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社交媒体里 “淘” 素材,热门话题别放过刷社交媒体不是瞎逛,里面藏着大量能直接用的素材。微博的热搜榜得每天刷几遍,排在前面的话题不一定都适合,但那些持续发酵超过 2 小时的,往往能挖出东西。比如前段时间 “年轻人开始囤临期食品” 登上热搜,有人只看表面,有人却跑去评论区翻,发现很多人不是单纯图便宜,而是觉得 “临期不代表劣质,只是想减少浪费”,顺着这个点写了篇《临期食品背后的消费观:省钱之外的环保思考》,数据比平时好一倍。
抖音的推荐页要学会 “逆向看”,刷到点赞量 10 万 + 但评论少于 5000 的视频,别急着划走。这种内容说明画面吸睛,但观点没戳中痛点,你可以把视频里的现象拎出来,换个角度说。比如有个视频拍 “95 后女生辞职开社区食堂”,点赞很高但评论大多是 “羡慕但不敢”,有人就抓住这点,写了篇《社区食堂火了,但年轻人创业真的适合吗?》,把评论里的顾虑一条条拆解,反而更有共鸣。
小红书的 “发现页” 藏着细分需求,搜关键词时多翻几页,那些点赞几百但收藏过千的笔记,往往是 “小众刚需”。比如搜 “租房”,前面都是 “租房改造”,翻到后面发现有人问 “租房党怎么选洗衣机”,这就是个好素材,顺着写《租房洗衣机选购避坑指南》,精准击中目标人群。
🎯
新闻资讯里找 “钩子”,背后逻辑挖深挖透主流新闻客户端不能只看标题,那些 “不起眼” 的角落藏着宝藏。比如财经新闻里一句 “某地区生鲜电商客单价下降 15%”,有人看到就过了,有人却去查这个地区的消费数据,发现是当地菜市场改造后重新开业,写了篇《菜市场回暖,电商的好日子结束了?》,把两者关联起来,观点一下子就立住了。
行业垂直媒体更要盯紧,像 36 氪、虎嗅网这类平台,每天推送的深度报道里,很多案例能直接拆成素材。比如某篇讲 “县域快递网点生存现状” 的报道,里面提到 “某县城快递员月薪过万但留不住人”,这个细节单独拎出来,结合当地生活成本、工作强度,就能变成一篇《县城快递员的高工资,为啥没人愿意拿?》的文章,比泛泛而谈行业动态要实在。
地方新闻客户端别忽略,尤其是你所在城市的本地资讯。比如 “某市开通首条校园定制公交”,这条新闻在全国可能不算啥,但对当地家长来说很重要。有人从这条新闻延伸,采访了几个坐定制公交的学生家长,写了篇《定制公交背后:家长们的 “接送焦虑” 缓解了吗?》,在本地社群里转发量特别高。
👥
垂直社群里 “蹲” 素材,用户痛点看得见豆瓣小组是个挖素材的好地方,那些成员过万的兴趣小组,每天都有新话题冒出来。比如 “极简主义生活” 小组,有人发贴问 “扔东西时总觉得可惜,是不是病?”,下面几十条回复都在分享自己的纠结,这就是现成的素材,整理一下就能写成《极简主义不是扔扔扔,这些心理关要过》,比自己凭空想观点靠谱多了。
知乎的 “问题邀请” 别拒绝,系统推给你的问题,往往和你平时输出的内容相关。有人专门建了个文档,把一周内收到的邀请问题分类,发现 “职场新人如何拒绝加班” 这类问题反复出现,就知道这是个高频痛点。于是收集了 10 个真实案例,写了篇《职场新人说 “不” 指南:这 3 种加班可以直接拒》,因为太贴近实际,很快就被转发到多个职场群。
微信群和 QQ 群要 “潜水观察”,尤其是那些付费社群,里面的讨论质量更高。比如一个母婴付费群里,妈妈们经常聊 “宝宝辅食做太多吃不完”,有人没当回事,有人却记下来,跑去查资料,发现 “宝宝辅食分量控制” 是很多新手妈妈的盲区,于是写了篇《0-3 岁宝宝辅食分量表,按月龄来一点不浪费》,实用性强,自然有人愿意看。
📚
从书籍和报告里 “榨” 素材,专业内容接地气说经典书籍里的观点不怕老,就怕你不会转译。比如《穷查理宝典》里提到 “多元思维模型”,直接讲概念没人看,但有人把它改成 “普通人怎么用 3 个思维模型解决生活难题”,举了 “用经济学思维买菜砍价”“用心理学思维处理婆媳关系” 的例子,一下子就通俗了。
行业报告里的数据是硬通货,但别直接抄。艾瑞咨询、易观分析这些平台的免费报告里,有很多细分数据。比如《2023 年宠物行业报告》里提到 “宠物殡葬市场年增速超 20%”,有人没只说市场大,而是去查具体服务价格,发现 “某城市宠物火化均价 500 元”,结合 “养宠人不舍宠物离开” 的心理,写了篇《宠物殡葬贵在哪?主人愿意为这份告别花多少钱?》,数据加情感,读者很买账。
