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内容这行的都知道,选题撞车是家常便饭。你写的我也写,大家挤在同一个赛道里卷,最后谁也讨不到好。但真的没东西可写了吗?未必。那些被我们翻来覆去看过的旧闻,其实藏着不少差异化选题的机会。关键是怎么把 “旧闻” 说出 “新意思”,这背后藏着一套能出爆款的技巧。
🎯 从受众差异里挖新角度,旧闻也能有新共鸣
同样一件事,放在不同人面前,关注点能差十万八千里。这就是做 “旧闻新说” 的第一个突破口 —— 盯着不同受众的需求去解读。
就拿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来说,当时全网都在喊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焦点全在金牌数和开幕式的震撼上。现在再提这事儿,要是还说这些,肯定没人看。但换个角度呢?对 00 后来说,他们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当年奥运吉祥物 “福娃” 现在的收藏价值,或者开幕式上那些高科技元素放在今天算不算过时。对职场人来说,当年奥运志愿者的经历,放到现在的简历里会不会是加分项?这些角度一出来,旧闻立刻就有了新味道。
再比如十几年前的 “打工皇帝” 唐骏学历门事件,当时大家都在骂 “造假”。现在再看,职场人更关心的可能是 “学历和能力到底哪个重要”,创业者可能会琢磨 “企业高管的诚信成本有多高”。不同受众的痛点不一样,从他们的视角重新包装旧闻,就能戳中不一样的人群。
记住,受众的细分程度,直接决定了旧闻新说的差异化程度。别总想着讨好所有人,抓住某一群人的心思,反而更容易出爆款。
🌐 结合新社会背景,给旧闻换个 “时代滤镜”
社会一直在变,几年前的事,放到现在的背景下看,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这就像给旧照片加了个新滤镜,瞬间有了新鲜感。
前几年有个挺火的旧闻,说某明星在机场因为粉丝围堵误了飞机,当时大家都在骂粉丝不理智。现在再看这事儿,结合当下 “理性追星”“私生饭治理” 的社会共识,就能延伸出 “粉丝经济的边界在哪里”“公众人物的隐私该如何保护” 这类新话题。当年的单一事件,现在就成了探讨社会现象的引子。
还有 2015 年左右的 “逃离北上广” 话题,当时大家讨论的是大城市压力大。现在呢?经历了疫情,很多人对 “稳定” 和 “生活质量” 有了新理解,再聊这个话题,就能对比 “当年逃离的人现在怎么样了”“现在的年轻人还想逃离吗”。社会背景的变化,会让旧闻自带新的讨论价值,关键是要找到那个 “连接点”。
怎么找这个点?多看看最近的政策风向、社会热词、大众情绪。比如现在大家常说 “内卷”“躺平”,把十年前关于 “奋斗” 的旧闻拿出来,对照着说,就能碰撞出火花。
🔍 扒细节!被忽略的角落藏着爆款密码
很多旧闻之所以被淡忘,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大家只记住了 “主干”,忽略了 “枝叶”。那些被漏掉的细节,往往就是差异化选题的金矿。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大家都记得场馆多壮观、参观人数多惊人。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为了保障园区秩序,有上万个志愿者每天要走几万步,他们的鞋子不到一个月就磨坏了。还有那些为了让外国游客看懂指示牌,熬夜修改翻译的工作人员。这些细节当年可能只是新闻里的一句话,现在单独拎出来,写成 “世博会背后的普通人:他们的付出比场馆更动人”,是不是就很有画面感?
再比如 2003 年的非典事件,大家都记得全民抗疫的紧张。但很少有人提,那时候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疫情差点倒闭,有个开餐馆的老板,把库存的食材免费送给邻居,反而攒下了好人缘,后来生意越做越好。这个细节藏在旧闻的角落里,现在挖出来,结合当下的经济环境,就能变成 “疫情下的生存智慧:18 年前的老板是怎么破局的”。
细节的价值在于 “具体”。宏大叙事听多了,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带着温度的小事。把旧闻里的细节放大,故事感就来了,差异化自然也就有了。
📝 换种表达方式,旧闻也能 “潮” 起来
有时候,旧闻之所以不吸引人,不是内容不行,而是说的方式太老套。换种新潮的表达方式,哪怕是几十年前的事,也能让年轻人追着看。
就拿历史事件来说,课本里写得干巴巴的,但有人用 “剧本杀” 的形式还原,让读者扮演当时的角色,一步步揭开事件真相。还有人把 80 年代的婚恋旧闻,做成 “恋爱攻略” 的形式,标题写成 “80 年代人是怎么谈恋爱的?这 3 个技巧现在还能用”。
表达方式的创新,还包括语言风格。当年的新闻报道都很正式,现在可以用更轻松的语气说。比如把 “某企业因偷税漏税被查处”,改成 “当年这家公司因为太贪,把自己玩进去了 —— 聊聊那些年的税务坑”。用读者熟悉的语言体系去沟通,旧闻就不会显得 “过时”。
还有载体的变化,以前只能写文章,现在可以做成漫画、短视频、播客。同样一件旧闻,用不同的形式呈现,效果天差地别。比如讲 90 年代的下岗潮,写成文章可能没人看,但拍成 “下岗工人再就业” 的纪录片式短视频,配上当年的老歌,很容易让人共情。
🔥 借热点东风,让旧闻 “蹭” 出新鲜感
热点自带流量,但追热点的人太多,很容易同质化。这时候,把热点和旧闻绑在一起,用旧闻解释热点,或者用热点解读旧闻,就能打出差异化。
前段时间 “预制菜” 话题很火,大家都在讨论好不好吃、安不安全。这时候,有人翻出 2008 年的旧闻 —— 当年某快餐品牌因为使用预制食材被骂,但后来通过改进工艺赢得了信任。把这两件事放一起,写成 “15 年前的预制菜风波,早就告诉我们该怎么选”,既蹭了热点,又有历史纵深,比单纯骂预制菜或者夸预制菜更有说服力。
还有每年高考前后,“高考改变命运” 的话题都会被提起。这时候,要是翻出 30 年前的高考旧闻,对比 “当年的考生和现在的考生,面临的机会有什么不同”,就能跳出 “鸡汤” 和 “吐槽” 的套路,给出新视角。
借热点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找到旧闻和热点之间的 “逻辑关联”。要么是本质相似,要么是对比强烈,要么是能提供经验教训。关联越紧密,旧闻的 “新说” 就越自然。
💡 最后说句大实话
找差异化选题,不一定非要挖空心思找 “没人说过的事”。那些已经被说过的旧闻,就像被翻过的土地,只要你换个锄头、换个角度再耕一遍,照样能长出新庄稼。
“旧闻新说” 的核心,不是否定过去,而是用现在的眼光重新发现价值。受众在变、社会在变、表达方式在变,这些 “变化” 就是旧闻的 “新机会”。
别害怕写旧闻,怕的是你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试着从受众、背景、细节、表达、热点这几个角度多琢磨,下次选题的时候,说不定你就能从旧闻堆里扒出个爆款。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