “真痛点”。伪需求是用户随口说的 “我想要”,真痛点是藏在抱怨背后的 “我必须”。就像有人说 “我想喝水”,可能只是口渴(伪需求),也可能是在沙漠里快脱水了(真痛点)—— 后者才值得你砸资源去解决。
🔍 找痛点的 3 个反常识技巧,比问卷星管用 10 倍
很多人做用户调研,就只会发问卷、开座谈会,但真正的痛点藏在用户的 “废话” 里,藏在他们 “说一套做一套” 的矛盾里。
看用户的 “无意识行为”。有个母婴号爆文叫《我为什么劝你别买婴儿消毒柜》,作者发现妈妈们嘴上说 “要消毒才卫生”,但后台数据显示,80% 的消毒柜买回去用不到 1 个月就积灰了。深挖下去才发现,不是不需要消毒,而是传统消毒柜操作太麻烦,半夜冲奶根本懒得用。这个 “懒得用” 就是真痛点,后来作者推荐了免安装的消毒袋,直接成了带货爆款。
听用户的 “负面词汇”。有个职场博主拆解过,说粉丝留言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 “累”“烦”“怕”—— 但 “累” 可能是加班多,也可能是没成就感;“怕” 可能是怕失业,也可能是怕被同事排挤。他专门做了一期《领导突然夸你 “辛苦了”,高情商回复模板》,就是精准抓住了 “怕说错话得罪人” 的隐性痛点,阅读量直接破百万。
盯 “小众抱怨” 里的共性。去年有个关于 “反向通勤” 的爆文火了,说的是住在燕郊却去天津上班的人。这种小众现象背后,是 “一线城市房租太高” 和 “想保住高薪工作” 的矛盾 —— 这其实是所有打工人的共同困境。作者没有只写个案,而是提炼出 “3 个低成本跨城通勤技巧”,瞬间引发了广泛共鸣。
记住,用户不会直接告诉你痛点,就像病人不会自己诊断出癌症。你得做那个 “侦探”,从他们的行为碎片里拼凑出真相。
🚀 超预期解决方案:不是 “更好”,是 “居然还能这样”
找到痛点只是基础,爆文的关键是给出 “用户想都不敢想” 的解决方案。就像用户想要一把更快的刀,你直接给他一台绞肉机 —— 这才叫超预期。
解决方案要 “降门槛”。有个教英语的爆文《我用 “菜市场英语” 3 个月出国自由行》,用户痛点是 “学了十几年英语还是不敢开口”。常规方案是 “多背单词多练习”,但作者反其道而行,说 “你不需要会语法,记住 30 句菜市场砍价专用句就行”—— 把 “学英语” 这个高门槛需求,降成了 “背句子” 的低门槛动作,转发量直接翻了 3 倍。
给 “附加价值”。有个家居爆文《租的房子太小?我用 1 个纸箱改出了衣帽间》,解决的是 “租房收纳难” 的痛点。但作者没只讲怎么改纸箱,而是附赠了 “房东看不出来的改造技巧”“搬家时纸箱还能当收纳箱”—— 这些额外好处,让用户觉得 “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占了便宜”,自然愿意分享。
制造 “认知颠覆”。有个理财爆文《月薪 5000 也能存下钱?我靠 “伪省钱” 买了第一套房》,用户痛点是 “想存钱但忍不住花”。常规方案都是 “记账”“少买东西”,但作者说 “伪省钱就是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一分不花 —— 比如奶茶可以喝,但买会员前先算能不能回本”。这种反常识的解法,比说教式内容传播快 10 倍。
记住,超预期不是做得多好,而是让用户觉得 “哇,原来还能这样”。就像你去饭店吃饭,服务员不仅给你免单,还送你一张健身卡(因为你说过在减肥)—— 这才叫戳中人心。
💡 爆文的 “痛点 - 解决方案” 公式,套进去就管用
拆解了上百个 10 万 + 案例,发现它们都在用同一个公式:具体场景 + 情绪放大 + 微小改变 = 忍不住转发。
具体场景要 “窄到不能再窄”。有个教育爆文写《三年级孩子数学总考 60 分?我就改了一个习惯,期末考了 92》,比《孩子数学不好怎么办》强在哪?前者把场景锁定在 “三年级”“60 分”,精准击中了这个阶段家长的焦虑 —— 而后者太宽泛,谁都觉得 “跟我没关系”。
情绪放大要 “往深了挖”。比如写职场焦虑,不要只说 “工作压力大”,要说 “凌晨 2 点改完方案,领导只回了个‘嗯’,盯着屏幕突然想辞职”。这种细节越具体,用户越觉得 “这就是在说我”。有个博主写《30 岁被裁员,发现存款只够活 3 个月》,光标题就戳中了多少人的隐性恐惧?
