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公众号的人太多了,打开微信随便一刷,同类内容能冒出好几个。想写出 10w+,没点自己的特色根本行不通。说白了,差异化定位就是让读者在一堆公众号里,一眼就能记住你,觉得 “哎,这个号跟别人不一样”。要是找不到这个点,写得再卖力,也可能只是在重复别人的路,很难突围。
🎯 先搞清楚 “你为谁而写”—— 锁定细分人群
很多人一开始写公众号,总想着 “我要写给所有人看”。这想法真的太天真了。你想想,年轻人关心的潮流穿搭,中年人可能根本不感冒;宝妈们在意的育儿经验,刚毕业的学生大概率不会点开。找不准受众,内容就像散弹枪,看着打得多,其实没几个能命中。
不如把范围缩小,聚焦到一个具体的小群体。比如同样写教育,有人专门盯着 “双减” 后焦虑的小学生家长,教他们怎么在家辅导作业;有人则专注于中职生的升学规划,因为这个群体的需求很少有人覆盖。我认识一个博主,就写 “小镇青年在一线城市的生存指南”,内容全是租房避坑、低预算社交这些接地气的话题,粉丝增长特别快。
怎么找到这个细分人群?可以从自己身边观察。你是宝妈,就想想其他宝妈每天在愁什么;你刚换了城市工作,就回忆自己适应新环境时遇到的麻烦。这些你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痛点,往往就是某个小群体的共同需求。把他们的年龄、职业、困惑、喜好列出来,越具体越好,定位就有了雏形。
别担心人群太小,再小的群体,聚在微信这个大平台上也有可观的数量。关键是这个群体的需求是否被满足,你能不能比别人更懂他们。就像有人专门写 “95 后护士的职场日常”,粉丝虽然不算海量,但粘性特别高,广告报价比一些泛领域大号还高。
🔍 从 “红海” 里挖 “蓝海”—— 内容领域找切口
打开公众号后台的 “热门话题”,永远是职场、情感、美食这些大类。不是说这些领域不能做,而是想在里面做出差异化,得学会 “钻空子”。别人做面,你就做点;别人做点,你就做某个牌子的点。
比如写职场,大家都在讲 “如何跟领导沟通”“提高工作效率的 10 个技巧”,你可以换个角度,专门写 “内向者的职场生存法则”。内向的人不爱应酬、不擅长抢功劳,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这个角度很少有人深挖,写好了就能吸引一批忠实粉丝。
再说说美食领域,有人写米其林餐厅测评,有人写家常菜谱,你可以聚焦 “打工人的 15 分钟快手晚餐”,或者 “北方人在南方吃到的奇葩美食”。前者解决了上班族的实际需求,后者用地域差异制造话题性,都比泛泛而谈的美食内容有特色。
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关注 “新旧交替” 的领域。比如现在很多中老年人开始学用智能手机,却总被各种弹窗、诈骗链接困扰,有人专门做 “给爸妈的手机使用指南”,用大白话教他们怎么清理内存、识别诈骗,这种内容既实用又有情感温度,很容易传播。
找领域切口的时候,别只看当下火什么,多想想 “哪些需求一直存在,但没人好好满足”。比如宠物领域,大家都在写养猫养狗,你可以写 “异宠饲养”,讲讲仓鼠、蜥蜴这些小众宠物的照顾技巧,虽然受众不如猫狗多,但竞争小,变现路径反而更清晰。
📝 内容形式玩出新花样 —— 跳出 “图文模板”
公众号主流是图文,但不代表只能用图文。同样的内容,换种形式呈现,可能就有不一样的效果。现在读者的耐心越来越有限,形式新颖的内容更容易抓住他们的眼球。
我见过一个历史号,别人都在写 “唐朝的 10 个冷知识”,他却用 “假如唐朝有朋友圈” 的形式,让李白发 “今日饮酒过量,求醒酒方”,让武则天发 “新换的朝服,众卿觉得如何”,下面再配上其他历史人物的评论。这种形式既有趣又有知识点,单篇阅读量经常破 10w+。
还有人把公众号当成 “音频日记”,每天发一段 5 分钟的语音,聊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文字能表达的,语音往往更有感染力,尤其是情感类内容,声音里的情绪能更快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有个博主专门在深夜发 “给失眠人的睡前故事”,用轻柔的声音读自己写的短文,粉丝都说 “听着她的声音才能睡着”。
除了图文和音频,还可以试试 “互动式内容”。比如写 “测试你的职场性格”,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用故事的形式引导读者做出选择,最后给出分析;或者发起 “你的家乡有什么奇怪的习俗” 征集,把读者的留言整理成文章,既能节省创作精力,又能增加读者的参与感。
