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体的,谁没为选题犯过愁啊。每天打开后台,看着数据忽高忽低,心里就打鼓。说到底,选题是内容的根,根扎得不稳,后面写得再花里胡哨也白搭。现在圈子里都在讨论选题工具,有人说 AI 选得又快又准,也有人觉得手动找的才更对味。到底哪些工具真能用?AI 和手动,到底谁更能打?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 这些自媒体选题工具,老司机都在用
市面上的选题工具多如牛毛,但真能解决问题的没几个。得按功能分分类,不然容易挑花眼。
大数据分析类工具 算是最基础的配置。像新榜、清博指数这类,能扒平台热榜、关键词热度、竞品爆款选题。你输入个领域,比如 “职场”,它能把近一周小红书、抖音上相关的高赞内容列出来,还能看标题里的高频词。我试过用新榜看美妆领域,发现 “平替”“新手友好” 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跟着这个方向写,阅读量确实比瞎写强。不过这类工具大多要付费,基础版能看的数据有限,想解锁更多维度,每月几百块跑不了。
平台自带的选题中心 常常被忽略。抖音的 “巨量算数”、微信的 “搜一搜热榜”、B 站的 “创作灵感”,这些都是免费的宝藏。巨量算数里的 “热点趋势” 功能很实用,能看到某个关键词的搜索量变化,预判会不会火。上次想写 “露营装备”,发现近 30 天搜索量涨了 200%,赶紧安排上,果然小爆了一把。缺点是只能看自家平台的数据,跨平台选题就得来回切换,有点麻烦。
AI 驱动的选题工具 这两年冒出来不少。第五 AI 的选题助手、易撰的智能选题,输入领域和风格,能直接生成几十条选题。我让第五 AI 写 “亲子教育” 相关的,它不仅给了 “3 岁孩子专注力训练,家长别踩这 5 个坑” 这种具体标题,还附带上了可能的切入点和关键词。据说背后是爬了全网的爆款数据,再用算法拆解规律。但 AI 有时候会犯傻,比如写 “农村生活”,它可能会生成 “农村别墅装修指南”,明显脱离实际,还得自己筛。
垂直领域工具 适合深耕某个赛道的人。做美食的用 “下厨房” 看热门菜谱,做财经的看 “财新网” 的资讯排行,做教育的刷 “知乎教育板块” 的热问。这些地方的选题更精准,也更容易写出深度。我认识个做健身的博主,每天泡在 “Keep” 的社区里,看用户问得最多的问题,比如 “减肚子最快的动作”,直接拿来当选题,粉丝涨得很快。就是覆盖范围太窄,想跨领域选题就不太够用。
🤖 AI 选题,到底快在哪里?
接触过 AI 选题的人,大多会被它的速度惊到。但快只是表面,得看看它的底层逻辑到底行不行。
选题速度确实碾压手动。手动找选题,你得翻热榜、看竞品、刷评论区,一套流程下来两三个小时很正常。AI 呢?输入几个关键词,半分钟就能出几十条。我试过同时用 AI 和手动找 “宠物护理” 的选题,AI5 分钟给了 30 条,我自己找了俩小时才凑齐 20 条,还没它的全面。尤其到了晚上赶稿,AI 能省不少时间,这点没得黑。
数据支撑更硬气。AI 选题一般会附带上热度指数、受众画像这些数据。比如它推荐 “猫咪掉毛怎么办”,会告诉你这个选题在小红书的收藏率是 35%,主要受众是 25 - 30 岁的女性。你写的时候就能针对性调整内容,比如多讲 “不伤害猫咪的去毛方法”。手动找选题也能看数据,但得自己去各个平台扒,汇总起来太费劲儿,最后可能就懒得弄了。
容易陷入 “模板化” 陷阱。AI 生成的选题,乍一看都挺像爆款,但多翻几页就会发现套路都一样。比如 “XX 的 N 个误区”“新手必看的 XX 技巧”,用多了读者会审美疲劳。我有个朋友用 AI 写职场选题,连续三篇都是 “职场新人避坑指南”,数据一次比一次差。后来才发现,AI 是根据历史爆款规律生成的,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
对细分领域不太友好。如果你的领域比较偏,比如 “传统手工艺修复”,AI 能给的选题就很少,要么太泛,要么干脆跑偏。手动找的话,你可以去相关的论坛、线下市集逛,能发现很多小众但有价值的点。我认识个做古籍修复的博主,选题都是从博物馆的讲座、老工匠的聊天里来的,AI 根本扒不到这些内容。
✍️ 手动搜集,慢归慢,但有它的妙处
总有人说手动选题效率低,但真能沉下心来做的人,反而能做出差异化。这里面的门道,AI 暂时还学不会。
能挖到更有温度的选题。刷评论区的时候,经常能看到用户的真实困惑。比如有个做母婴博主的,在一条 “宝宝辅食” 的评论里看到有人说 “孩子不爱吃蔬菜,试过很多方法都没用”,赶紧写成一篇 “10 种把蔬菜藏进辅食的技巧”,评论区全是感谢的。这种选题带着烟火气,AI 靠算法是算不出来的。手动搜集就像和用户聊天,能摸到他们真实的痛点。
