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内容这行,最怕的就是选题撞车。打开手机刷一圈,全是差不多的标题和内容,读者看一眼就划走,自己写着也没劲。想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差异化选题是关键。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把你的用户画像做精做细。别觉得用户画像就是个摆设,真正用好了,它能帮你挖到别人看不见的选题金矿。
📊 拆解用户基础信息,挖到别人忽略的细节
很多人做用户画像,就停留在 “25 - 35 岁女性” 这种层面,太浅了。真正有用的用户基础信息,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拆。年龄不能只看区间,要细化到具体的人生阶段。同样是 30 岁,刚结婚没孩子的和已经有俩娃的,关注的东西天差地别。前者可能更在意夫妻关系、职场晋升,后者大概率在琢磨育儿、学区房。你要是能把这些细分出来,选题方向自然就和别人拉开差距。
地域信息也别放过。北方用户冬天关心暖气费怎么省,南方用户更愁回南天怎么防潮。同是做家居内容,盯着这些地域差异做选题,就能避开和大而全的账号正面竞争。还有职业,白领和自由职业者的时间分配、消费习惯完全不同。白领可能更需要高效通勤装备推荐,自由职业者或许在找适合居家办公的好物。这些细节,都是差异化选题的种子。
别忽略用户的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月薪 5 千和月薪 5 万的人,对 “性价比” 的理解天差地别。给前者推荐平价替代,给后者分析高端产品的附加价值,选题一下子就有了针对性。教育背景则影响用户的沟通方式,比如给高学历人群做选题,可以多加入专业术语和数据支撑;面向学历相对较低的用户,就得用更通俗的例子和故事来讲道理。
把这些基础信息交叉对比,差异点会更明显。25 岁一线城市白领女性和 35 岁三线城市宝妈,就算都关注护肤,前者可能更追新成分,后者更看重安全性和性价比。你把这些组合起来分析,选题的独特角度就藏在里面。
🕵️ 追踪用户行为数据,发现隐藏的选题线索
用户说的和做的,往往不是一回事。光看问卷调查里的答案不够,得盯着他们的实际行为数据。浏览记录里藏着秘密,一个用户频繁查看母婴用品,却从没点开过早教课程,可能她更关心 0 - 1 岁宝宝的喂养问题,而不是后续的教育。顺着这个行为轨迹去做选题,比拍脑袋想的要准得多。
搜索关键词是个宝。看看用户在你的平台或者搜索引擎上,用什么词找内容。除了那些热门大词,长尾关键词更有价值。比如大家都在搜 “减肥方法”,但有人会搜 “产后三个月快速瘦肚子”“上班族午休时间减肥动作”,这些长尾词就是差异化选题的突破口。把这些搜索行为和用户画像对应起来,你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写了。
停留时间和互动数据也不能忽略。同一篇文章,不同用户的停留时长差别很大。有人只看了开头就走,有人把评论区都翻遍了。那些停留久、爱评论的用户,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评论里提到的疑问、补充的观点,都能变成新的选题。比如你写了一篇关于职场穿搭的文章,有用户在评论里说 “微胖身材怎么穿才显瘦”,这就是个很好的细分选题。
用户的分享行为也值得分析。他们愿意把什么样的内容转发给朋友?是实用技巧,还是情感共鸣强的故事?如果你的用户经常分享带有具体案例的内容,那你在做选题时就多加入真实故事;要是他们更爱转发干货清单,那选题就往 “XX 个实用技巧”“一步到位的 XX 指南” 上靠。
🎯 深挖用户真实需求,找到未被满足的痛点
用户画像不只是标签的堆砌,更要挖出标签背后的真实需求。很多时候,用户自己都没说清楚想要什么,这就需要你去猜、去验证。比如一个用户经常买平价彩妆,表面看是追求性价比,深入分析可能是刚毕业预算有限,又想在职场中保持得体形象。那你的选题就可以是 “月薪 3 千也能配齐的职场彩妆套装”,既满足了她的预算需求,又解决了职场形象的痛点。
别被表面需求迷惑。用户说 “我想瘦”,背后可能是想穿漂亮裙子,可能是想身体健康,也可能是想在社交中更自信。不同的深层需求,对应不同的选题方向。针对想穿漂亮裙子的,选题可以是 “一个月瘦 5 斤,穿裙子更好看”;针对想健康的,就可以写 “不节食不运动,这样吃也能慢慢瘦”。
