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体的,每天最头疼的恐怕就是 “今天写点啥”。素材找不到,选题没思路,好不容易读了一堆东西,脑子还是空空如也,提炼不出像样的观点。别慌,这些问题我也遇见过,今天就把压箱底的方法拿出来,全是干货,照着做,保准你素材库堆成山,观点冒不停。
🔍 找素材:这 6 个渠道让你每天素材用不完
社交媒体平台是素材的富矿,但不是瞎刷就能挖到宝。
微博的热搜榜和话题广场得天天逛。热搜榜每 15 分钟更新一次,上面的话题自带流量,尤其是带 “爆” 字的,说明讨论度已经起来了。你可以把和自己领域相关的热搜记下来,比如做职场号的,看到 “996 该不该取消” 这种话题,就能延伸出 “年轻人该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的选题。话题广场里有很多细分领域的讨论,比如 #职场生存指南 #,里面全是真实的职场故事,随便拎一个出来加工,就是篇好文章。
小红书的关键词搜索功能要会用。比如你是做美食号的,搜 “家常菜做法”,出来的笔记里有步骤、有心得、还有失败案例,这些都是现成的素材。而且小红书用户喜欢分享 “踩坑” 经历,你把这些整理一下,写成 “做 XX 菜最容易犯的 3 个错”,肯定有人看。注意看笔记下面的评论,很多时候评论区的讨论比笔记本身更有料。
抖音和快手的 “热点宝” 小程序得安排上。打开小程序,就能看到各个领域的热门视频,还能筛选最近 24 小时或者 7 天内的爆款。做母婴号的,刷到 “宝宝辅食误区” 的热门视频,别急着划走,看看大家在评论里问什么,比如 “6 个月宝宝能吃盐吗”,这就是个好素材,专门写一篇辟谣文,肯定受欢迎。
新闻资讯类 APP 不能只看标题。像今日头条、腾讯新闻,除了首页推荐,“热榜” 栏目一定要看。但看新闻不能停留在 “发生了什么”,要多想一步 “这件事和我的粉丝有什么关系”。比如看到 “某地出台新的购房政策”,房产号可以分析政策影响,情感号能写 “买房对婚姻的影响”,职场号则能聊 “为了买房该不该换高薪但累的工作”。
行业垂直网站和论坛是专业素材的来源。做科技号的,经常逛 36 氪、虎嗅网,里面有很多前沿科技资讯和深度分析。做教育号的,去家长帮、教育在线论坛,看看家长们在焦虑什么,比如 “孩子作业拖拉怎么办”,这就是精准的素材。这些地方的内容专业性强,不容易和别人撞车。
身边的生活场景别忽略。你坐地铁时听到的乘客对话,去菜市场看到的商贩故事,甚至自己带娃时遇到的崩溃瞬间,都能变成素材。生活号写这些最打动人,因为真实。有次我看到小区里老人用智能手机不会扫码支付,就写了篇 “教爸妈用手机的 3 个小技巧”,阅读量比平时高了一倍。
📌 选题:3 个方法让你选出爆款潜力题
从热点里找细分角度,避开红海竞争。
热点人人都在追,你要是和别人写得一样,肯定没流量。得找个别人没注意到的角度。比如 “高考成绩公布” 是大热点,大家都在写学霸经验,你可以写 “高考失利后,我如何逆袭”,或者 “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高考成绩”。细分角度能让你在热点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用户痛点出发,他们缺什么你就写什么。
平时多和粉丝互动,看看他们在评论区、私信里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做美妆号的,粉丝经常问 “油皮怎么选粉底液”,你就专门写一篇;做职场号的,粉丝纠结 “要不要裸辞”,你就分析裸辞的利弊和注意事项。解决用户痛点的选题,天然就有吸引力。
用 “旧题新说” 的方式,给老话题注入新活力。
有些话题是常青树,比如 “减肥”“理财”,但翻来覆去写,读者会腻。这时候就要换个新说法。比如写减肥,别人都写 “运动 + 节食”,你可以写 “懒人减肥法,每天 10 分钟就能瘦”;写理财,别人写 “基金怎么买”,你可以写 “工资 3000 也能理财的 5 个小技巧”。旧话题新角度,照样能出爆款。
📚 高效阅读:别再从头到尾傻读了
带着问题去读,效率能提升一倍。
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先别着急从头看。花 30 秒想想,你想从里面得到什么?是找某个问题的答案,还是收集某个观点的案例?比如你想写 “如何提高专注力”,读相关文章时,就专门找 “提高专注力的方法”,其他内容可以快速跳过。目标明确,阅读时就不会被无关信息带偏。
