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拷问:这选题到底戳中了多少人的 “必须解决”?

p9-flow-imagex-sign.byteimg.com
别急着下笔。先打开你的用户列表,或者潜入目标人群的社群,睁大眼睛看看 —— 他们每天在抱怨什么?在追问什么?那些被反复提及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金矿。
比如前阵子 “职场便当” 这个选题,有人觉得肯定火,毕竟打工人那么多。但你细究就会发现,真正每天带便当的人,痛点不是 “怎么做”,而是 “早上起不来备菜”“隔夜菜不新鲜”。要是你的选题还在教 “30 种精致便当做法”,那基本就凉了。因为你没戳中那个 “必须解决” 的点。
判断的标准很简单:如果用户看到这个选题,心里会咯噔一下 ——“对!我就是这样!” 那才算及格。要是他们扫一眼就划走,说明要么是需求太浅,要么是你没挖到根。可以试试用 “用户痛点频率表”:记录一周内目标人群提到相关问题的次数,超过 50 次以上的,再重点考虑。
还有个小技巧,去看看电商平台的评论区。比如你想做 “小户型收纳” 选题,就去搜搜 “收纳盒”“置物架”,看看差评里大家都在骂什么。“装不下”“占地方”“安装麻烦”,这些才是真实的需求缺口。比你自己拍脑袋想靠谱多了。
🚀 第二个拷问:市场上的同类内容,有没有留下 “致命缺口”?
不是说别人写过的就不能碰。关键是看他们有没有把坑填完。
就拿 “减肥” 这个万年老题来说,网上的内容多如牛毛。但你仔细翻一圈会发现,大部分都在讲 “运动 + 节食”,却很少有人关注 “减肥期间怎么保持心情不崩溃”。这就是缺口。去年有个博主专门做 “减肥期情绪管理”,短短三个月就涨了 10 万粉,靠的就是这个缺口。
怎么找缺口?用 “三层对比法”:第一层,看头部账号的爆款内容,他们的评论区有没有用户在追问 “那 XX 情况怎么办?” 这些追问就是缺口。第二层,搜同类关键词,按时间排序,看看最近半年有没有新的趋势没被覆盖。比如 “居家健身” 火了之后,很快就衍生出 “小空间健身器材选购” 的缺口。第三层,看看反面案例。那些骂声一片的内容,往往藏着改进的机会。
最怕的是 “重复造轮子”。别人写过的观点,你换个例子再写一遍,凭什么火?除非你有新的数据、新的角度,或者能解决别人没解决的细分问题。比如 “早餐吃什么”,别人都在列食谱,你要是能结合 “上班族 5 分钟快手早餐 + 控糖需求”,那就不一样了。
💡 第三个拷问:你手里的牌,能不能把这个选题打得出乎意料?
就算前两个拷问都通过了,也别急。问问自己:我有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
是独家数据吗?比如你在教育机构工作,手里有上万名学生的成绩分析,那做 “初中生成绩下滑的 3 个隐秘原因”,就比纯理论分析有说服力。是独特经历吗?一个宝妈分享 “带娃住院 7 天的实战攻略”,肯定比没生过孩子的小编写的 “育儿指南” 更打动人。
没有硬资源也不怕,看视角够不够刁钻。同样是写 “租房避坑”,别人都在说 “看房产证”“查水电表”,你要是能从 “中介朋友圈的潜台词” 入手 ——“这套随时能看” 可能意味着没人要,“业主急租” 可能藏着隐患 —— 这种反常识的解读,照样能火。
最怕的是 “我也能写” 但 “写不出新意”。比如跟风做 “AI 工具推荐”,要是你手里只有网上搜来的基础功能介绍,那肯定淹没在信息海里。但你要是实测过 20 款工具的优缺点,总结出 “新手最容易踩的 5 个坑”,价值感就出来了。
说到底,选题能不能火,不是看它够不够时髦,而是看它能不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用户非解决不可,市场还有缺口,你能给出别人给不了的东西。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再动手也不迟。别让你的时间,浪费在那些看起来热闹、实则没人买单的选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