更容易形成个人风格。每个博主的经历和视角都不一样,手动选题能把这些个人特色融进去。我关注个做旅行的博主,她总去一些冷门的小镇,选题都是 “在 XX 镇住了 7 天,发现当地人都不去的 3 个秘密景点”。这些选题 AI 写不出来,因为带了她自己的体验和判断。读者看久了,会觉得 “只有她能写出这样的内容”,粘性自然就高了。
对热点的反应更灵活。有时候热点突然爆了,AI 的数据库还没更新,推荐的选题可能还是老的。手动搜集的话,你能第一时间刷到最新的讨论,从里面找切入点。比如上次 “某明星塌房”,有个娱乐博主半小时就从粉丝的评论里扒出 “如何理性追星” 的选题,赶在热度最高的时候发出来,流量一下就上去了。AI 这时候可能还在推荐几天前的娱乐新闻。
但真的太费时间了。我算过,一个成熟的博主,每天至少要花 3 - 4 小时在选题上。翻热榜、看竞品、记灵感,有时候一整天下来,可能就找到一两个能用的。尤其是刚开始做自媒体的,没经验,不知道该往哪找,很容易陷入焦虑。有个新手博主跟我说,她为了找选题,每天刷手机到凌晨,结果眼睛疼得厉害,内容还没做起来。
🆚 效率 PK: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合适的选择
单说效率,AI 肯定更快。但做自媒体,效率不是唯一的标准,还得看选题的质量和匹配度。
短期追热点,AI 更靠谱。热点事件爆发时,AI 能快速抓取全网讨论,生成相关选题。比如 “某品牌翻车”,AI 能在几分钟内给出 “从 XX 事件看品牌公关的 3 个雷区”“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等选题,还能附上相关的关键词和数据。这时候手动找,等你理清楚脉络,热点可能都凉了。我见过不少博主靠 AI 追热点,单篇阅读量能比平时高 5 - 10 倍。
长期做 IP,手动搜集更重要。真正能让粉丝记住的,是那些有独特视角的内容。手动搜集能帮你积累自己的素材库,里面有用户的真实故事、你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些东西 AI 替代不了。就像做情感博主的,粉丝更愿意看 “我朋友经历的一件事”,而不是 AI 生成的 “10 种挽回前任的方法”。长期下来,手动找的选题能帮你建立起个人标签,这是 AI 给不了的。
中小博主,建议 “AI 辅助 + 手动筛选”。完全靠 AI,内容容易同质化;完全手动,效率太低。可以先用 AI 生成一批选题,再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粉丝需求筛选、修改。比如 AI 推荐 “夏天减肥吃什么”,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改成 “我试了 10 种减肥餐,只有这 3 种不饿还掉秤”,既有 AI 的热度支撑,又有个人特色。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内容质量。
大团队作战,两者结合效果最好。大团队有人专门负责找热点,有人负责数据分析,有人负责内容创作。可以让 AI 先出一批选题,再让编辑手动筛选、补充细节。比如 AI 给出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编辑可以去采访业内人士,加入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内容更有深度。这种模式既能发挥 AI 的效率优势,又能体现人的专业判断。
📝 最后说句实在话
工具再好,也只是辅助。真正的好选题,是既符合平台趋势,又能打动用户,还带着你自己的风格。AI 能帮你省时间,但不能替你思考;手动搜集虽然慢,但能让你更了解你的读者。
刚开始做自媒体,不用追求太多工具,先把免费的平台热榜、搜一搜用起来,多和粉丝互动,慢慢就能摸到选题的门道。等内容有了一定基础,再试试 AI 工具,看看能不能提高效率。记住,选题的核心不是 “快”,而是 “准”—— 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准确表达你的观点。
不管是 AI 还是手动,能帮你写出让读者喜欢的内容,就是好方法。别纠结哪个更好,赶紧行动起来,毕竟最好的选题,永远在实践里。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