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这行,选题就像在沙漠里找水。天天刷热点、翻竞品、蹲评论区,眼睛都快看瞎了,结果要么撞车要么没人看。最近圈子里都在聊 AI 工具,说能扒出那些被咱们漏掉的选题角度。真有这么神?我拿手头几个工具试了半个月,发现这里面门道不少。
📊 AI 工具怎么帮你找选题?先看它的底层逻辑
AI 做选题,本质上是 “数据翻译”。它会扒全网的公开数据 —— 比如微信指数的波动、知乎的问答热度、小红书的标签关联,甚至是电商平台的搜索词变化。然后用算法把这些碎片拼成选题建议。
举个例子,我让工具分析 “职场” 领域。它不光会列出 “35 岁危机”“远程办公” 这些 obvious 的方向,还会揪出一些交叉点。比如把 “00 后入职” 和 “办公室零食文化” 结合,生成 “新员工带螺蛳粉上班被投诉,职场边界感该怎么定?” 这种角度。这不是凭空造出来的,是因为后台数据显示,近三个月 “职场饮食禁忌” 的搜索量环比涨了 210%,但相关公众号文章还不到 50 篇。
它还会做 “逆向推导”。比如大家都在写 “考研上岸经验”,AI 会盯着那些 “考研失败” 的搜索词 ——“考研失利后如何调整”“二战考研需要辞职吗”,这些长尾词背后的需求,往往是大号不屑于碰,但中小号能吃透的细分市场。
不过得明白,AI 的 “发现” 不是原创。它只是比人更快地从数据里提炼规律。就像用显微镜看细胞,工具能放大细节,但看到什么还得靠人判断。
🔍 真能找到被忽略的角度?三个真实案例说清楚
上个月帮一个母婴号做诊断,他们总在写 “婴儿辅食做法”“宝宝早教游戏”,阅读量掉了 30%。我让 AI 工具爬了他们粉丝的留言和后台关键词,出来个挺有意思的结果:“隔代育儿矛盾” 相关的隐晦提问特别多,但号主从没专门写过。
具体来说,粉丝会问 “婆婆总给孩子穿太多怎么办”“妈妈坚持用尿不湿,奶奶非要把尿”,这些问题被 AI 归成 “育儿权争夺” 标签。工具还给出了一个反常识的角度:“年轻父母如何用科学数据说服长辈”—— 不是批判谁对谁错,而是提供 “儿科医生建议截图”“育儿 APP 数据记录” 这类实操工具。后来号主写了篇《把体检报告转成奶奶能看懂的话,她再也没偷偷给娃喂米糊》,转发量比平时高两倍。
另一个案例是科技号。都在追 GPT、AI 绘画这些大热点时,工具从 “老年人学用智能手机” 这个老话题里挖出了新东西。它发现 “60 岁以上用户搜索‘手机清理内存’” 的频次,比 “学用微信” 还高。结合这个数据,号主写了篇《教我妈清理手机垃圾后,她把教程转发到广场舞群了》,用长辈能理解的 “手机像菜窖,不打扫会发霉” 做比喻,成了当月爆款。
但也有翻车的时候。一个美食号让 AI 找 “火锅” 相关选题,工具给出 “夏天吃火锅的 5 个反常识好处”。数据显示 “夏季火锅” 搜索量在上升,但忽略了地域差异 —— 这个号的粉丝 80% 在南方,夏天吃火锅本身就是常态,这选题根本不算新鲜。最后文章阅读量平平,说明 AI 能找数据,但不懂 “地域认知差” 这种隐性常识。
🚀 AI 的优势:这些活儿它比人强太多
速度肯定是第一位的。手动翻 100 个公众号的历史文章,至少得半天。AI 工具能在 10 分钟内完成,还能标注出哪些选题是 “近 30 天新出现”“评论区互动率超 15%”。我试过用工具监测一个垂直领域的 200 个账号,每天早上 8 点准时收到 “昨日高潜力选题清单”,里面甚至标好了 “这个角度被 3 个小号试过,数据不错但没火”。
