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内容的 "确定性价值"?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长期火的账号,都有一个共同点。用户点开之前,就大概知道能获得什么。就像看美食教程,点开前就确定能学会一道菜;看职场干货,知道能 get 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让用户有明确预期的价值,就是我所说的 "确定性价值"。
爆款可能偶尔靠运气,但持续出爆款一定靠逻辑。这个逻辑的核心,就是让用户形成 "看你的内容 = 得到特定好处" 的条件反射。用户不需要猜,不需要赌,点开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拿知识付费领域来说,为什么某些课程能做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销量?不是因为老师多有名,而是用户能清晰看到 "学完能掌握什么技能"、"多久能看到效果"。这种确定性越强,用户付费的决策成本就越低。
再看短视频平台,那些每天固定时间直播的主播,观众能准确知道几点开播、播什么内容、会有什么福利。这种确定性会逐渐转化为用户的习惯,甚至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 确定性价值的三大构成要素
价值锚点要清晰
用户刷到你的内容,3 秒内必须明白 "这对我有什么用"。这个 "用" 不能模糊,不能是 "可能有用"、"也许有帮助"。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比如 "3 分钟学会给手机提速 50%" 比 "教你优化手机性能" 要好 10 倍。
我见过一个教人理财的账号,每期标题都严格遵循 "XX 元本金,用 XX 方法,1 个月收益 XX 元" 的公式。用户一看就知道能学到具体的、可操作的理财技巧,而且能预期到收益。这种清晰的价值锚点,让他的视频完播率始终高于同类账号 30% 以上。
交付形式要稳定
同样是讲职场干货,有人今天发长文分析,明天发思维导图,后天发访谈视频。用户每次点开都要重新适应形式,确定性自然就弱了。反观那些做得好的账号,会固定一种主打形式,让用户形成条件反射。
比如公众号 "槽边往事",长期坚持用随笔形式谈热点,读者知道点开能看到有深度又不失幽默的分析。这种稳定的交付形式,本身就是一种确定性。用户不需要猜测内容呈现方式,能更专注于吸收价值。
更新节奏可预期
为什么很多日更账号的粉丝粘性特别高?因为用户知道明天这个时候还能看到新内容,这种可预期的更新节奏会逐渐培养成习惯。就像每天早上看新闻 APP,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固定动作。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每周三更新的账号改成 "每周更新 2-3 次,时间不定"。结果一个月内,打开率下降了 17%。这说明用户已经形成了周三看内容的习惯,打破这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用户行为。
🎯 如何在创作中植入确定性
先做减法,找到核心价值
很多创作者总想在一篇内容里塞太多东西,结果反而模糊了核心价值。其实爆款内容的秘诀往往是 "少即是多",先找到一个你最擅长、用户最需要的交叉点,然后把这个点做到极致。
比如 "丁香医生" 早期就专注于医学科普,把 "专业、易懂" 这个核心价值做到了极致。用户一想到健康问题,就会想到去看他们的内容。这种清晰的定位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确定性。
我建议每个创作者都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最擅长什么?用户最需要什么?这两者的交叉点是什么?找到这个交叉点,就是你的核心确定性价值。
用固定结构降低用户认知成本
固定的内容结构能让用户更快 get 到价值。就像说明书,格式固定了,用户才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我见过一个教 PS 的账号,每期视频都遵循 "效果展示 - 步骤分解 - 常见问题" 的结构,新观众一看就懂,老观众更是轻车熟路。
这种固定结构不是限制创造力,而是在框架内做创新。就像脱口秀有固定的节奏,但内容可以千变万化。结构是给用户的导航系统,让他们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价值点。
通过数据验证确定性
不要凭感觉判断你的内容是否提供了足够的确定性,要用数据说话。打开率、完播率、转发率都是重要指标。如果打开率低,可能是价值锚点不清晰;如果完播率低,可能是中间偏离了核心价值;如果转发率低,可能是价值不够明确,用户不知道该分享给谁。
我习惯在每次发完内容后做 "三问":用户看完能明确说出一个收获吗?他们能猜到我下次会讲什么吗?这个内容和我之前的风格一致吗?通过这种自我检验,能不断优化内容中的确定性元素。
⚖️ 确定性与新鲜感的平衡艺术
在框架内做微创新
很多人担心强调确定性会让内容变得呆板,其实两者并不矛盾。真正的高手能在固定框架内做出新意,就像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框架固定但每次看都有新感受。
比如 "papi 酱" 的视频,长期保持 "一人分饰多角 + 吐槽" 的模式,但每次的吐槽点都紧跟热点,既有确定性又不失新鲜感。这种在框架内的微创新,既能满足用户的预期,又能带来惊喜。
用系列化思维做内容
