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内容的人跟雨后春笋似的,到处都是。想让自己的东西被人看见,选题这一步要是错了,后面写得再花里胡哨也白搭。但怎么知道一个选题值不值得做?靠拍脑袋?我见过太多人犯这个错了。前阵子有个做美食号的朋友,觉得 “网红蛋糕做法” 肯定火,熬了三个晚上出了篇教程,结果发出去三天,阅读量才几十个。后来我帮他查了下数据,那个关键词的月搜索量早就跌到底了,而且同类内容在平台上有十几万篇,他那篇根本挤不进去。这就是没做数据分析的下场 —— 白费力气。
📊 选题前不做数据分析?等于闭着眼睛走路
你可能会说,有些爆款选题看起来就很厉害,不用数据也能看出来。这话没错,但这种情况太少了。大多数时候,那些表面光鲜的选题,背后可能藏着坑。就像去年,很多人跟风做 “元宇宙” 相关的内容,觉得这是风口。可实际上,从数据来看,普通用户对元宇宙的认知还停留在很表面的阶段,真正愿意深入阅读的人不多。很多内容发出去,互动率低得可怜。
数据分析能帮你避开这些坑。它就像个过滤器,把那些看起来不错但实际没价值的选题筛掉,留下真正有潜力的。比如同样是写职场内容,“职场沟通技巧” 和 “95 后职场人如何跟 00 后领导相处”,哪个更有价值?光看题目不好说。但查一下数据就清楚了 —— 后者的搜索量虽然不如前者高,但增长速度快,而且相关内容数量少,这就是个好机会。
还有个关键点,数据分析能帮你找到精准的受众。现在做内容,泛泛而谈的东西没人爱听。你得知道你的读者是谁,他们具体关心什么。通过分析用户画像数据,比如年龄、性别、地域、兴趣标签,你能知道该用什么语气写,该侧重哪些细节。就像写护肤内容,给 20 岁出头的女生看和给 40 岁以上的女性看,选题的侧重点肯定不一样,数据会告诉你这种差异在哪里。
🔍 看用户需求:数据告诉你大家到底在找什么
用户在搜索框里输入的每一个词,都是在表达需求。想知道一个选题有没有价值,先看看相关的关键词数据。打开 5118、爱站这些关键词工具,输入核心词,看看有多少人在搜,搜索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如果一个关键词的日搜索量有好几千,而且还在慢慢涨,那这个选题的潜在受众就不少。
但光看搜索量还不够,得看 “有效需求”。什么是有效需求?就是用户搜了之后,愿意点进去看,甚至愿意互动的需求。有些关键词搜索量高,但点开之后发现内容都差不多,用户跳失率特别高,这种需求可能已经被满足得差不多了,再做就很难出彩。这时候就要看 “关键词竞争度”,如果竞争度低,说明虽然有需求,但做得好的人少,你的机会就来了。
还有个小技巧,看 “长尾关键词”。主关键词竞争太激烈,比如 “减肥方法”,搜的人多,写的人更多。但像 “上班族午餐减肥食谱”“产后三个月快速减肥方法” 这种长尾词,虽然搜的人少点,但更精准,竞争也小。通过分析长尾关键词的数量和热度,能找到很多被忽略的选题方向。我之前做过一个母婴号,就是靠挖掘 “宝宝辅食过敏怎么办” 这类长尾关键词,做出了好几篇小爆款。
除了搜索数据,用户的提问数据也很有价值。去知乎、百度知道、小红书的评论区看看,大家关于这个领域都在问什么问题。如果很多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而网上的答案都不够好,那这就是个绝佳的选题。比如我发现很多人在问 “空调不制冷但外机转是怎么回事”,但 existing 的回答要么太专业看不懂,要么不全面,我就写了篇大白话的科普文,阅读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 看竞争格局:算出你能分到多少流量
知道了有需求,还得看看有多少人在抢这个需求。打开你要发布的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抖音、B 站,搜索你的选题关键词,看看同类内容有多少。如果一搜一大片,而且前排的内容点赞、在看、评论都很高,那你就得掂量掂量了 —— 你有什么优势能超过他们?
