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选题能不能火,说难也难,说简单也有章法。今天就跟你聊聊用 “黄金圈法则” 来琢磨这件事,亲测好用。这法子不是我瞎编的,是看了太多爆火选题的共性,再结合这个经典法则总结出来的。
🔥 先搞懂 “黄金圈” 到底是啥?和选题有啥关系?
黄金圈法则是西蒙・斯涅克提出来的,核心就是三个圈:最里面的 Why(为什么做)、中间的 How(怎么做)、最外面的 What(做什么)。平时我们想选题,大多只盯着最外面的 What,比如 “写一篇职场穿搭”“拍一个美食教程”,但火不火,关键在里面两层。
你想啊,同样是讲减肥,有的只说 “吃什么瘦”(What),有的却能戳中 “我不想再因为胖而自卑”(Why),后者肯定更容易让人有感觉。用户不是为你的内容本身买单,是为内容背后的情感、需求、价值观买单。
🧐 从 Why 入手:这个选题能戳中多少人的 “痛点” 和 “爽点”?
先问自己,这个选题背后,用户真正的诉求是什么?是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还是满足某种情感需求?痛点够不够痛,爽点够不够爽,直接决定了选题的爆发力。
就拿教育类选题来说,“如何提高孩子成绩” 是 What,但往深了挖,家长的 Why 可能是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未来有更多选择”。如果你的选题能直接回应这些更深层的焦虑,哪怕内容和别人差不多,关注度也会更高。
再看那些情感类爆文,大多都抓住了人们的情感需求。比如 “被原生家庭伤害后,我终于学会了和自己和解”,这个选题的 Why 就是 “很多人都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渴望被理解、被治愈”。这种能引发强烈共鸣的选题,想不火都难。
判断的时候,可以试试 “代入法”:假设自己是目标用户,看到这个选题会不会心里 “咯噔” 一下?会不会想 “这不就是在说我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个选题的 Why 层面就过关了。
🛠️ 用 How 思考:你的内容有没有 “差异化” 的解决方式?
知道了 Why,接下来要看 How—— 你打算怎么呈现这个选题?同样一个痛点,别人都在说 A 方法,你能不能找到 B 角度?差异化不是标新立异,是找到更精准、更独特、更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
比如讲 “副业赚钱”,大家都在说 “做自媒体能赚钱”(What),也都知道用户想 “增加收入,减轻生活压力”(Why)。但有的内容只会罗列 “做自媒体的 10 个平台”,有的却能讲 “普通人没资源没技能,怎么从 0 开始做自媒体”,后者的 How 更具体、更贴近小白的实际情况,自然更受欢迎。
还有一种差异化是 “视角差异”。比如同样是讲 “35 岁危机”,别人都在抱怨 “35 岁被裁员好惨”,你却能从 “35 岁被裁后,我反而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 这个角度切入,给出积极的解决方案,这种反差感也容易吸引眼球。
要记住,用户不缺信息,缺的是 “对我有用的、我能做到的” 信息。你的 How 能不能让用户觉得 “这个我可以试试”,很关键。
📌 最后看 What:内容形式和载体是否符合 “传播规律”?
What 是选题的最终呈现形式,比如文章、视频、图文、直播等。同样的内核,用对了形式,传播力能翻倍。
现在短视频火,那是不是所有选题都适合拍视频?不一定。比如 “一份详细的税务申报指南”,文字形式可能比视频更方便用户反复查看;而 “教你 3 分钟画一个淡妆”,视频就比文字更直观。
还要考虑平台的特性。小红书用户喜欢看 “干货 + 真实体验”,知乎用户偏爱 “深度分析 + 逻辑论证”,抖音用户则更吃 “短平快 + 强节奏”。同一个选题,根据不同平台调整 What 的呈现方式,效果会差很多。
比如 “分享一本好书”,在小红书可能是 “这本书让我戒掉了焦虑,附读书笔记”(图文 + 个人感受),在知乎可能是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值得读?”(长文 + 理性分析),在抖音可能是 “30 秒带你看完一本改变我人生的书”(快节奏视频 + 金句提炼)。
📊 验证选题:用 “黄金圈” 反向检查
想好了选题,别急着动手,用黄金圈反过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能不能清晰地说出这个选题的 Why?不是模糊的 “大家可能会喜欢”,而是具体的 “它能解决 XX 人群的 XX 问题 / 满足 XX 情感”。
- 我的 How 有没有足够的 “独特性” 和 “实用性”?和同类内容比,用户为什么要选我的?
- 我选择的 What 形式,是否能让用户轻松获取信息,并且愿意主动分享?
如果三个问题都能有明确且肯定的答案,这个选题大概率差不了。如果有一个模糊,就要再打磨打磨。
比如有个朋友想做 “职场沟通” 的选题,一开始定的是 “职场沟通的 5 个技巧”(What)。用黄金圈一查,Why 是 “职场人想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被误解、影响晋升”,但 How 部分和别人的内容差不多,都是罗列技巧。后来他调整了 How,改成 “新人入职 3 个月,如何通过沟通让领导记住你?”,针对性更强,结果内容发出去,阅读量比之前翻了好几倍。
💡 总结:黄金圈法则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
说到底,判断选题火不火,其实就是判断 “这个内容能不能和用户建立深度连接”。黄金圈法则的作用,就是逼着我们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先想 “他们需要什么”,再想 “我能怎么给”,最后才是 “具体给什么”。
别再只盯着热点榜单抄选题了,热点是表象,背后的 Why 才是本质。掌握了这个逻辑,哪怕不是追热点,你自己想出来的选题,也能自带火的潜质。
下次想选题的时候,先在本子上画三个圈,从里到外填好 Why、How、What,你会发现思路清晰多了。试试吧,亲测有效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