关注用户的 “吐槽” 和 “抱怨”。在社群、评论区、甚至是私信里,用户的不满往往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信号。有人说 “现在的手机壳好看是好看,就是太容易脏”,这背后就是对 “耐脏又好看的手机壳” 的需求。你抓住这个点做选题,推荐几款耐脏材质的手机壳,肯定能吸引有同样困扰的用户。
把需求按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排序。用户的需求有很多,但不是所有都值得做选题。那些既紧急又重要的,比如 “高考前一周怎么快速提分”“宝宝突然发烧该怎么办”,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关注度。结合用户画像,找出他们群体中最普遍的紧急重要需求,选题的热度就有了保障。
🌐 结合用户使用场景,拓展选题的独特角度
同样一个产品或话题,在不同场景下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不同。把用户画像和具体场景结合起来,选题会瞬间变得鲜活。比如咖啡,上班族在办公室是用来提神的,学生党在图书馆可能是为了保暖,旅行者在咖啡馆则是为了拍照打卡。针对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做选题,角度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想想用户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会做什么。早上通勤时,他们可能在刷手机看资讯;午休时,更愿意看轻松搞笑的内容;晚上睡前,可能喜欢读点情感类或知识类的文章。结合用户画像中的职业信息,比如上班族早上需要 “5 分钟快速了解行业新闻”,宝妈晚上可能想看 “哄睡后自己的放松小技巧”,这些选题就很有场景感。
特殊节日和季节也是重要的场景线索。情人节不只是情侣的节日,单身用户可能更需要 “一个人也能过得很精彩的情人节指南”;冬天来了,北方用户关心 “暖气房里怎么保湿”,南方用户则在想 “没有暖气怎么过冬”。把这些场景和用户的具体特点结合,选题就不会千篇一律。
用户的社交场景也别放过。年轻人在朋友聚会时需要什么?可能是有趣的小游戏、话题梗;职场人在商务宴请时在意什么?可能是餐桌礼仪、点菜技巧。针对这些社交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做选题,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容易引发共鸣和分享。
🔄 动态更新用户画像,让选题持续保鲜
用户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需求、行为会随着时间、环境变化。几年前的用户画像,现在可能已经完全失效了。所以要定期更新用户画像,才能保证选题始终跟上用户的脚步。可以每季度做一次小更新,每年做一次大调整,根据新的数据和反馈,去掉过时的标签,加入新的特征。
关注用户的成长和变化。学生用户会毕业走向职场,职场新人会变成老手,宝妈会迎来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他们的身份变了,需求自然也会变。比如曾经关注 “大学生兼职技巧” 的用户,毕业后可能更需要 “试用期避坑指南”。及时捕捉到这些变化,调整选题方向,才能一直抓住他们的目光。
留意外部环境对用户的影响。政策变化、社会热点、技术革新,都会改变用户的关注点。比如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从 “报什么补习班” 变成了 “怎么在家辅导孩子”;短视频兴起后,用户对内容的偏好从长文变成了短视频脚本。把这些外部影响纳入用户画像的更新中,选题才能紧跟时代潮流。
用新的用户画像去复盘旧选题。看看过去哪些选题效果好,为什么好?是不是正好击中了当时用户画像中的某个点?再分析那些效果差的选题,是不是和用户的最新需求脱节了。通过这样的复盘,能更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当前的用户,让后续的选题更精准。
做好用户画像的精细化,就像给选题装上了导航系统,能避开同质化的拥堵路段,找到属于自己的快车道。别觉得这是件麻烦事,刚开始可能需要花点时间和精力,但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找选题变得越来越轻松,做出的内容也越来越有竞争力。记住,用户画像不是死的档案,而是活的线索,跟着它走,差异化选题就在不远处。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