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用户旅程图是选题枯竭的解药?
做公众号的人大概都有过这种体验:打开编辑器盯着空白页面,脑子里像被掏空的硬盘 —— 热点追不动,干货写不出,连日常分享都觉得寡淡。这时候多数人会去刷同行、翻热搜,结果要么是跟风写了没人看,要么是越看越焦虑。
用户旅程图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选题逻辑从 "我想写什么" 扭成了 "用户需要什么"。你不用再猜读者喜欢什么,而是跟着他们和你账号的关系变化走。就像开奶茶店,不能只想着 "今天做什么新品",得琢磨 "客人从路过店门口到喝完第二杯,每个时候都在操心什么"。
举个例子:母婴类公众号如果只盯着 "0-1 岁宝宝辅食" 这类常规话题,很容易陷入重复。但用旅程图梳理后会发现,新手妈妈在 "孕期囤货" 阶段纠结安全座椅怎么选,"产后 3 个月" 开始焦虑睡眠倒退,"断奶期" 又在愁奶粉转换 —— 这些藏在旅程节点里的真实困惑,往往是爆款选题的富矿。
更关键的是,用户旅程图能帮你避开选题同质化。当大家都在写 "新手化妆步骤" 时,你顺着旅程图挖到 "第一次化完妆出门总担心脱妆怎么办",这种带着场景感的细节问题,天然就比泛泛而谈的内容更有穿透力。
📝 3 步画出能生选题的用户旅程图
画用户旅程图不用搞成复杂的流程图,核心是梳理清楚 "谁在用你的号" 以及 "他们和你打交道的每个瞬间"。哪怕用 Excel 表格列出来,效果都比空想强。
先确定核心用户画像。别贪多,选你最想吸引的那群人。比如职场号,与其说 "服务职场人",不如聚焦 "工作 3-5 年想跳槽的互联网人"。给这个画像起个名字,比如 "小 A",然后写下他的基本情况:年龄、职业、痛点、常用 App、关注你的目的。这些细节越具体,后面挖出来的选题越精准。
接着拆分用户旅程的 5 个核心阶段。不管什么领域,用户和账号的关系都逃不过这几步:认知阶段(刚关注,还在试探)、决策阶段(开始相信你,想从中解决具体问题)、使用阶段(频繁看你的内容,甚至会互动)、留存阶段(把你设为星标,推荐给朋友)、传播阶段(主动帮你转发,成为忠实粉丝)。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比如认知阶段的用户像第一次约会,既好奇又警惕;留存阶段的用户则像老朋友,更在意你能不能持续提供新鲜感。
最后标注每个阶段的关键触点和情绪波动。触点就是用户会接触到你账号的具体场景:比如认知阶段可能是 "在知乎刷到你的回答点进公众号",决策阶段可能是 "搜某个问题时看到你的历史文章"。情绪波动则要记录他们的爽点和卡点 ——"看完这篇文章解决了燃眉之急" 是爽点,"想找的信息藏得太深没找到" 是卡点。这些情绪的转折点,就是选题的精准爆破点。
🔍 从认知到传播:每个阶段藏着多少选题?
