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公众号的都知道,原创度不够,不仅拿不到流量扶持,还可能被平台判定为低质内容。但很多人一提原创就头疼,总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新观点可写。其实原创没那么难,关键是找对方法。
📌
建立原创思维框架:从 “搬运” 到 “创造” 的认知跃迁真正的原创不是从零开始造车,而是在现有信息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加工。不少人写文章时,习惯先搜一堆同类文章,然后东拼西凑,改改句子换个说法,这其实还是洗稿的变种。平台的 AI 检测系统现在精得很,这种轻度改写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怎么培养原创思维?可以试试 “观点前置法”。拿到一个选题,先别急着看别人怎么写,而是自己先在纸上写下 3-5 个核心观点。比如写 “职场沟通技巧”,先想想自己经历过哪些沟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从中提炼出独特的感悟。哪怕这些观点不够成熟也没关系,这是属于你自己的起点。
再就是建立 “素材 - 观点 - 案例” 的三角模型。同样一个素材,不同人解读角度不同,原创性就体现在这里。比如看到 “95 后辞职率高” 的数据,有人说年轻人吃不了苦,你却从 “职场价值匹配” 的角度分析,这就是差异化的原创观点。记住,原创的核心是提供独特的视角,而不是全新的信息。
还有个小技巧,写文章时多加入 “个人化表达”。比如描述一个现象,不要只用客观陈述,加上 “我上周在 XX 公司调研时发现”“我一个做 HR 的朋友告诉我” 这类带有个人印记的表述,既能增加真实感,也能降低 AI 检测的相似度。
📌
反 AI 检测的写作技巧:让文字充满 “人味儿”现在各平台的 AI 检测越来越严,但机器毕竟是机器,总能找到它的 “盲区”。写文章时,避免使用过于规整的句式,比如那种 “首先... 其次... 最后...” 的套路,很容易被判定为模板化写作。
可以试试 “长短句混搭”。长句用来详细描述一个场景或观点,短句用来强调重点。比如写咖啡行业,可以这样说:“街角的咖啡店换了第三任老板,前两任都撑不过半年。不是租金贵,是没搞懂附近写字楼里那些 9 点半才冲进来买美式的人,要的不只是咖啡因。” 这样的表达既有细节,又有节奏感,更像人在说话。
多加入 “感官细节” 也很重要。AI 生成的文字往往缺乏具体的感官描写,而人写的东西会有温度。比如描述一款产品,不说 “质量很好”,而是写 “摸上去像刚晒过太阳的棉麻布料,边角打磨得比鹅卵石还光滑”。这些细节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真实体验的提炼。
还有个反检测的关键:避免 “行业黑话堆砌”。很多人为了显得专业,动不动就用 “赋能”“闭环”“抓手” 这类词,结果整篇文章读起来生硬又空洞。其实专业不是靠术语撑起来的,能用大白话把复杂道理讲清楚,才是真本事。
📌
素材处理的黄金法则:从 “拿来主义” 到 “二次创作”做公众号难免要用到外部素材,但怎么用才不算洗稿?核心是 “转化” 而不是 “搬运”。比如看到一份行业报告,不要直接摘抄数据,而是分析数据背后的趋势。报告说 “某品类销量增长 30%”,你可以进一步挖掘 “这 30% 的增长主要来自三四线城市,为什么?因为当地的消费升级有哪些特点?”
引用别人的观点时,一定要加入 “批判性思考”。不是说要否定所有观点,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比如看到 “直播带货必死” 的文章,你可以写 “作者说的三个理由里,前两个确实存在,但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下沉市场的直播需求正在爆发”。这种带着讨论性质的引用,既尊重了原作者,又体现了你的原创思考。
处理案例时,尽量 “本土化”“场景化”。比如看到一个国外品牌的成功案例,不要直接照搬,而是思考 “这个模式放在国内可行吗?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我所在的城市有没有类似的机会?” 把外部案例和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原创度自然就上去了。
还有个重要原则:素材占比不能超过 30%。如果一篇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别人的观点和数据,就算改写得再好,也很难被判定为高原创。要确保自己的分析、思考、案例占主导地位,素材只是用来支撑观点的工具。
📌
标题与开头的原创性设计:3 秒抓住注意力标题是文章的门面,也是原创度的第一体现。现在很多标题都是套路化的,比如 “XX 秘诀,学会就能 XX”“为什么 XX 的人都在 XX”,这类标题不仅没新意,还容易被平台判定为低质。
可以试试 “反差式标题”。比如写职场话题,不用 “职场生存法则”,而是 “每天准点下班的人,反而先升职了”。这种有悖常识的标题,既引发好奇,又自带独特观点。
或者 “场景 + 疑问” 的组合。比如 “下班前 5 分钟收到老板消息,该回吗?” 这种具体的场景能让读者瞬间代入,比泛泛的 “职场沟通技巧” 要鲜活得多。
开头部分,避免那种 “随着时代发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的陈词滥调。可以直接切入一个具体的画面:“昨天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女生对着手机哭,屏幕上是刚发出去的公众号文章,阅读量停在 237。” 用一个真实的场景开头,比空泛的引言更有感染力。
记住,标题和开头是最容易被 AI 检测盯上的地方,因为套路化最严重。花心思设计独特的表达,不仅能提升原创度,还能提高打开率。
📌
建立原创内容生产流水线:从选题到发布的全流程把控想长期保持高原创度,不能靠灵感爆发,得有稳定的生产机制。可以建立一个 “选题库”,每天花 10 分钟记录生活中的 “痛点、疑点、爽点”。比如排队时看到有人用某种方法快速结账,这可能就是一个 “生活小技巧” 的选题;和朋友聊天时发现大家都在纠结同一个问题,这就是一个好的话题切入点。
写作时,试试 “限时初稿法”。设定一个时间,比如 1 小时内写完初稿,中间不查资料不修改。这样写出来的内容可能不够完美,但充满了原始的思考痕迹,比边写边抄要原创得多。之后再花时间修改打磨,重点放在逻辑和表达上,而不是补充别人的观点。
写完后做 “原创度自查”。有两个简单的方法:一是把文章片段放到搜索引擎里搜,看有没有高度相似的内容;二是自己朗读一遍,感觉哪里读起来生硬、像套话,就重点修改那里。真正的原创内容,读起来会很顺畅,像在和人聊天。
发布后还要做 “数据复盘”。看看哪些原创文章的互动率高,分析读者喜欢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观点,慢慢找到自己的原创风格。原创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读者反馈不断调整,但核心始终是提供有价值的独特内容。
说到底,提升原创度不是为了应付平台检测,而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内容壁垒。当你的文章有了别人无法复制的观点和风格,自然会吸引忠实读者。现在的公众号竞争,早已不是流量的竞争,而是价值的竞争。与其在洗稿的边缘徘徊,不如沉下心来打磨原创能力 —— 这才是做公众号最稳的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