微小改变要 “看得见摸得着”。用户不想听大道理,就想知道 “现在做什么能不一样”。比如写减肥,别说 “坚持运动”,要说 “每天睡前做 3 个仰卧起坐,1 个月后肚子平了点”。这种小到不可能失败的建议,反而让人愿意尝试 —— 毕竟谁会拒绝 “只做 3 个” 呢?
有个情感号用这个公式写了篇《结婚 5 年,我和老公分房睡后关系变好了》,场景是 “中年夫妻感情淡”,情绪放大是 “分房睡不是不爱,是太爱了才想给彼此空间”,微小改变是 “每周三一起睡次卧,像谈恋爱时那样聊天”。这种具体到能落地的方案,比 “夫妻要多沟通” 这种废话管用 100 倍。
📊 避坑指南:90% 的人找痛点时都在犯这 3 个错
以为找到痛点就能写出爆文?错了,很多时候你以为的痛点,其实是 “自嗨式痛点”。
别把 “你的痛点” 当成 “用户的痛点”。有个科技博主写过一篇《为什么我不推荐买折叠屏手机》,列举了一堆参数缺点,但阅读量惨淡。后来发现,买折叠屏的用户根本不在乎 “续航差”,他们要的是 “拿出去有面子”—— 作者自己觉得 “不实用”,但用户的痛点是 “不够炫”,这就是典型的自嗨。
别解决 “已经被解决的痛点”。前几年写 “微信多开” 能火,但现在手机自带这个功能了,你再写就没人看了。判断一个痛点还有没有价值,就看用户是不是还在到处问 “怎么办”—— 如果大家都已经有答案了,你再写就是炒冷饭。
别给 “用户付不起代价” 的解决方案。有个房产号写《月薪 8000 也能在上海买房》,方案是 “找父母借 300 万首付”—— 这不是解决问题,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用户要的是 “靠自己能做到” 的办法,哪怕办法笨一点,也比 “啃老” 这种不切实际的建议强。
有个职场博主就踩过这个坑,写《应届生怎么进大厂》,建议 “先去实习再转正”,但没说 “没实习经验怎么找实习”。后来他改了篇《零经验怎么进大厂实习?我靠这招骗到了 3 个 offer》,教大家 “先免费干活换经验”,反而成了爆款 —— 因为这个方案虽然 “笨”,但用户付得起代价(时间换机会)。
🎯 最后说句大实话:爆文不是写出来的,是 “挖” 出来的
很多人总想着 “我要写出 10 万 +”,但其实爆文的本质是 “用户帮你转发出来的”。用户为什么转发?因为你替他们说出了不敢说的话,解决了他们解决不了的事。
所以与其研究 “怎么写”,不如研究 “用户晚上睡不着时在想什么”。他们的焦虑、他们的渴望、他们藏在朋友圈三天可见里的秘密 —— 这些才是爆文的真正素材。
记住,用户不是为你的内容买单,是为 “你懂他” 买单。就像有人说的:“最好的文案不是写得有多好,而是用户看完说‘卧槽,这就是我’。” 找到那个 “卧槽” 的瞬间,你离爆文就不远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