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过不少公众号运营者,很多人总觉得写出 10w + 得有顶尖文采,要么能写出华丽辞藻,要么能讲出特别动人的故事。但实际看那些真正爆火的文章,你会发现多数文笔都很普通,甚至有些就是大白话。真正让它们火起来的,是选题里藏着的 “稀缺性”—— 这种稀缺性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 “这个内容我没见过”“这个角度我没想到”,忍不住转发分享。
📝 别再死磕文采了!10w + 文章的真相是 “信息价值”
很多人写公众号总在纠结句子通不通顺、比喻贴不贴切,其实读者打开一篇文章,根本不是来欣赏文学的。他们要么是想解决问题,要么是想获取新信息,要么是想找到情绪共鸣。文采好当然是加分项,但如果选题没价值,再美的文字也像没放馅的包子 —— 看着精致,咬一口全是面。
你可以去翻一翻那些长期出爆款的公众号,比如写职场的 “LinkedIn”,写社会观察的 “浪潮工作室”,它们的文章语言都很平实,但选题总能戳中大家的痛点。就像之前有篇讲 “35 岁被裁员后,我在小区开超市月入 2 万” 的文章,文笔就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却因为戳中了 “35 岁危机” 这个大众焦虑点,又给出了 “不进大厂也能活得好” 的新视角,直接冲上 10w+。
反过来看,有些公众号文章辞藻华丽,引用了一堆名言警句,可选题还是 “春天来了要注意养生”“努力就能成功” 这类老生常谈的内容。读者扫一眼就知道你要讲什么,自然不会有转发的欲望。文采能决定文章的 “阅读体验”,但选题的稀缺性才能决定文章的 “传播动力”。
🔍 选题的 “稀缺性” 到底是什么?3 个核心特征
很多人觉得 “稀缺性” 就是写别人没写过的东西,其实不是。互联网上信息那么多,真正完全没人写过的选题几乎不存在。稀缺性的关键是 “在熟悉的领域里找到陌生的切口”,具体来说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是 “信息差”。就是你知道的,大部分人不知道;或者你能把复杂的信息拆解成大家能看懂的内容。比如去年 “数字人民币” 火的时候,很多文章都在讲 “什么是数字人民币”,但有个公众号写了 “数字人民币试点中,有人靠抢红包赚了 5000 块,这 3 个技巧能提高中签率”。它没有讲概念,而是讲了普通人能实操的 “薅羊毛” 方法,这就是信息差带来的稀缺性。
第二个是 “视角独特”。同样一个事件,别人都从 A 角度说,你从 B 角度说,就能脱颖而出。就像前段时间 “年轻人流行‘City Walk’”,多数文章都在讲 “怎么逛才时髦”,但有个账号写了 “退休阿姨的 City Walk:每天逛菜市场,比年轻人更懂城市烟火”。这个视角把 “年轻人的潮流” 和 “老年人的日常” 结合起来,既新鲜又有共鸣,很快就传开了。
第三个是 “时效性空白”。热点事件出来时,大家都在追,但总有一些细节被忽略。比如某明星官宣结婚,全网都在讨论 “两人感情史”,有个账号却写了 “明星结婚热搜背后,工作室是怎么提前 3 天准备公关稿的”。它从 “行业操作” 这个空白点切入,既蹭了热点,又提供了新信息,自然能吸引眼球。
🛠️ 3 个实操方法,挖出有稀缺性的选题
知道了稀缺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找到这样的选题。这不是靠灵感,而是有固定方法的。
第一个方法:从 “用户吐槽” 里找切口。读者的抱怨、疑问、困惑,往往藏着没被满足的需求。你可以去小红书、豆瓣小组、知乎问答里逛,看看大家都在纠结什么。比如有人在豆瓣吐槽 “想给父母买智能手表,挑了 3 天还是没选对”,这时候你写一篇 “给 50 岁以上父母挑智能手表,别只看功能,这 3 个细节更重要”,就比泛泛而谈的 “智能手表推荐” 稀缺得多。