它能突破 “经验盲区”。做母婴号的人可能总觉得 “安全座椅” 是必写选题,但 AI 会告诉你,一线城市粉丝更关心 “安全座椅安装误区”,而三四线城市用户搜得更多的是 “二手安全座椅能买吗”。这些细分差异,靠人的直觉很难精准捕捉。
还有个隐藏技能:帮你验证 “模糊想法”。有时候脑子里闪过一个选题,拿不准该不该写。把关键词输进工具,它会给出 “相似选题的平均阅读量”“用户画像匹配度”“潜在风险词”(比如医疗类选题里的敏感词)。我上次想写 “儿童酱油是不是智商税”,工具提示 “近半年有 12 篇同类文章被投诉,原因是引用数据不权威”,后来加了疾控中心的报告链接,果然没出问题。
⚠️ 别迷信工具:这些坑你大概率会踩
AI 经常会推荐 “伪需求” 选题。比如它可能根据 “冬天手脚冰凉” 的高搜索量,建议写 “生姜泡脚的 10 种配方”。但实际上,这类内容已经被养生号写烂了,用户搜只是想找具体方法,不是看一篇新文章。这时候得看 “内容饱和度”—— 工具能算出来 “这个角度的文章数量 / 搜索量”,比值超过 0.8 就基本没必要碰了。
它不懂 “情绪价值”。职场号的粉丝可能嘴上搜 “年终奖怎么算”,但心里真正需要的是 “被老板画饼后如何调整心态”。AI 能抓到前者,却很难理解后者这种 “隐性情绪需求”。有个号主完全按工具建议写了篇《2023 年终奖计税公式大全》,阅读量还不如平时吐槽老板的随笔。
还有数据滞后性。热点事件出来后,AI 抓取的数据至少有 2 小时延迟。等它生成选题建议,可能黄金发布时间已经过了。这时候还是得靠人判断 —— 比如看到某个明星塌房,先想 “我的粉丝会关心哪个点”,而不是等工具出报告。
🤝 人机配合才是王道:这样用 AI 效率翻倍
把 AI 当 “选题挖掘机”,但别让它当 “裁判”。每天先用工具生成 50 个候选选题,然后人工筛选。筛选的时候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粉丝看到这个标题会点吗?”“我能写出比现有文章更独特的东西吗?”“这个角度会不会引发争议(比如涉及地域、性别对立)?”
用它来 “拓展选题枝丫”。比如确定了 “早餐吃什么” 这个大方向,让 AI 列出 “上班族 / 学生党 / 老年人”“快手 / 健康 / 低成本” 等不同维度的组合,然后从中挑一个自己擅长的。我有个朋友做职场号,从 AI 给出的 “职场早餐” 相关的 20 个细分角度里,选了 “9 点上班的人,7 点起床能做什么早餐”,结合自己的经历写,效果很好。
定期让工具做 “选题复盘”。把自己过去 3 个月的文章数据导进去,它能分析出 “哪些选题角度你写了但没火,其实有潜力”。我上次发现,自己写的几篇 “职场沟通” 文章数据一般,但工具指出 “带具体场景(比如和领导提涨薪)的沟通技巧” 互动率明显更高,只是我之前没坚持写。
📌 最后说句大实话
AI 工具确实能帮你发现被忽略的选题角度,但它更像个 “超级助理”,不是 “选题大神”。那些真正能火的选题,永远是 “AI 发现的数据规律” 加上 “人对用户的理解”。
就像做菜,AI 能告诉你 “最近大家爱吃辣,而且喜欢把辣和甜结合”,但具体放多少糖、用哪种辣椒,还得靠掌勺的人自己琢磨。公众号选题也一样,工具给的是方向,能不能写出让粉丝觉得 “这就是我想说的”,还得看你对这个领域的深耕程度。
所以别指望 AI 能拯救你的公众号。但学会用它,至少能让你在选题上少走 80% 的弯路 —— 这就够了,不是吗?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