学会 “跳读” 和 “扫读”,抓住重点信息。
跳读就是看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很多文章的中心句都在这两个地方。扫读就是快速浏览,遇到数字、案例、观点句时停下来细看,其他内容一眼带过。比如读一篇关于 “自媒体变现” 的文章,看到 “月入过万的 3 个方法”,就重点看这 3 个方法的具体内容,前面的铺垫和后面的总结可以快速扫过。
边读边做标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准备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或者直接在手机、电脑上做标记。看到有用的观点,画个横线;看到好的案例,标个五角星;有自己的想法了,立刻写在旁边。比如读一篇讲 “亲子沟通” 的文章,看到 “和孩子说话要蹲下来” 这个观点,你想到自己小时候父母居高临下说话的场景,就马上记下来,后面写文章时能用上。
💡 提炼观点:从 “看懂了” 到 “有想法”
多问 “为什么”,挖掘深层含义。
看到一个事件或观点,别只停留在表面。比如看到 “年轻人喜欢躺平”,别跟着说 “现在的年轻人真懒”,要问 “他们为什么躺平?”“是压力太大还是对现状不满?”“躺平背后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从现象挖到本质,观点自然就出来了。
用 “对比法” 找不同,突出独特性。
把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看看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如读了两篇关于 “线上教育” 的文章,一篇说线上教育好,一篇说线上教育不好,你就可以对比分析 “线上教育适合哪些人”“在什么情况下线上教育更有效”。通过对比得出的观点,会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结合自身经历,让观点有温度。
同样一个观点,用自己的经历说出来,比干巴巴的理论更动人。比如写 “坚持的重要性”,别只说 “坚持就能成功”,可以说说自己做自媒体时,一开始没人看,但每天都更新,三个月后终于有了第一个爆款的经历。个人经历能让观点落地,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 建立素材库:让素材随用随取
分类整理素材,避免杂乱无章。
按领域分类,比如职场、情感、美食、科技等,每个领域下面再细分,比如职场里分 “面试技巧”“职场人际”“薪资谈判”。还可以按类型分,比如案例、金句、数据、图片视频等。我用的是石墨文档,建了个表格,每次看到好素材就填进去,标好分类和来源,找的时候搜关键词就行,特别方便。
定期复盘素材,激活旧素材。
每周花 2 小时,把素材库翻一遍,看看哪些旧素材可以和新热点结合。比如你之前存了 “熬夜的危害” 的素材,当 “某明星因熬夜生病” 上热搜时,就能把旧素材拿出来,结合热点写篇文章。旧素材加新热点,又是一篇好内容。
🌟 养成积累习惯:素材和观点藏在日常里
随身携带 “灵感本”,想到就记下来。
不管是手机备忘录还是实体笔记本,只要想到一个好选题、一句金句、一个有趣的场景,马上记下来。我有次在超市看到一个妈妈教育孩子 “别浪费粮食”,孩子说 “可是这个不好吃啊”,我立刻记下来,后来写了篇 “如何让孩子理解节约”,效果特别好。灵感这东西,转瞬即逝,不记下来就没了。
每天花 10 分钟 “碎片阅读”,积少成多。
利用等车、排队的时间,刷一刷公众号、短视频,看到有用的就随手存到素材库。别小看这 10 分钟,一天 10 分钟,一个月就是 300 分钟,能积累不少素材。关键是要带着目的刷,不是随便看看,而是时刻想着 “这个能不能用”。
找素材、选选题、提炼观点,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在刚开始没方法,到处碰壁;简单在掌握了技巧后,形成习惯,就能水到渠成。关键是要多练,别害怕写得不好,写多了,感觉自然就来了。
记住,做自媒体,拼的不是天赋,是坚持和方法。按照上面的方法做,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素材不用找,选题自动来,观点写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