分析竞争对手的数据,不光看数量,更要看质量。看看那些做得好的内容,他们的标题怎么起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用了什么案例,甚至排版风格都要留意。如果他们的内容都比较浅,那你就可以往深了做;如果他们都在讲理论,你就可以多加点实操案例。通过对比,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我之前做科技测评,发现大家都在说产品参数,我就侧重写实际使用体验,反而杀出了一条路。
还要算 “流量天花板”。一个选题的流量总量是有限的,就像一块蛋糕,分的人多了,每个人分到的就少。通过分析同类内容的平均阅读量、涨粉速度,能大概算出这个选题能带来多少流量。如果一个领域的内容平均阅读量才几百,那除非你有特别牛的创意,否则很难做出大流量。但如果平均阅读量能到几千上万,说明这个领域的流量池够大,值得投入。
另外,看看竞争对手的更新频率。如果某个选题领域,头部账号几乎每天都更新,而且质量还很高,那新手进去就很难立足。但如果大家更新都很慢,或者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那你只要保持稳定更新,做出几篇优质内容,就很容易被平台推荐。
🌐 看平台趋势:跟着流量风口走,事半功倍
每个平台的算法和用户偏好都不一样,同样的选题,在这个平台火,在那个平台可能就没人理。所以做选题的时候,得看你要发的平台最近在推什么。打开平台的热门榜、推荐页,看看近期哪些类型的内容容易被推荐。比如小红书最近推 “沉浸式体验”,抖音在推 “干货教程”,顺着这个趋势做选题,被平台推荐的概率会大很多。
平台的数据分析工具也得用好。微信公众号后台的 “创作灵感”,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热门关键词和潜在爆款方向;抖音的 “巨量算数”,能告诉你某个话题的热度变化和受众画像。我每次做选题前,都会花半小时在这些工具上逛一圈,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趋势可以蹭。
还要注意平台的 “流量周期”。有些选题有明显的季节性或时效性,比如 “年货清单” 只会在春节前火,“高考志愿填报” 只在高考后那段时间有流量。通过分析往年的数据,能提前预判这些周期性选题的爆发时间,提前准备内容,抢占先机。去年我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 “双十一省钱攻略”,等别人开始写的时候,我的内容已经积累了一波初始流量,后来直接冲上了热门。
除了短期趋势,长期趋势也要关注。有些选题可能现在不火,但数据显示它的关注度在稳步上升,比如 “银发经济”“新能源” 相关的内容,这种长期趋势的选题,提前布局,慢慢做,后期会有持续的流量。
🎯 结合自身优势:数据再好,不适合你也白搭
就算一个选题数据再好,如果你不擅长,也做不出彩。所以最后一步,是把数据分析结果和自身优势结合起来。看看这个选题,你有没有独特的经历、资源或者观点可以分享。比如写 “创业经验”,如果你自己创过业,有真实的故事和教训,那比单纯搬运理论数据的内容有价值多了。
分析自己过往的内容数据也很重要。看看你之前发的哪些选题互动率高,哪些没人看,找到自己的 “舒适区” 和 “擅长领域”。如果你的科技类内容总是比情感类内容数据好,那下次就多往科技领域找选题。我一个朋友是学法律的,她发现自己写的法律科普文总是比生活随笔数据好,后来就专注做法律选题,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法律博主。
还要考虑你的 “资源可及性”。有些选题数据很好,但需要特定的资源才能做好,比如 “奢侈品测评”,你得有足够的资金去买产品,否则写出来的内容就很空。如果你没这个资源,就算数据再好也别碰。找那些你能轻松获取信息、能找到案例、能采访到相关人士的选题,做起来会更顺手。
最后,算一下投入产出比。做这个选题需要花多少时间?能带来多少流量和转化?如果一个选题需要你花一个星期去调研,结果可能只能带来几百的阅读量,那可能就不值得。但如果花一天时间写的内容,有机会带来几千上万的阅读量,那绝对值得做。
📝 选题后的效果追踪:用数据迭代你的选题策略
别以为选完题、发完内容就完事了。数据追踪才刚刚开始。发布后,密切关注内容的各项数据:阅读量、点赞量、在看量、转发量、评论量,还有最重要的 —— 涨粉数和转化率。这些数据能直接告诉你这个选题到底行不行。
如果一篇内容阅读量高,但转发和评论少,说明内容可能只是标题吸引人,内容质量没跟上;如果评论多,但都是负面的,可能是选题的角度有问题,引起了用户的反感。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能知道下次选题哪里需要改进。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 “职场潜规则” 的文章,阅读量很高,但评论里很多人说太负能量,后来我就调整了角度,写 “如何优雅应对职场潜规则”,效果就好很多。
还要做 “AB 测试”。同一个主题,用不同的标题、不同的结构各发一篇,看看哪篇数据好。通过不断测试,能总结出什么样的选题方向、标题风格、内容结构更适合你的受众。比如我发现,在标题里加具体数字的内容,比纯文字标题的内容打开率高 30%,那我后来做选题时,就会有意识地在标题里加入数字。
把每次选题的数据都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 “选题数据库”。过一段时间总结一次,看看哪些类型的选题总能出好数据,哪些选题总是表现平平。慢慢的,你就会形成自己的选题直觉,再结合数据分析,选出来的题目想不火都难。
做内容这行,运气成分有,但更多的是靠数据说话。别再凭感觉选题了,拿起数据分析工具,让数据告诉你用户想要什么,市场缺什么,平台推什么。做到这几点,你的内容想没有流量都难。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