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写的头条号文章,读起来总差点意思。不是说内容不对,就是感觉像隔着一层玻璃说话,冷冰冰的,抓不住读者的注意力。这就是所谓的 “机器感”,想要让文章有 “人味”,人工润色这一步必不可少。别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做好了,阅读量能差好几倍。
🔍 先揪出 AI 写文的 “机器感” 藏在哪
AI 写东西,有个通病 —— 爱用书面语,还是那种特别规整的书面语。比如描述一个人开心,它可能会写 “此人面部呈现出愉悦的神情”,正常人谁这么说话?头条号读者刷手机,图的就是轻松,看到这种句子,手指大概率会直接划走。
还有逻辑跳跃的问题。AI 有时候会突然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中间没有过渡。就像聊天时,上一秒说吃饭,下一秒突然讲工作,听的人会懵。比如写旅游攻略,AI 可能刚说完某个景点的历史,立马就跳到交通方式,没说一句 “逛完景点,怎么去下一个地方呢?” 这样的衔接,读者就会觉得突兀。
情感表达也很僵硬。要么平铺直叙,毫无波澜;要么用力过猛,一堆感叹号堆砌。比如写美食,AI 可能只会说 “这道菜味道很好,值得一试”,但人写的话,可能会说 “咬下去的瞬间,酱汁在嘴里爆开,辣中带点甜,吃完忍不住咂咂嘴”,后者明显更有画面感和情绪在里面。
🛠️ 语言风格:把 “机器腔” 换成 “唠嗑调”
第一步就是改词。把那些生僻的、书面化的词换成口语。比如 “翌日” 换成 “第二天”,“购置” 换成 “买”,“府邸” 换成 “房子”。别觉得这简单,很多时候 AI 的 “机器感” 就是这些小词堆出来的。
再看句子长短。AI 特别爱写长句,一句话裹着好几个意思。比如 “在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行人带着充足的食物和水,前往位于城市郊区的森林公园进行一场轻松愉快的野餐活动”,完全可以拆成 “周末太阳特别好。我们几个人带了吃的喝的,去郊区的森林公园野餐,玩得特开心”。短句读起来不累,节奏也更符合平时说话的感觉。
还得注意 “口头禅” 的妙用。不是说要加废话,而是加一些自然的口语助词。比如 “呢”“啊”“吧”,但不能乱加。像 “这个方法挺好用的”,可以改成 “这个方法啊,还真挺好用的”,一下子就亲切了不少。不过别每句都加,不然会显得啰嗦。
❤️ 情感融入:让文字带点 “体温”
加个人感受是个好办法。AI 写的内容大多是客观描述,少了 “我” 的存在。比如写电影影评,AI 可能会分析剧情、演员演技,但你可以加上 “我看到主角牺牲那段,眼泪真的忍不住掉下来”,或者 “看到反派得逞,气得我差点砸手机”。读者看到这样的话,会觉得是在跟一个真实的人交流,而不是在看一份报告。
用具体场景代替抽象评价。说 “这家店很火”,不如说 “下午五点去,排了快半小时队,前面还有二十多个人”;说 “这本书很感人”,不如说 “昨晚看到凌晨两点,枕头都哭湿了一片”。具体的场景能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情绪,比直接下结论更有说服力,也更有人情味。
适当暴露 “小缺点”。AI 写的东西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像人。你可以在文章里说点 “不那么对” 的话,比如 “这个知识点我也是刚弄明白,可能说的不太准,大家凑活看”,或者 “我数学不好,算这个数的时候算了三遍,别笑我”。这种小瑕疵会让读者觉得你更真实,更容易产生亲近感。
🧩 细节补充:给文章填点 “生活碎片”
加些生活化的例子。AI 举的例子往往比较泛,你可以换成自己经历过的,或者身边人的小事。比如写 “坚持运动有好处”,AI 可能会说 “有助于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你可以加一句 “我邻居王大姐,每天早上跳广场舞,以前老感冒,现在一年到头都不怎么生病”。生活化的例子更接地气,读者更容易有共鸣。
补充 “过程性” 描述。AI 喜欢直接给结果,忽略中间的过程。比如写学做菜,AI 可能会说 “按照步骤做,就能做出美味的菜”,你可以加上 “我第一次做的时候,盐放多了,齁得没法吃,第二次少放了点,才刚好”。过程里的小失误、小波折,会让文章更生动,也更像人在分享经验。
加个 “互动钩子”。在文章里留个话头,让读者有想说的欲望。比如 “你们有没有试过这种方法?我反正觉得挺管用的”,或者 “下次再跟你们说我遇到的更奇葩的事,想听的评论区扣 1”。这种互动感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让文章不只是单向输出。
✅ 最后检查:用 “读者视角” 挑毛病
润色完了别着急发,自己读一遍,最好是出声读。读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地方虽然写的时候觉得没问题,但读起来特别别扭,这就是还没改到位的地方。比如有些句子绕口,有些词听着不顺耳,这些都得再调整。
再想想,如果你是读者,看到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 “这人跟我一样”,或者 “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如果没有,可能是情感还不够,或者细节不够具体,得再加点料。
也可以找身边的人看看,让他们说说感受。有时候自己看久了,会有盲区,别人一眼就能看出哪里不像人话。根据他们的意见再改改,文章的 “人味” 会更足。
其实 AI 就像个会写字的助手,能帮你搭好文章的架子,但填进去的 “肉” 还得靠自己。人工润色不是给 AI 挑错,而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温度灌进去。毕竟读者看头条号,看的不只是信息,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分享生活。多花点时间琢磨,AI 写的文章也能像和朋友聊天一样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