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体这行,每天最头疼的估计就是找素材、定选题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坐下来专门琢磨吧,半天也没头绪。其实啊,那些被你忽略的碎片化时间,才是宝藏。等公交的 5 分钟,吃饭时的 10 分钟,甚至是上厕所的那一小会儿,都能帮你搞定素材和选题。
⏰ 碎片化时间清单:那些被忽略的黄金窗口
通勤路上的时间绝对不能浪费。不管是坐公交还是地铁,这半小时到一小时,是信息输入的黄金时段。你可以打开音频 APP,听听新闻播客,本地新闻、社会热点都能涉及。听到有意思的点,随手在手机备忘录里敲几个关键词。比如听到某地出台了新的电动车管理政策,马上记下来,这可能就是个不错的选题,尤其是如果你做的是本地生活类账号。
排队的时候别光发呆。去超市结账、在医院候诊,这些零散的几分钟,打开社交媒体刷一刷。但不是让你刷短视频傻笑,而是有针对性地看。关注几个和你账号领域相关的话题,比如你做美食账号,就看 “家常菜做法”“网红小吃踩雷” 这些话题下的内容,用户的吐槽和推荐都是现成的素材。
午休前的 10 分钟也别错过。吃完午饭别立马趴下睡觉,打开行业相关的公众号,快速浏览标题。那些标题里带数字、带疑问的,比如 “3 种方法搞定孩子挑食”“为什么你做的蛋糕总失败?”,能吸引你点进去的,说明有爆款潜质,把标题记下来,换个角度就能变成你的选题。
睡前的碎片时间也很关键。躺在床上别只顾着刷剧,花 5 分钟回想一下今天遇到的人和事。早上买早餐时老板说的一句话,路上看到的一个现象,甚至是同事聊天时提到的一个困惑,都可能成为素材。比如同事说 “现在快递越来越慢了”,你要是做职场或者生活类账号,就能围绕 “快递变慢背后的原因” 做篇内容。
📱 信息渠道矩阵:让素材主动找上门
垂直类 APP 是素材富矿。做美妆的就盯小红书,看热门笔记里推荐的新品和吐槽的雷品;做职场的多刷领英,看看职场人分享的晋升经验和跳槽故事。这些 APP 每天都会推送热门内容,利用碎片化时间刷一刷,看到点赞高、评论多的,点个收藏,回头整理一下就是素材。
新闻客户端的 “本地” 板块要重点看。不管你做什么领域的自媒体,本地新闻里总有能和你结合的点。比如做亲子账号的,看到本地新开了一家亲子乐园,就能写篇 “实测 XX 亲子乐园:值不值得带娃去?”;做美食账号的,本地小吃街改造的新闻,就是 “改造后的 XX 小吃街,这些老店还在吗?” 的选题来源。
同行的账号是最好的参照物。关注 10 个和你领域相同、粉丝量比你高的账号,碎片化时间里翻他们的历史内容。看看他们哪些选题点赞高,哪些评论区互动活跃,然后思考 “这个选题我能不能换个人群讲?”“这个观点有没有相反的角度?” 比如同行写 “上班族带饭攻略”,你可以写 “学生党带饭避坑指南”,换个受众,素材就有了。
社交平台的 “热搜榜” 不能忽略。微博热搜、抖音热榜,每天花 3 分钟扫一遍。不用每个都点进去看,看标题就能判断有没有价值。比如热搜 “年轻人开始流行攒钱买房”,做理财账号的可以写 “年轻人攒钱买房,这 3 个误区要避开”;做情感账号的,能写 “攒钱买房的情侣,更容易分手吗?”,把热点和自己的领域结合起来,选题就有了时效性。
💡 选题灵感捕捉术:3 秒记录法的魔力
手机备忘录要随时打开。灵感这东西很奇怪,往往在碎片化时间里突然冒出来。可能是在电梯里听到别人聊天说 “现在买菜比吃肉还贵”,可能是在刷短视频时看到 “00 后摆摊卖花”,这时候别犹豫,3 秒内打开备忘录,记上关键词。不用写完整句子,“买菜贵”“00 后卖花” 就行,回头再慢慢扩展。
语音记录比打字更快。有时候手里忙着别的事,比如在做饭、在走路,突然有个选题灵感,打字不方便。直接打开手机的语音备忘录,说上一句 “可以写篇关于上班族晚餐糊弄学的内容”,几秒钟就搞定。等有空了,把语音转成文字,整理成选题。
