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公众号运营,大家都知道内容是王道。可天天找新素材哪那么容易?其实很多旧闻只要用对 “二次创作” 的法子,照样能写出新花样,成为爆文。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里面的技巧,都是实实在在能用上的干货。
🔍 挖掘旧闻的 “隐藏角度”,换个姿势看故事
很多旧闻当时报道时,大家目光都聚焦在一个点上。时间一长,那个点就成了大家对这件事的固定印象。二次创作的关键,就是跳出这个固定印象,找到被忽略的 “隐藏角度”。
就拿前几年很火的 “天价学区房” 事件来说,当时铺天盖地都是说房价多离谱,家长多疯狂。现在再看,能不能换个角度?比如去采访那些当年买了天价学区房的家庭,现在孩子上学了,他们觉得值不值?是孩子成绩真的一飞冲天,还是带来了更多家庭教育的焦虑?这样写出来,既有话题性,又能引发现在家长的共鸣。
还有那些老电影、老电视剧,当年大家讨论的是剧情、演员。过了几年,完全可以从其他角度切入。比如《还珠格格》,以前聊的是小燕子的活泼、紫薇的深情。现在呢?可以聊聊剧中人物的职场生存法则,小燕子像不像职场里那些莽撞但有人脉的新人,紫薇是不是靠才华站稳脚跟的代表?这种角度一出来,年轻读者就觉得很新鲜,愿意点开看。
再举个例子,之前有个关于 “老人被骗买保健品” 的新闻,当时都在骂骗子可恶。二次创作时,能不能去关注老人为什么容易被骗?除了骗子手段高,是不是因为子女陪伴少,老人太孤独,才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这样写,就从单纯的谴责,变成了对亲情缺失的探讨,更容易触动读者的情感神经。
📌 结合当下热点,给旧闻 “穿新衣”
旧闻本身可能没那么大吸引力,但要是和当下的热点结合起来,立马就不一样了。关键是找到旧闻和热点之间的 “连接点”,让读者觉得 “哦,原来这件事和现在这个热点还有关系”。
比如前阵子 “年轻人开始流行极简生活” 成了热点,这时候就可以翻出几年前 “囤积癖” 的旧闻。对比一下,当年那些被吐槽的囤积行为,和现在的极简生活,背后反映了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哪些变化?是经济压力导致,还是价值观的转变?这样一结合,旧闻就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还有,每年到了毕业季,“就业难” 都是热点。这时候可以找一些几年前 “名校毕业生回乡创业” 的旧闻。看看他们现在创业怎么样了,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他们的经历对现在的毕业生有什么启示?把旧闻和当下毕业生的就业焦虑联系起来,很容易引发讨论。
记得有个旧闻是关于 “传统书店倒闭潮” 的,当时大家都在感慨实体行业不行了。后来 “网红书店” 火了,这时候就可以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写。分析传统书店为什么倒闭,网红书店又做对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拯救了实体书店?这样的内容既有对比,又有深度,读者自然愿意看。
👥 针对不同受众,调整内容 “口味”
同样一件旧闻,对不同的人来说,关注点可能完全不一样。二次创作时,要搞清楚自己公众号的受众是谁,然后调整内容的 “口味”,才能让他们感兴趣。
如果公众号的读者主要是宝妈群体,那在写旧闻的时候,就要多从育儿、家庭的角度出发。比如有个旧闻是关于 “某明星作息规律” 的,当时大家可能只觉得他自律。写给宝妈看,就可以强调 “明星都这么注重作息,我们该怎么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再分享一些实用的育儿技巧,宝妈们肯定愿意看。
要是受众是职场新人,那旧闻的二次创作就要偏向职场经验、成长干货。比如有个旧闻是 “某企业老板年轻时被辞退多次”,可以写成 “老板也曾被辞退,职场新人该如何面对挫折”,再总结一些应对职场困境的方法,职场新人会觉得很有帮助。
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更关心学习、考试、未来规划这些话题。有个旧闻是 “某学霸放弃名校选择复读”,当时争议很大。写给学生看,就可以分析 “学霸为什么这么选,我们该如何做人生选择”,再结合一些高考、考研的经验,学生们会觉得很有共鸣。
