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开公众号后台,看着寥寥无几的阅读量,是不是特头疼?冥思苦想出来的选题,自己觉得挺棒,发出去却石沉大海。这事儿我见太多了,问题就出在一开始的思路上 —— 总琢磨 “我能写什么”,却把真正该关心的 “用户想看什么” 抛到了脑后。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跟你说,怎么把这个弯转过来,让选题自带 10w + 的潜力。
🎯 先破后立:“我能写什么” 是个坑
不少运营者刚上手时,都爱从自己的舒适区出发。学设计的就天天发设计技巧,做美食的就只聊菜谱。不是说不行,但用户凭什么非要看你的?你会的那点东西,网上一搜一大把,凭什么你的就该被点开?
自我中心的选题,死穴在于忽略了用户的 “获得感”。你写你擅长的 PS 技巧,可关注你的用户可能只是想修修自拍,根本用不上那些复杂的图层知识。你津津乐道的行业干货,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就是天书。这种错位,直接导致内容和用户需求脱节,阅读量上不去太正常了。
还有个更要命的,就是陷入 “自嗨式创作”。写完一篇觉得特有成就感,到处转发求点赞,可普通用户扫一眼就划走了。这就像开饭馆,老板自己爱吃辣就只做川菜,压根不管这条街的食客更喜欢清淡口,不倒闭才怪。
🔍 用户画像:摸透 TA 们的小心思
想知道用户想看什么,得先知道 “用户是谁”。别告诉我你知道,拿不出具体画像的都是瞎扯。真正有用的用户画像是啥样的?得有年龄、性别、职业、收入,还得有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甚至是 TA 们常逛的 APP、关注的 KOL。
怎么搞到这些信息?公众号后台的 “用户分析” 是基础,能看到大概的性别比例、地域分布。但这远远不够,得主动出击。在文末放个简单的问卷调查,送点小福利引导用户填写。比如关注满 30 天的用户,填问卷就能领个电子书,成本不高,却能收集到一堆有用的信息。
重点是要挖掘 “隐藏需求”。用户说想要 “快速减肥方法”,背后可能是夏天要穿裙子的焦虑;说想 “学英语”,可能是马上要去外企面试。把这些藏在表面需求底下的东西挖出来,选题才能戳中要害。之前有个母婴号,通过分析用户留言发现,很多新手妈妈问 “宝宝半夜哭怎么办”,深挖下去才知道,她们真正焦虑的是自己睡不好影响第二天上班,后来写了篇《凌晨 3 点哄完娃,我摸黑做了这 5 件事,第二天上班不犯困》,直接爆了。
🎭 场景代入:站在用户的角度过日子
光有画像还不够,得学会 “代入”。想象你就是目标用户,一天 24 小时都在想啥、干啥。早上起床刷手机时,TA 们想看到什么?通勤路上,适合读点什么内容?晚上睡前,又会点开什么样的文章?
把自己放进用户的生活场景里,选题就会自动冒出来。一个职场号的小编,每天挤地铁时发现大家都在刷短视频,就写了篇《通勤 1 小时,刷短视频不如做这 3 件事,悄悄拉开差距》,里面推荐的碎片化学习方法,全是上班族能立马用上的,阅读量轻松破 10w+。
还有个小技巧,就是关注用户的 “情绪波动点”。周一上班的烦躁、周五下班的兴奋、发工资时的开心、交房租时的肉痛…… 这些情绪节点都是选题的富矿。有个情感号抓住 “发薪日” 写了篇《工资到账后,我先删了购物车里的 3 样东西》,讲的是年轻人的理性消费,戳中了很多人的心,转发量特别高。
📰 热点借势:在浪潮里捞鱼
追热点是个技术活,不是什么热点都能追。关键是看这个热点和你的用户有没有关系,能不能和你的账号定位结合起来。硬蹭热点的,只会让用户觉得你不专业。
找热点的渠道有很多,微博热搜、百度风云榜、知乎热榜,甚至是你常逛的行业社群。但别只看大热点,一些垂直领域的小热点反而更容易做出差异化。比如教育类账号,不用每次都追娱乐圈的瓜,关注教育部的新政策、名校的招生动态,这些对目标用户来说更有价值。
追热点要快,但更要 “有态度”。同样一个热点,大家都在说,你能不能说出不一样的角度?比如某明星宣布结婚,娱乐号都在扒恋情,有个女性成长号却写了《不管嫁谁,女人都要守住这 3 条底线》,从独立女性的角度解读,反而杀出了一条血路。
还有个误区要避开,就是 “为了追热点而追热点”。如果热点和你的账号调性不符,宁可不追。一个做科普的号,非要去蹭八卦热点,只会让老用户反感,得不偿失。
📊 数据反推:让数字告诉你答案
别凭感觉选题,数据不会骗人。每次发完文章,都要回头看看哪些选题表现好,哪些没人看。打开公众号后台的 “图文分析”,重点看阅读量、在看数、转发量,还有用户停留时间。
那些用户愿意转发的选题,往往是有 “社交货币” 属性的。要么是能帮用户表达观点,要么是能让用户显得有品位,要么是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有个职场号发现,凡是讲 “拒绝职场 PUA” 的文章,转发量都特别高,后来就专门做了一系列相关选题,成了账号的特色内容。
还要学会分析 “爆款基因”。把自己账号里阅读量最高的几篇文章拉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是标题里带了数字?还是内容里有具体案例?或者是戳中了某个特定的痛点?找到这些共同点,就能复制出更多的爆款。
💡 持续迭代:选题也需要新陈代谢
用户的需求是会变的,今天爱看的内容,明天可能就腻了。所以选题不能一成不变,得定期更新迭代。
可以建一个 “选题库”,把平时想到的、看到的好点子都记下来,分类整理。每隔一段时间就翻出来看看,结合当下的情况做调整。比如节日快到了,就从库里挑出适合节日氛围的选题;行业有新动态了,就把相关的旧选题拿出来升级一下。
还要多和用户互动,在留言区问问他们想看什么,或者搞个 “选题投票”。用户参与进来了,不仅能得到好选题,还能增加用户的粘性。有个美食号就是这么做的,每周让用户投票选下周的菜谱,粉丝活跃度特别高,阅读量也很稳定。
另外,别害怕试错。偶尔发一些和平时风格不太一样的选题,看看用户反应。如果效果好,就可以多尝试;如果效果差,就总结经验教训,下次改进。选题就像开盲盒,多试几次,总能开到惊喜。
说到底,公众号选题的秘诀就一句话:别把自己当主角,用户才是。从 “我能写什么” 转到 “用户想看什么”,听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得花心思、下功夫。多观察、多分析、多试错,慢慢就会发现,10w + 的选题其实没那么难。