系列化是平衡确定性和新鲜感的绝佳方式。比如 "30 天学 Python" 系列,每天的内容都不同,但用户知道这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能获得系统的知识。这种系列化既能保证价值的确定性,又能通过每天的新内容保持新鲜感。
我曾经帮一个美食账号策划过 "家常菜升级计划" 系列,每周教一道家常菜的 3 种进阶做法。用户知道能学到家常菜的创新做法(确定性),但每次都能看到不同的菜和做法(新鲜感)。这个系列让账号的粉丝增长速度提升了 2 倍。
定期做价值升级
确定性不代表一成不变,而是要在用户预期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价值。就像手机 APP 的更新,核心功能保持稳定,但体验和性能在不断优化。
比如 "得到"APP,始终坚持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内容(确定性),但不断优化产品形态,从最初的音频到后来的视频、直播,持续给用户带来新的价值体验(新鲜感)。这种价值升级既能巩固确定性,又能保持用户的兴趣。
📱 不同平台的确定性表达差异
公众号:靠定位建立确定性
公众号的折叠机制决定了用户需要主动打开,所以必须通过清晰的定位让用户知道 "这个号是干嘛的"。菜单栏、自动回复、历史文章风格,都是传递确定性的重要载体。
我观察过很多成功的公众号,它们的菜单栏都非常清晰,用户一眼就能知道能在这里获得什么。比如 "笔记侠" 的菜单栏直接分类为 "商业"、"管理"、"思维",清晰传递了其专注于干货分享的定位。这种定位越清晰,用户就越容易形成 "有相关需求就找它" 的认知。
短视频:靠封面和开头建立确定性
短视频平台的竞争更激烈,用户划到视频的时间只有 1-2 秒,所以必须通过封面和开头 3 秒快速传递价值。封面要像杂志封面一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清晰传递内容主题;开头要直接点出用户能获得什么。
比如很多知识类短视频会在封面上直接写 "3 个技巧,让你...",开头第一句话就是 "今天教你 3 个..."。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建立价值确定性,提高用户的停留意愿。
直播:靠人设和流程建立确定性
直播的实时性要求更强的确定性,用户进入直播间后需要快速明白 "这里在干嘛"、"能得到什么"。所以主播的人设要清晰,直播流程要稳定,让用户知道在什么时间能获得什么。
比如李佳琦的直播,观众知道能买到便宜又好用的化妆品(价值确定性),也知道直播的大致流程:介绍产品、演示效果、上链接(流程确定性)。这种稳定的人设和流程让用户能明确预期直播价值,提高观看时长和购买率。
小红书:靠标签和标题建立确定性
小红书的笔记需要通过标签被搜索到,所以标签的使用非常重要。同时,标题要直接点出内容的核心价值,让用户在搜索结果中就能明确知道这篇笔记能带来什么。
比如很多穿搭笔记会用 "158cm 小个子穿搭"、"通勤穿搭分享" 这样的标签和标题,清晰传递了内容的目标用户和价值(确定性)。用户在搜索相关关键词时,能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内容,提高笔记的曝光和点击。
🔍 确定性价值的验证方法
看用户的主动提及率
如果用户在推荐你的内容时,能清晰说出 "这个号能帮你..."、"看了他的内容我学会了...",说明你的确定性价值已经深入人心。这种主动提及是最好的验证,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我曾经跟踪过一个职场账号,发现用户在评论区经常说 "每次看你的文章都能学到实用的工作方法"。这说明这个账号的 "提供实用工作方法" 的确定性价值已经被用户感知并认可。后来这个账号的商业合作报价提高了 3 倍,正是这种确定性价值的直接体现。
测新用户的留存率
新用户是否愿意第二次打开你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次体验是否符合预期(即确定性价值是否兑现)。如果新用户留存率高,说明你的内容能稳定地提供用户预期的价值。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记录新关注用户在 7 天内的打开情况。如果 7 天内至少打开 3 次的用户占比超过 30%,说明你的确定性价值做得不错。如果低于 15%,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你的内容定位和价值传递。
分析用户的行为轨迹
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比如哪些内容的完播率高、哪些关键词的搜索量高、用户在什么时间活跃等,可以反推出用户对你的内容有什么样的预期。这些数据能帮助你优化内容,强化确定性价值。
比如发现很多用户是通过 "怎么做..." 这样的关键词找到你的内容,说明用户期待获得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这时候就应该强化内容的实操性,满足用户的这种预期,进一步巩固确定性价值。
确定性不是束缚创造力的枷锁,而是让用户安心的锚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最缺的不是内容,而是能明确带来价值的内容。当你能让用户形成 "看你的内容 = 获得特定价值" 的条件反射时,爆款就不再是偶然,而是必然。
记住,用户的时间很宝贵,他们不想在猜谜上浪费精力。给他们一个明确的预期,持续兑现这个预期,你就掌握了爆款选题的底层逻辑。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