随身带个小本子也有用。虽然现在手机很方便,但有时候手机没电或者信号不好,这时候小本子就派上用场了。排队的时候看到前面的人在看一本很特别的书,马上记下来 “小众书籍推荐”;坐公交时看到路边有个特别的店铺,画个简单的符号加上 “特色店铺探访”,回头看到就能想起当时的灵感。
把灵感分类标记。记下来的灵感多了,容易乱。可以在备忘录里建不同的文件夹,比如 “情感类”“干货类”“热点类”。每次记新灵感的时候,顺手归到对应的文件夹里。比如 “年轻人攒钱买房” 归到 “热点类”,“带饭攻略” 归到 “干货类”,这样回头找的时候一目了然,节省时间。
🔍 素材快速筛选:1 分钟判断价值的标准
看素材能不能引发 “共鸣”。一条素材有没有用,首先看它能不能让你的目标读者觉得 “这说的就是我”。比如你做宝妈账号,看到一条 “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 的素材,宝妈们肯定有共鸣,这就值得留着。要是看到 “如何养好兰花”,和你的目标读者不相关,再热门也没用,直接 pass。
素材有没有 “冲突点” 很重要。有冲突的素材更容易引发讨论,比如 “月薪 3 千该不该买大牌包”,“老人带娃和年轻人带娃的区别”,这些本身就有对立的观点,评论区肯定热闹。在碎片化时间里看到这样的素材,不管当时能不能用,先存起来,以后做选题的时候,冲突点就是天然的话题引子。
时效性强的素材要优先用。像节日、节气、刚发生的新闻,这些素材有很强的时效性。比如临近中秋,“中秋送礼送什么不踩雷” 就是个好选题;某地刚发生了地震,做科普账号的可以写 “地震来了,这 3 个逃生方法要记住”。这类素材在碎片化时间里看到,要赶紧记下来,错过时间就没用了。
素材的 “真实性” 不能忽视。尤其是做科普、新闻类账号的,素材一定要真实可靠。看到一条数据类素材,比如 “每天喝 8 杯水是错误的”,先看看来源是不是权威媒体或者专业机构,要是来自不知名的小网站,就得打个问号。碎片化时间里没时间验证的,先标记 “待核实”,回头专门找时间确认。
🔗 选题组合与延伸:碎片信息变系统内容
把同类素材 “打包” 成系列内容。比如你在碎片化时间里收集了 “早餐吃什么健康”“午餐怎么吃不发胖”“晚餐这样吃助睡眠” 的素材,就能组合成 “一日三餐健康饮食指南” 系列,每天发一篇,既系统又省事儿。这样做还能让读者觉得你内容很全面,增加关注的欲望。
从一个素材 “挖深” 出多个选题。比如看到 “年轻人喜欢露营” 这个素材,别只写一篇 “露营装备推荐”。可以挖深一步,写 “月薪 5 千玩得起露营吗?”“露营时遇到的奇葩事”“露营会不会成为一阵风?”,一个素材延伸出多个选题,够你发好几天的。
用 “对比法” 让选题更有看点。把两个相关的碎片素材放在一起对比,比如 “线上买菜 VS 线下买菜,哪个更划算?”“国产护肤品和进口护肤品,差距在哪里?”。对比类的选题自带讨论点,读者要么站队,要么分享自己的经历,互动率肯定低不了。
“反常识” 的角度能让选题出彩。很多碎片素材大家都看到了,但你要是能从反常识的角度写,就容易脱颖而出。比如大家都写 “努力工作才能成功”,你可以结合收集到的 “过度加班的危害”“躺平族的真实生活” 等素材,写 “有时候,不努力反而过得更好”,只要有理有据,肯定能引起关注。
做自媒体找素材和选题,真不用专门腾出大块时间。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搭建好信息渠道,及时捕捉灵感,学会筛选和组合素材,每天都能有源源不断的内容可发。关键是要养成随时留意、及时记录的习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是素材,再也不用为选题发愁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