形式创新不是为了 “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内容。如果你的内容是教程类的,视频截图 + 步骤拆解可能比纯文字更清楚;如果是观点类的,用对话体代替论述体,可能更有代入感。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内容和受众的形式,形成自己的风格。
✨ 把 “自己” 放进内容里 —— 个人特色是最大的差异化
很多人写公众号,总想着 “客观中立”,生怕暴露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其实恰恰相反,你的个人经历、独特观点、甚至小癖好,都是别人模仿不来的差异化。读者关注一个公众号,除了内容有用,很多时候是因为 “喜欢这个人”。
有个职场博主,每次写文章都会穿插自己北漂时的糗事:第一次面试穿错衣服、被房东坑了押金、加班到凌晨在公司楼下吃泡面。这些看似和职场技巧无关的细节,让读者觉得 “他跟我一样,也是个普通人”,反而更愿意相信他分享的经验。
还有人把自己的 “小爱好” 融入内容。比如一个美食博主特别喜欢收集餐具,她的每篇菜谱都会介绍用到的餐具,从哪里买的、多少钱、适合做什么菜。时间长了,粉丝不仅看她的菜谱,还跟着她买餐具,她的公众号也成了 “美食 + 餐具种草” 的特色号。
表达观点的时候,别总说 “大家都说”“有人认为”,多说说 “我觉得”“根据我的经历”。当然,这不是让你瞎发表观点,而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思考,给出有态度的看法。比如写 “要不要辞职考研”,有人列一堆 pros and cons,你可以结合自己 “工作三年后辞职考研” 的经历,讲讲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这种真实的分享比空泛的分析更有说服力。
个人特色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需要在写作中不断暴露自己,同时观察读者的反馈。慢慢的,你会发现哪些 “自我” 的部分最受欢迎,把这些部分放大,就成了你的独特标签。就像有人说话带点家乡口音,一开始怕被笑话,后来发现粉丝就喜欢听他用家乡话讲段子,这就成了他的特色。
📈 差异化定位不是 “一锤子买卖”—— 要动态调整
找到一个差异化定位,不代表就能一劳永逸。读者的需求在变,竞争对手的内容也在变,定期回头看看自己的定位是否还 “吃香”,很有必要。
怎么判断定位是否需要调整?可以看数据。如果最近的文章阅读量、在看数持续下降,留言里出现 “感觉内容跟以前不一样了”“没什么新意了” 之类的评论,可能就是定位出了问题。这时候别慌,先分析是受众变了,还是内容跟不上需求了。
比如有个母婴号,一开始主打 “0-1 岁宝宝的喂养”,随着粉丝的宝宝长大,她发现很多粉丝开始关心 “幼儿早教”,于是慢慢把内容重心转移到 “1-3 岁宝宝的启蒙教育”,同时保留一部分喂养内容,既留住了老粉丝,又吸引了新粉丝。
还可以多看看同类号的动向。如果很多号开始模仿你的内容形式,说明你的差异化正在被稀释,这时候就得想办法升级。比如你最早用 “漫画 + 文字” 写情感故事,后来大家都开始用漫画,你可以尝试 “动态漫画 + 配音”,或者在漫画里加入互动按钮,保持领先优势。
调整定位不是完全否定过去,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优化。就像一棵树,主干不能动,但可以修剪枝叶,让它长得更茂盛。每次调整后,多和粉丝互动,问问他们的感受,根据反馈再做微调。差异化定位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跟着读者的需求走,才能一直保持吸引力。
找到差异化定位,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多观察、多思考、多试错。别害怕自己的想法太小众,别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够专业,真实的、独特的东西,总有它的受众。当你的公众号让读者觉得 “这就是为我写的”“只有他能写出这种感觉”,10w + 就离你不远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