认知阶段的用户就像站在商店门口的路人,他们的核心问题是 "你这号到底值不值得关注"。这时候的选题要像试吃装,用最小成本让他们尝到甜头。
可以写 "30 秒看懂这个号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 这类定位清晰的内容,也可以做 "新手最容易踩的 3 个坑,看完这篇就能避开" 这种入门避坑指南。关键是降低理解门槛,别一上来就扔专业术语。就像健身房不会让新人直接上私教课,而是先给节体验课让他们感受价值。
决策阶段的用户已经迈出第一步,但还在犹豫 "要不要认真跟着你学"。这时候的选题要强化信任,解决他们的 "选择焦虑"。职场号可以写 "我用这个方法 3 个月涨了 20% 工资,步骤拆解给你",美妆号可以做 "同价位的 5 支口红实测,黄皮最该买这支"。这类内容有细节、有结果,比空泛的理论更能打动人。
还有个讨巧的角度:回应他们没说出口的顾虑。比如理财号可以写 "月薪 5000 真的能理财吗?实话是这样的",直接戳破用户的犹豫,反而能拉近距离。
使用阶段的用户就像刚买完东西的顾客,最关心 "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这时候的选题要聚焦实操,给具体的方法和工具。
美食号可以做 "超市 10 块钱的食材,这样做比外卖还好吃",职场号可以写 "会议纪要总被老板说没用?3 个模板直接抄"。这些内容要带着 "手把手教" 的感觉,用户看完能立刻用上。
更高级的做法是预判他们的进阶需求。比如教 PS 的账号,在用户掌握基础操作后,及时推出 "怎么用 PS 做朋友圈九宫格海报",顺着他们的技能成长路径走,自然不会缺选题。
留存阶段的用户已经是老粉,但注意力很容易被新号抢走。这时候的选题要增加 "专属感",让他们觉得 "这个号懂我"。
可以做 "你们问了 100 遍的问题,今天一次性说清楚" 这种互动式内容,把后台高频提问整理成合集。也可以写 "做这个号 3 年,我发现坚持下来的读者都有这 3 个习惯",用共同成长的视角增强粘性。
别忘了挖掘用户的 "隐藏成就"。比如读书号可以发起 "晒出你用我们推荐的方法读完的第一本书",既能产生 UGC 内容,又能让用户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 这种情感连接比单纯的干货更牢固。
传播阶段的用户是你的 "自来水",他们需要能拿去 "炫耀" 或 "分享价值" 的内容。这时候的选题要自带传播属性,要么够有共鸣,要么够有反差。
共鸣类的比如 "30 岁才明白,有些弯路根本没必要走",用过来人的身份说出普遍感受。反差类的比如 "我劝你别做自由职业,除非能接受这 5 个真相",用逆向表达引发讨论。
还有个小技巧:给用户提供 "分享素材"。比如职场号可以做 "打工人朋友圈文案合集,专治周一不想上班",读者觉得有用,自然会转发给同事。
📊 用数据让旅程图长出新选题
光画一次旅程图不够,得结合后台数据不断调整。不然就像拿着旧地图找新路,很容易跑偏。
看文章的 "停留时长" 和 "完读率"。如果某个阶段的内容完读率特别低,可能是你猜错了用户的真实需求。比如育儿号写 "宝宝断奶全攻略" 阅读量不错,但 "断奶后如何选奶粉" 却没人看,可能不是选题不行,而是用户在这个阶段更关心 "断奶后妈妈的心理调整"—— 这时候就得在旅程图里补上这个被忽略的情绪需求。
分析 "关键词搜索" 和 "后台提问"。公众号后台的搜索栏是宝藏,用户搜什么,就说明他们在找什么。比如考研号发现很多人搜 "二战考研要不要换专业",这就是决策阶段的一个新触点,赶紧补上相关选题。
定期做用户问卷,但别问 "你喜欢什么内容" 这种空泛的问题。换成 "你最近在 [某个场景] 遇到的最大麻烦是什么",比如 "给宝宝选绘本时,你最纠结什么"。具体的场景能勾出他们真实的痛点,这些痛点往往是旅程图上没标注的盲点。
🚫 避开用户旅程图选题的 3 个坑
别把旅程图画成流水账。有人会把每个阶段拆成十几个触点,结果看着密密麻麻的表格更懵了。其实每个阶段抓 2-3 个核心触点就够,比如认知阶段重点看 "用户怎么找到你" 和 "关注后第一眼看到什么",太多细节反而会模糊焦点。
别忽略 "负面旅程"。用户旅程不都是顺利的,他们可能会取关、会吐槽、会放弃使用你的推荐。这些负面节点藏着黄金选题,比如 "为什么很多人关注我后又取关了?这 3 个原因得改",坦诚面对问题反而能赢得信任。
别让旅程图变成摆设。有个美食号主理人花 3 天画出超详细的旅程图,结果写完 3 篇就扔到一边,继续回到 "今天做什么菜" 的老路上。最好的办法是把旅程图设为手机壁纸,每次选题前对着看 5 分钟,强迫自己从用户视角出发。
其实做公众号就像谈恋爱,光靠热情维持不了多久。得像记恋爱笔记一样,记住对方每个阶段的心思 —— 用户旅程图就是你的恋爱笔记,照着它走,既能避开冷场,又能不断制造惊喜。下次再觉得没选题,打开旅程图看看,可能某个被忽略的节点,就藏着下一篇爆款的种子。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