旧书新读也能出素材,比如翻到十年前的《牛奶可乐经济学》,里面讲 “为什么饮料瓶圆柱形,牛奶盒是方形”,有人结合现在的奶茶包装,写了篇《从奶茶杯形状,看商家的小心机》,把旧观点放在新场景里,照样有新鲜感。
🔍
挖掘蓝海选题:从 “没人注意的角落” 找突破细分领域里藏着蓝海,大而全的话题早就被写烂了,不如往小了钻。比如写 “护肤” 太泛,有人专门写 “敏感肌秋冬用什么爽肤水”,再缩小到 “敏感肌学生党百元内爽肤水”,精准到这个程度,竞争对手瞬间少了一大半。有个博主就靠写 “油田肌平价护肤品”,半年内粉丝从 3 万涨到 15 万,因为她只盯这一个小领域,内容比谁都细。
用户 “没说出口的痛” 是蓝海富矿,很多人写内容只看用户说什么,其实那些 “抱怨里的潜台词” 更值钱。比如家长常说 “孩子不爱读书”,表面是抱怨,潜台词可能是 “不知道怎么选孩子喜欢的书”,或者 “没时间陪孩子读”。有人抓住这点,写了《3 分钟搞定孩子读书难题:从选书到陪读的懒人方法》,把家长的隐性需求点破,自然受欢迎。
跨界融合能撞出新选题,把两个不相关的领域凑一起,往往有惊喜。比如 “职场” 和 “星座”,有人写《十二星座如何应对职场 PUA》,把星座的趣味性和职场痛点结合,既不像纯职场文那么严肃,又比单纯聊星座有干货。还有人把 “美食” 和 “历史” 结合,写《古人夏天吃什么解暑?比现在的冰奶茶还讲究》,这种跨界内容,搜索量不高但转化率惊人。
🌱
冷门渠道里的素材,小众但精准线下场景别忽略,菜市场里摊主的闲聊、小区门口快递柜的吐槽,都能变成素材。有人在早市听到大爷说 “现在的西红柿没小时候的味”,回去查了农产品种植方式的变化,写了篇《西红柿为什么不甜了?从种植到运输的秘密》,这种带着生活气息的内容,读者觉得亲切。
二手交易平台藏着真实需求,闲鱼的 “我想要” 列表里,那些反复出现的商品背后,就是用户的真实想法。比如 “二手教材” 下面,很多人问 “有没有带笔记的考研资料”,这说明考生需要的不只是书,还有前辈的复习思路。有人抓住这个点,写了《买二手考研资料,这 3 个细节比价格更重要》,精准命中备考人群。
学术论文数据库也能挖素材,别觉得太专业,里面的案例和数据能增加内容的可信度。比如知网里一篇关于 “农村空心化” 的论文,里面提到 “某村留守老人占比 68%”,有人把这个数据和 “农村养老政策” 结合,写了篇《村里的老人:除了广场舞,他们还需要什么?》,用学术数据支撑观点,说服力更强。
💡
选题落地前 “三问”,避免白忙活问自己 “这个选题我能写透吗”,很多人看到热门话题就冲,但如果自己不熟悉,写出来只会浮于表面。比如 “量子计算突破” 这个话题很火,但如果连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最好别碰。不如选自己领域内的细分话题,哪怕冷门点,写透了也比跟风强。
问用户 “这个问题他们真的关心吗”,可以在发内容前,先在小范围社群里测试。比如想写 “办公室午休神器”,先在几个职场群里问 “你们午休时最烦什么”,如果很多人回复 “趴在桌上脖子疼”,那就说明这个选题有价值。如果没人接话,再热门也别写。
问平台 “这类内容有流量扶持吗”,每个平台的偏好不同,小红书喜欢 “干货清单”,抖音喜欢 “剧情反转”,公众号适合 “深度分析”。同样是 “租房攻略”,在小红书写 “10 件提升租房幸福感的小物件”,在抖音拍 “租房踩坑后的整改过程”,在公众号写 “租房合同里的 5 个隐藏条款”,根据平台调整内容形式,流量会好很多。
做自媒体找素材和选题,没有捷径但有方法。多观察、多琢磨,把别人忽略的细节捡起来,把大家都看到的话题挖深点,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和选题思路。记住,好内容不是等来的,是在日常里一点点 “磨” 出来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