第二个方法:用 “垂直细分” 缩小范围。很多选题写不深,是因为范围太广。比如 “职场沟通” 这个话题太大了,你可以细分到 “实习生怎么跟领导汇报工作”“跨部门沟通时,怎么避免被‘踢皮球’”。越具体的场景,越容易写出别人没讲过的细节。有个公众号专门写 “职场新人避坑”,其中一篇 “入职第一周,别主动帮同事带饭”,就是因为聚焦 “新人入职第一周” 这个细分场景,成了爆款。
第三个方法:逆向思考 “常识”。大家都觉得对的事情,你试着从反面想想,往往能找到新角度。比如大家都在说 “早起效率高”,你可以写 “我试过 30 天早起,发现对熬夜星人来说,晚起反而更高效”;大家都在讲 “坚持就能成功”,你可以写 “有些事及时放弃,反而能少走 3 年弯路”。这种 “反常识” 的内容,容易引发讨论,自然也就容易传播。
⚠️ 避开这 3 个坑,稀缺性才不会变成 “无效信息”
不是所有 “少见的内容” 都能算有稀缺性,有些选题看似新鲜,其实根本没人关心。这几个坑一定要避开。
第一个坑:为了稀缺而 “猎奇”。比如写 “有人靠吃土月入过万”“90 后女生隐居山洞 3 年”,这类内容虽然少见,但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没关联,读者看完只会觉得 “离谱”,不会转发。真正有价值的稀缺性,是 “和读者有关联的新信息”,而不是单纯的猎奇。
第二个坑:只讲 “小众” 不讲 “共鸣”。有些选题确实很垂直,比如 “收藏老式磁带的 10 个技巧”,但喜欢磁带的人本身就少,再怎么写也很难爆。稀缺性不是越小众越好,而是要在 “小众细节” 里找到 “大众情绪”。就像刚才说的 “退休阿姨的 City Walk”,虽然写的是退休阿姨,但背后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这个大众能共鸣的点。
第三个坑:忽略 “信息密度”。有些选题角度不错,但内容太水,比如写 “3 个冷门副业”,结果每个副业只讲了 “是什么”,没讲 “怎么入门”“能赚多少钱”。读者看完觉得 “说了等于没说”,自然不会分享。稀缺的选题,必须搭配足够的信息密度 —— 要么给方法,要么给数据,要么给具体案例。
🚀 最后一步:用 “传播钩子” 放大稀缺性
找到有稀缺性的选题后,还要让读者愿意转发。这时候需要加一个 “传播钩子”—— 也就是让读者觉得 “我转发这篇文章,能让别人觉得我很懂行”“能帮到朋友”。
最简单的方法是 “提供社交货币”。比如在文章里加入 “只有圈内人才知道的 3 个技巧”“90% 的人都不知道的真相”,读者转发时会觉得自己在分享 “干货”,显得很专业。之前有篇讲 “外卖红包怎么领最划算” 的文章,标题里加了 “内部员工才知道的 5 个渠道”,转发量比普通标题高了 3 倍。
另一个方法是 “引发情绪共鸣”。在稀缺的信息里,加入读者的共同情绪。比如写 “小区便利店老板的生存现状”,除了讲经营技巧,还可以加一句 “他们比谁都清楚,哪个时间段的上班族最爱买咖啡”,这种细节能让读者想起自己常去的便利店,忍不住转发给朋友。
还有个小技巧是 “留讨论空间”。在文章结尾提一个问题,比如 “你觉得这种方法有用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互动能增加文章的活跃度,也能让平台给更多流量。
其实公众号 10w + 没那么神秘。不用追求文采有多好,只要能找到 “别人没讲过、读者又需要” 的选题,再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讲清楚,就有机会爆。记住,读者打开文章不是为了看你写得多漂亮,而是为了找到 “对自己有用的新东西”。稀缺性,就是能提供这种 “新东西” 的钥匙。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