✍️ 用新的表达形式,让旧闻 “活” 起来
有时候不是旧闻没料,而是表达方式太老套,读者看一眼就不想再看了。二次创作时,用一些新的表达形式,能让旧闻 “活” 起来。
现在很多人喜欢看 “故事化叙述”,比起干巴巴的陈述,有情节、有细节的故事更吸引人。比如有个旧闻是 “某科学家攻克技术难题”,直接说他多厉害,读者可能没感觉。但如果写成故事,从他刚开始研究时的困难,到中间遇到的挫折,再到最后成功的瞬间,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读者就会看得津津有味。
“对话体” 也是个好办法,就像两个人在聊天一样,把旧闻的内容说出来。比如写一个关于 “老字号品牌转型” 的旧闻,可以模拟成两个朋友的对话:“哎,你还记得那个老牌子吗?以前差点倒闭了,现在居然在网上卖得超好”“真的假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然后在对话中把旧闻的内容和转型的技巧讲出来,轻松又有趣。
还有 “清单体”,把旧闻的关键信息列成清单,一目了然,适合快节奏阅读。比如有个旧闻是 “某城市被评为最宜居城市”,可以写成 “这个城市凭什么被称为最宜居?5 个理由告诉你”,然后一条一条列出来,读者一眼就能 get 到重点,也愿意转发分享。
🔬 挖掘细节和背后故事,让旧闻更有 “料”
很多旧闻当时的报道可能比较简略,只说了个大概。二次创作的时候,要是能挖出更多细节,或者找到事件背后的故事,内容就会更有 “料”,读者也会觉得更真实、更有吸引力。
比如有个旧闻是 “某支教老师在山区待了 10 年”,当时报道可能只说了他很伟大。二次创作时,可以去了解他这 10 年里具体做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感人的小故事,比如他怎么帮学生克服困难上学,怎么和当地村民相处。这些细节写出来,能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他的付出,也更容易被打动。
还有一些旧闻,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不为人知的背景。比如 “某款老产品突然走红”,当时大家只知道它火了。但背后可能有品牌默默坚持品质的故事,或者是某个偶然的机会让它被重新发现。把这些背后的故事挖出来,写进文章里,读者会觉得很新鲜,也会对这个产品有更深的认识。
记得有个旧闻是 “某小区居民自发组织保护环境”,当时报道很简单。后来有人去采访,发现里面有个带头的老人,以前是环保工程师,退休后不想闲着,就一点点带动大家。还有居民因为参与这个活动,邻里关系变好了,整个小区的氛围都不一样了。这些细节和背后的故事加进去,文章就丰富多了。
📊 结合数据和案例,让旧闻更有 “说服力”
二次创作不是凭空想象,要让读者相信,就得有数据和案例支撑。把旧闻和相关的数据、案例结合起来,内容会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认可。
比如有个旧闻是 “某行业曾经遭遇低谷”,二次创作时,可以找一些现在这个行业的数据,看看是不是回暖了,回暖的原因是什么,和当年的低谷有什么联系。再举几个现在行业里做得好的企业案例,分析它们是怎么走出低谷的。这样一来,文章既有历史回顾,又有现状分析,说服力自然就强了。
还有关于 “传统手艺传承” 的旧闻,当时可能说传承很难。现在可以找一些数据,看看这几年学习传统手艺的人是不是多了,相关的产品销量有没有上升。再举几个成功传承人的案例,说说他们是怎么创新传承方式的。用数据和案例证明传统手艺在变好,读者会更愿意相信,也会更关注。
有个旧闻是 “某地区曾经很贫困”,现在可以写这个地区的变化。找一些数据,比如人均收入增长了多少,基础设施改善了多少。再写几个当地村民的案例,说说他们的生活怎么变好了。数据和案例结合,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变化,文章也更有感染力。
二次创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要用心去琢磨旧闻,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式去呈现。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旧闻也能焕发新生,写出让大家喜欢的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