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清楚:10w + 文章嘴里的 “用户画像” 不是你想的那样
很多人一提用户画像,就觉得是列个表格,写上 “女性,25-30 岁,一线城市,白领”。要是真这么简单,那满大街都是 10w + 了。真正能撑起爆款文的用户画像是活的,是带着情绪和欲望的。
你去看那些刷爆朋友圈的文章,作者眼里的用户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标签。就像写职场文的爆款号,他们会琢磨 “这个读者凌晨两点还在看文章,是不是在加班?是不是在纠结要不要辞职?” 这种细节,比单纯的 “白领” 标签有用一百倍。
还有人把用户画像做成了 “百科全书”,从星座到学历写了十几页。结果呢?写文章的时候根本用不上。记住,能帮你写出爆款的画像,一定是和内容强相关的。育儿号不需要知道用户喜欢什么颜色的口红,职场号也犯不着关心用户会不会做饭。
最容易踩的坑是把 “自己的想法” 当成用户画像。我见过一个科技号小编,自己是数码发烧友,就默认读者都看得懂参数术语。结果写出来的文章数据惨淡,后来才发现粉丝里七成是想给父母选手机的小白。你看,不跳出自己的视角,画像就成了自嗨。
🎯 爆款文的底层逻辑:用户画像帮你精准踩中 “情绪扳机”
10w + 文章的共同点,是能让读者觉得 “这篇文章在说我”。怎么做到的?靠的就是用户画像帮你找到那个一触即发的 “情绪点”。
比如去年那篇《30 岁还在给别人打工,我是不是很失败?》,背后的用户画像是 “一线城市,工作 3-5 年,面临职业瓶颈的年轻人”。作者吃透了这类人 “怕落后、怕被替代” 的焦虑,每句话都往那个点上戳。你去看评论区,全是 “这不就是我吗” 的留言,转发率自然低不了。
再看那些情感类爆款,比如某篇讲 “远嫁女儿的春节” 的文章。它的用户画像细化到 “结婚 3 年以上,和公婆同住,每年春节纠结回谁家的女性”。这种精准度,让读者读的时候会自动代入,甚至觉得 “作者是不是在我家装了摄像头”。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就是转发的最大动力。
还有些干货类爆款,看似没什么情绪,其实也藏着画像的功劳。比如一篇讲 “租房党必看的收纳技巧”,目标用户是 “月收入 8k 以下,合租,房间小于 15 平米的年轻人”。他们的核心需求不是 “怎么收纳”,而是 “在有限空间里活得体面点”。文章抓住这点,数据想不好都难。
📝 3 步做出能用的用户画像,新人也能上手
别觉得用户画像多高深,说白了就是 “把模糊的读者变成具体的人”。这三步做好了,你写文章时就像在跟朋友聊天,自然容易出效果。
第一步,从后台数据里扒线索。打开公众号后台的 “用户分析”,看性别、年龄、地域这些基础数据。更重要的是 “用户增长来源”,是通过哪篇文章关注的?那篇文章的评论区在吵什么?比如发现 60% 的新粉来自一篇讲 “考研二战” 的文章,那这群人的核心焦虑就是 “失败后的压力和不甘”。
第二步,给用户贴 “行为标签” 而非 “身份标签”。别只记 “宝妈”,要记 “每天晚上 10 点后才有空看手机,焦虑孩子辅食营养,会因为婆婆一句话失眠”。这些行为细节能帮你判断:她看到什么标题会点进来?看到什么内容会转发给闺蜜?
第三步,找个 “原型人物” 盯着写。比如你分析出核心用户是 “28 岁,在小公司做行政,想考公但没时间学习,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那就给她起个名字,比如 “小李”。写每句话都问自己:“小李看到这句会觉得有用吗?会转发吗?” 这招亲测有效,能帮你避开 “自说自话” 的陷阱。
❌ 这些画像误区,让你离 10w + 越来越远
我见过太多运营者,花了一周做用户画像,结果文章发出去阅读量不过千。问题多半出在这几个坑里。
最常见的是 “贪多求全”。总想覆盖所有用户,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谁看了都觉得 “还行,但跟我关系不大”。你看那些真正的爆款,从来都是 “精准打击”。比如专门写给 “35 岁被裁员的程序员”,就别想着同时讨好刚毕业的大学生,贪多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
还有人把 “用户画像” 做成了 “死档案”。数据是半年前的,用户早就变了还不知道。就像前两年教培行业巨变后,很多家长的焦虑从 “报哪个补习班” 变成了 “怎么在家辅导作业”,还抱着老画像写文章,能有流量才怪。画像必须跟着用户走,至少每个季度更新一次。
更隐蔽的坑是 “用自己的认知代替用户的真实想法”。有个职场号小编自己是 985 毕业,就默认读者都懂 “KPI”“OKR” 这些词,结果评论区全是 “能不能说人话”。后来才发现,核心用户是小县城的体制内人员,平时根本接触不到这些概念。你看,不放下自己的偏见,画像就成了摆设。
📊 看案例:这个母婴号怎么靠画像从 3k 到 10w+?
去年有个叫 “妈妈陪你长大” 的公众号,半年内从月更 3 篇、阅读量 3k,做到篇篇 10w+。核心转折点就是重做了用户画像。
一开始他们的画像很笼统:“0-3 岁宝宝的妈妈”。写的文章都是 “宝宝辅食怎么做”“早教班怎么选”,数据平平。后来他们发现,后台留言里问得最多的是 “孩子晚上哭到半夜,我快疯了”“婆婆总说我带娃方式不对,吵架怎么办”。
这才意识到,核心用户不是 “所有妈妈”,而是 “新手妈妈,和老人同住,没人帮忙带娃,每天睡眠不足 5 小时,极度缺人理解”。于是他们调整内容,标题改成《凌晨 3 点哄完娃,我坐在客厅哭了半小时》《婆婆说 “孩子要多穿点”,我该怼回去吗?》。
更绝的是他们的行文风格,故意用碎碎念的语气,比如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候?刚把娃哄睡,想刷会儿手机,结果他又醒了,那一刻真的想骂人”。这种 “我懂你” 的感觉,让读者忍不住转发给同样处境的闺蜜。不到三个月,阅读量就稳定在 10w + 了。
💡 最后想说:用户画像不是终点,是起点
别以为做好用户画像就万事大吉了。它更像个指南针,帮你在写文章时不跑偏。真正的爆款,是在精准画像的基础上,加上一点点 “超出预期” 的东西。
比如知道用户焦虑 “职场瓶颈”,你不光要讲 “怎么提升技能”,还要加一句 “其实 30 岁没做出成绩也没关系,很多人都是厚积薄发”—— 这就是在痛点上再加一点 “情绪价值”。
记住,读者转发一篇文章,本质上是在告诉别人 “这就是我”。你的用户画像越清晰,读者就越容易在文章里看到自己,10w + 自然就来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